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庆阳民俗古街在暗褐色中显得更加古朴幽隐,走在石板铺就的小街上,恍然穿越至明清年间,两边的青砖黛瓦木栅门勾起遥远的记忆,商铺前的店幡酒旗迎着晚风在夕阳下招展。一阵鼓乐声随风吹来,循声而去,原来是一支唢呐班正在演奏排练,演员们身着喜庆的唐装,吹吹打打闹的正欢。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它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圆锥形,上端装有带哨子的铜管,下端套着一个铜制的喇叭口(称作碗),所以俗称喇叭。
庆阳唢呐又叫“陇东唢呐”,是庆阳文化生活和民俗家事中最常用、最受欢迎的乐器。和我国其它地区的唢呐不同,它有着独特的韵味。最早出现在娶媳嫁女、丧葬祭奠、乡村庙会、庆祝典礼等场合,由半职业农民组成鼓乐班子演奏。在陇东地区,它被人们视为神赐之礼器:婚嫁礼仪要唢呐庆贺,升迁庆寿要唢呐捧场,开业庆典要唢呐助兴,老人仙逝要唢呐送灵。总之,无论婚丧嫁娶,还是节庆活动,一定要有唢呐来相伴。
唢呐最早是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的乐器,唢呐这个名称就是古代波斯诺Surnā的音译。在多年前的金、元时代,唢呐传到我国中原地区,至明朝中晚期得到广泛的传播。它的鼻祖是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人,一生淡泊宫廷生活,极爱唢呐,长期深入到黄河沿岸民间唢呐班子里,潜心从事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和校勘研究工作,并写出多部音律专著。他是“十二平均律”的最早创始者,对世界音乐有着重大贡献,被中外学者尊称为“东方文艺复兴的圣人”和“世界历史文化名人”。
庆阳的唢呐演奏方式没有固定的人数限制,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当地人过事(指红、白喜事)最讲究的是请全班子,即人数由6~8人组成,由两支唢呐吹奏,伴以堂鼓、钧锣、小锣各一面,钹、小钗各一副的演奏。
根据不同场合需要,有时也会由一支小唢呐领奏,伴以管子、竹笛、板胡、二胡、三弦等小乐队伴奏组班演奏的,但这种演奏方式一般是在舞台、电视的演出和晚会这种比较正规、大型、隆重的场合下。七十年代在部队服役期间我在南炮司宣传队演奏扬琴,经常参加乐队给唢呐伴奏,我们家乡也流行唢呐演奏,直至现在我空闲了还会经常活跃在单位和老年大学的演出舞台上。这张四十年前的舞台照片上是否还能看出我现在的样子?
庆阳唢呐演奏的曲牌世代流传,名目繁多、内容丰富、意境深邃,约有曲牌多个。每个曲牌都有鲜明的音乐形象,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委婉纤弱、有的情悲意哀、有的欢天喜地,仅凭唢呐吹奏的曲牌,人们就可推断正在进行的是何种情节了。如办喜事时奏红事曲牌,欢天喜地、节奏明快;遇丧事时奏白事曲牌,要委婉凄弱、情悲意哀;娱乐时则可演奏各种民间小调,如“绣荷包”、“小放牛”、“九连环、“珍珠倒卷帘”等。
过去的唢呐艺人大都不识谱,流传下来古老的曲牌和技艺都是凭着记忆言传身教的,这种口述传教的方式限制了唢呐演奏艺术的发展。解放以来由于一些新思想、新文化的加入,陇东唢呐也被赋予新的生命,人们开始用谱表和简谱来记述唢呐曲牌的旋律和演奏方法,使古老的唢呐演奏焕发了新的青春。有的唢呐班还会编排配器,加上电子琴、电贝司、架子鼓等一些新潮电子乐器,增添了庆阳唢呐的演奏技艺色彩,丰富了庆阳唢呐曲目的内容,满足了人们多元化欣赏的需要。如今人们可以欣赏到更多的现代音乐元素和由歌曲改编的唢呐新曲牌,如当地著名的陇东民歌“绣金匾”、“军民大生产”、“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等等。
早在30年代,庆阳唢呐就引起省内外音乐界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1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