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余姚朗霞东干村史考及其省非遗文化传承项目

来源:二胡 时间:2023/8/7
白癜风治疗目标 http://m.39.net/yldt/a_6201580.html

东干,明中后期起渐被作为地名而称之,其界于省塘与大古塘之间,清及之前为开原之地,民国属朗霞乡九保,有杨氏自成都迁姚四世祖舍者开基于南宋绍兴年间,最初之地为今东干东南的河南杨家一带,当初地名为东桥,其南里许为当时的交通要道省塘。至元时,有戎氏,见地美人善,遂由孝义迁居于今东干之西北,住寺河之南。据民国八年戎恕《戎氏后祠记》云:“宋建炎初,汝兴公偕昆季辈七人,由河南扈从来临安,己而散处浙东。汝兴公初居鹤皋,四传至明五公徙古窑。汝美公与汝兴公同怀弟兄,居镇邑海甸。汝引公居甬江江东,汝疆公居余姚孝义,汝强公居瓯永嘉,汝弘公居剡县。”,该戎氏应源自于河南,为汝疆之后。干氏,迁于明永乐年间,考其源流,迁姚一世祖为干玉良,讳琅,字大成,号越东,世居河南洛阳,唐末由明经考授江西南昌府丰城县知事,因避朱温之乱,迁居余姚县西南下坝周陈(今马渚镇杨岐岙村南侧),世称江口干村。据明吏部尚书、邑人孙鑨于万历五年()记载,明永乐年间,建文帝出奔南海,途径江口干村,干玉良九世孙干尧顺留其夜宿。明成祖闻之,下诏诛灭干氏全族。时干尧顺之兄干尧圣正坐馆于曹姓,且赘于戎姓,杨氏等乡邻得悉后,无不惊而怜悯之,皆助其暂隐于大古塘前之寺中,方得以幸免,遂徙居开元乡道塘村寺桥。干尧圣字焕章,生二子。长子干舜英居桥西,今称西干,属朗霞街道杨家村;次子干舜明居桥东,今称东干,属朗霞街道干家路村。据此也可推知曹氏概于永乐年间由于营生亦始居于东干。该支曹氏源流,据余姚道塘曹氏宗谱(清代曹仰钦于宣统元年即年修),载曹氏始迁祖是曹彬曾孙曹诗(曹彬—曹琮—曹佺—曹诗)随宋高宗南渡,官姚江尉,遂家馀姚之道塘,堂号清慎堂,迁姚前的原籍地为真定灵寿县。随后迁来的有谢氏周氏等,源流均待考。

古迹遗存有,东干西北有寺园寺河及戎氏民居等。寺园(或名安仁寺)位于大古塘之南,寺园之寺概渐次建于南宋中后期及元时期,镇风定海,保民平安,当时远近闻名。据传,明时有周姓侍郎,见寺园之地风水极好,神验之地,又闻曾有凤凰筑巢于此,遂起不良之心,其参拜过后不久寺园之建筑竟全毁于一场大火。其事为人所不齿。

今存的村西通江河后的大佛寺,曾于民国廿年前后大搞基建,因笔者祖父也参与该次建设,故较为清晰,至于大佛寺始建于何时今不得而知,或为明时大古塘南之寺遭火后,移地续建于此也有可能。

寺桥(或为今谢家桥头)西南曾有一几百年的大樟树,惜,上世纪六十代年因造船被砍伐,说来也怪,据说当时树桐里取出了很多筷子,其因真的让人难解。

东干人历来对国家和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有记载的有,明正统年间,祖籍余姚开原东桥,即今东干,山阴林头村派裔钱塘籍的杨宁,出征西南平乱,有军功,为国家的统一和安定作出了贡献,景泰年间,为抵御蒙元的南侵,积极献计献策,官至尚书,明史有传,余姚地方志选举表有载。因其军功,其后世袭千户,世居在徽州歙县。抗战时期,相传曾协助三五支队等抗日救亡组织抗击日本侵略者,在地下救护抗日人员等,为三五支队的主动及赢得胜利,在自己安全的前提下,机智的出力。有说,在抗日战争中后期,有一次战争中,有两名侵略者(一说是和平军),被三五支队的战士追赶至草舍庵根后,由于慌不择路,居然被淹死在不远的大古塘南侧的断头河里。

“何以发聋聩,鼍鼓杂金桡;何以流雅韵,细乐和笙巢。”这首诗是清朝余姚籍诗人胡德辉写的,诗中描绘的乐器是原流行余姚现大家较为陌生的“粗细十番”。出乎意料的是“粗细十番”在东干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并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明的宝贵记忆,是民族精神文化的显著标识。余姚朗霞东干,就保存了这样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经历了多年的风雨,却依然回响在这个农村僻野。她,东干粗细十番,作为民间传承,仍展现着生机和活力。

悠悠十番古韵,点点薪火相传。说起粗细十番,杨松炎可谓无人不知,年,干家路村的“粗细十番”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松炎成为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人,粗细十番协会会长。杨会长说,“十番”原为民间歌颂大禹治水功德的乐曲,后成为宫廷音乐,有粗十番、细十番、花十番之分,以工尺谱记录,以口传身教方式传承。现粗细十番应出自宫廷,一种锣鼓与丝竹兼用的合奏乐名,民间起于明末,盛行江南。‘粗细十番’就今流行于民间器乐表演样式,按乐器分为粗十番和细十番,粗十番以鼓、锣、钹、碰铃、唢呐等打击乐器为主,总共有十种;细十番以二胡、板胡、笛子、琵琶、金刚腿、三弦、月琴等丝弦乐器为主,也有十种。杨会长说,粗细十番继承者一直遵循古训,表演从不收钱,旧时主要出现在迎送庙会,婚丧嫁娶,生日乔迁等场合。东干的粗细十番,有史可查的是,起于清朝末年,至杨松炎已为第三代。第三代起于年,当时有三十几名队员,一直坚持排练,切磋技艺。每当有重大活动或者节日、庆祝活动时,乐队就会上台演出。所幸的是东干的粗细十番在文革时期,也没中断,而是借助于大队俱乐部的组织得到了全面的传承,并得到了发展,根据时势,配上了切合的演唱词,深得老百姓喜爱。

为了传承好这一非遗项目,余姚市文化馆和朗霞街道及干家路村都非常支持民乐队,大多数乐器由上述单位提供,演出服装则由村里出资置办。

这‘粗细十番’历史久远,现在又被列入浙江省‘非遗’,传承是当务之急,考虑让年轻人继承下去。所以这几年,乐队在有意识地吸收年轻人进来,现在已经有一二个人在学习了。不过,现在的年轻人由于环境及民族教育等因素,大多对这一古老的艺术不感兴趣,要把年轻人留下来并学进去,确实不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5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