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资源 >> 正文 >> 正文

记忆中的物事11,锔碗

来源:二胡 时间:2023/2/1

在现代电子产品问世前的老早老早的时候,吆喝声是一种广告,是一种人间烟火。吆喝的声音抑扬顿挫,喊喊停停,展现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不见其人,即闻其声,就知道干什么的来了。现在不同了,一只电喇叭,直不拉气,一道腔,从早喊到晚,反正电喇叭又不会累,“换纱窗哎、换纱窗哎......”,“汤圆面米酒、汤圆面米酒......”,“收旧电视、收洗衣机、收旧手机......”,一遍又一遍。一次我忍不住叫住那个骑着电三轮整天在小区里转悠的收旧电器的:“你能不能隔一段换点新词,一年一道腔,烦不烦啊?”他嘿嘿笑。

那消失的真正的吆喝声,大多都只是保存在记忆里了。就像《红灯记》里的那句“磨剪子嘞——戗菜刀——”

伴随着吆喝声的消失,一同消失的还有一些行当。

小时候,村子里隔段时间,总有一串铜编磬清脆悦耳的“叮叮”声传来,间或一声悠长的吆喝“补锅、钉碗、钉大缸......”,带着外地口音。钉碗就是锔碗。

在那生活艰难的年代里,买碗买锅都不是多容易的事情。所以碗破了锅破了都是不能扔掉的,因此就有了走村串户锔碗补锅的行当。

现在回想,那也是一种独门手艺,不是谁轻易都能干了的。记忆中,“钉碗补锅钉缸”的全是外地人。

仍然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拿个小锤子小钻子敲敲打打竟然可以将烂碗破锅鼓捣得能够正常使用。

只是那个年代不可能有人把这些手艺制作成纪录片。如果时光倒转,完全能够以精彩的视角将那场景拍摄下来,作为《我在故宫修文物》的乡村版。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七十年代初,全家又下放到随县三里岗尚店村。在我儿时的记忆里,家里吃饭一直都用粗瓷大碗,有的大碗上就有很多补丁。在那个年代,锔一个破碗,比买一个新碗要便宜很多。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弟弟吃饭放碗时,碗掉在地上摔成了两半,母亲当下呵斥弟弟不小心,并在弟弟的屁股上拍了两巴掌。接着小心地把破碗捡起来擦干净放在厨柜顶上,等锔碗匠来了再补。

过了些时日,伴随铜编磬悦耳的“叮叮”声和“补锅、钉碗、钉大缸......”吆喝声,走村串户的锔碗匠来了。锔碗匠一手抖弄着铜编磬,一手拧一个竹筒子,竹筒子里有细铁沙铜巴子还有粘合剂,身上背个帆布包,包里有锤子、钻子等材料和一应工具。他到村口的树荫下,就近讨把椅子坐定,小孩子们便围上前来看稀奇了。接着,各家各户的破锅破碗也陆陆续续地拿来了。

母亲也小心地从厨柜顶上拿出了破碗。锔碗匠先看看破碗损坏的程度,然后伸开八字手指量量破缝有多长,算算要用几个铁巴子或铜巴子,一个巴子多少钱,讲好价钱后就开始修了。他先用钻子在裂缝的两边钻两个眼,再把巴子放进去轻轻地锤平,最后再用竹筒里的细铁沙加粘合剂调好,涂在巴子上焊好就算成功了。铜巴子与铁巴子是不同的,铜巴子贵但越用越黄亮,铁巴子便宜则容易发黑。

锔碗匠操作的时候,就是我们小孩子最好奇的时候。我们尽可能地凑拢着瞧,脸几乎凑到了修补物件的跟前努力地想看个清楚,锔碗匠就用锤子轻敲着叫我们让开,防止有瓷粒蹦到我们脸上受到伤害,如果我们不理睬的话,他就举起锤子吓唬我们。

锔碗匠会锔碗自然也会补锅和锔缸。有次,我家有只大缸和一只坛子要修,锔碗匠一直鼓捣到中午,师傳就跟我母亲商量:“今天中午你盛碗饭给我吃吧,工钱就不要了,只给个材料钱就行。”缸修好了,破损的裂缝恢复了原位,缸上的一排锔钉象一条长长的蜈蚣爬在上面,有点吓人,但不管怎么说,经过师傅的“妙手回春”,破缸终于又能用了,节省了一笔买新缸的钱。

