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非遗大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唢呐乐

来源:二胡 时间:2023/1/8

唢呐乐在年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时长04:19

生活在昌宁县珠街乡子堂村的彝族唢呐手张正强是“吹打世家”,凭着自己对唢呐的执着和热爱,将祖辈流传下来手艺发扬光大,用自己娴熟的唢呐技艺,服务乡民,传播技艺,给少数民族地区群众送去精神文化食粮,为民族团结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居住在黑惠江畔的珠街彝族人民是一个热爱音乐的民族,在红白喜事、建房、祭祀、火把节等民间活动中,还继承和流传着吹唢呐的习俗。张正强说:“唢呐有着好几百年的历史了,祖祖辈辈离不了唢呐,只要有红白二事,唢呐必须要响,唢呐不响就不像办事。”

唢呐演奏在昌宁被称为“吹打”,表演唢呐的艺人被称为“吹打师傅”。目前流传在珠街乡的唢呐曲调还保留着三四百首,内容主要分为喜调和忧调两类。在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渲染场景气氛。今年60岁的张正强是珠街彝族唢呐乐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17岁开始接触唢呐至今已有40多年,是当地有名的“吹打师傅”。

张正强说:“我17岁毕业,当时条件差,只是煤油灯、明子火把点起来学。那时没有电视,电影都很少看,吃了晚饭没有事做,就跟我的父亲学习吹唢呐。我有基础,就是在读书的时候会拉二胡,参加过文艺活动,会吹笛子,唢呐学起来就比较快,学了一年多,就跟父亲出班去了,出班了三年我就可以带人了。”

唢呐主要由哨子、哨筒、堵气盘、哨杆、碗口等部件组成,是一件表现力很强的民间乐器。唢呐吹奏主要讲究练“手功、嘴功和气功”。在张正强看来,学习吹唢呐最难的是练气功,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并反复练习才能成功。

张正强介绍说,在一支唢呐中,哨子被“吹打师傅”视为宝贝,要用一个非常精致的小盒子保存起来。哨子从选材到制作的过程都非常讲究,哨子不好吹不出好的声音。

在张正强40多年的“吹打”生涯中,他不仅延续传承了先辈的技艺,并不断尝试和创新,成立了珠街彝族唢呐队,独创了一门多人“联手奏”的绝技。由于拥有独特的技巧而声名远播,唢呐乐被命名为省、市、县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张正强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他队员分别被授予市级、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张正强的带领下,珠街彝族唢呐队凭借着精湛的技艺,多次参加全省民族民间歌舞乐大赛并屡夺金奖。如今,唢呐已成为彝族人民抒发情感、歌颂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之一。

“除了喜忧二事以外,我们利用闲暇时间,吹吹跳跳,手连手心连心,歌颂美好生活。”张正强说。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取精神文化的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许多年轻人以看电视、手机的方式获取信息,对唢呐的认识和了解较少,有的毕业后就外出务工了,基本接触不到唢呐,传统的彝族唢呐存在失传的风险。

张正强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他决定从继续研究唢呐,在音准上、技艺上下功夫,向家人和邻居普及唢呐演奏技巧和曲调,将流传了几百年的彝族唢呐保护好、传承好。

“下一步就是自己的儿子、孙子先学起来,用手机录起来学,我早上和晚上教他们技巧。”张正强说,“现在,儿子已经学会了,两个孙子还在上学,周末写完作业后,就教他们吹唢呐,寨子里想学的人也可以来学习。”

40多年来,张正强用他的执着与坚守,传承着民族文化和乡愁,通过独创的“联手奏”演奏的一曲曲动人心魄的天籁之音让珠街彝族唢呐声名远扬。年,年过花甲的张正强将唢呐队长的接力棒交到了郭如军手中,让年轻人带领唢呐队继续前行,延续腊罗巴唢呐的传承、保护与发展。

郭如军说:“我的爷爷就会吹唢呐,教给我父亲,我父亲又教给我,现在我学会了,我要把唢呐传授给我的孩子,也要传授给其他人,一直把它传承下去。”

来源:昌宁县融媒体中心

每一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