时光荏苒,岁月悠悠,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破碗、破锅乃至破缸,摔破了渐渐没人再愿意修了,锔瓷的生意也越来越少,那个锔碗师傳渐渐不来了,那个熟悉的吆喝声也慢慢消失了,但它却变成了一种记忆。脑海深处,我记住了那锔碗的物事,也记住了那物资匮乏的艰难岁月。

我们来慢慢回忆。

中国有句老话,叫"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说的就是"锔碗"这一门古老的民间手艺。锔碗也叫钉碗,就是把打碎的碗,用像订书钉一样的金属锔钉再修复起来的技术。据说,这门手艺在中国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打从有了瓷,就有了锔瓷这门手艺。

这门手艺,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仍然能看到挑着担子或背着帆布包走街串巷的"锔碗匠",但随着八十年代后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锔碗这门传统手艺几乎慢慢就绝迹了。

前段时间,我和老伴自驾去江南旅行了一个多月,在苏州博物馆,我们见到了以“锔碗”为主题的“消逝的手艺”情景再现展博会,对于“锔碗”,有了更为真切更为详尽的了解。

锔碗这一行当,最初是匠人为谋生而产生的一门手艺,它是“街挑子”之中的一员,也是被人看不起的下九流的行当。但它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瓷器坚硬耐磨,更可持久使用,可瓷器的致命弱点是易碎,一件瓷器破碎后,留着无用,弃之可惜,匠人们便开始琢磨如何将破碎的瓷器修补好,经过了艰苦的摸索,在实践中理顺了一套合理的锔瓷技艺,发明了独一无二的“金刚钻”和“锔钉”,于是便产生了锔补修复瓷器这一行当,并很快为老百姓所接纳。这样,破碎的瓷器得到了新生,老百姓也减少了购买新瓷器的费用,同时又让锔瓷匠人得到了劳动报酬。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锔碗匠坐在小板凳上,膝盖上蒙一块厚布。

1、先用小刷子把要锔的碗碴和坏碗的掉碴裂纹处刷干净;

2、找碴对缝。把破裂的碗拼接好,用一根带钩的线绳,把钩挂在坏碴的碗沿上,线绳从碗底绕几圈把坏碴固定住。然后用小锤子敲一敲,严丝合缝;

3、打孔。将碗放在双腿之间,钻孔工具就像拉二胡的弦弓一样,弦线上绕一根10厘米长、下面装有金刚钻头的细圆轴,反复来回拉动弦弓,金刚钻头不断旋转,钻出细小的孔。打孔时一定要全神贯注,掌握好分寸,既不能深了也不能浅了,深了能把碗钻透;浅了会把瓷崩掉;

4、上锔钉。从箱子里取出像订书钉一样的不大不小铁锔钉,把锔钉的一头插进去,再比着宽窄钻另一个眼儿。都插好了,再用小锤把它敲实,敲的时候用力要适度。锔碗专用的铁钉都是自己敲打出来的,市场上买不到;

5、抹油灰补漏。用石灰粉和豆油调和,把裂缝抹平,活儿就好了。

在苏州博物馆,我们观赏了锔碗的全过程。主办方希望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锔碗这门手艺展示给人们并能得到传承,就有了“锔碗”这个展博会。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锔瓷发展成为艺术,锔瓷也被称作锔艺。苏州展博会上,锔瓷还延展到了美朮领域。

锔碗不仅是一门民间传统手工艺,更是中国人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它代表了一个悠远时代的生活方式和曾经让人回味的浓浓的人间烟火气。

流年似水,往事如烟。这些曾经展现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手艺,正在变成了沧桑的历史和回忆;这些过去的行当随着社会的进步也正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但我们依然怀念它,怀念那苦中有乐的难忘传承,怀念破碗那美丽的涅槃重生,怀念锔碗匠的吆喝声是那般富于韵律而悠然动听。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