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致公风采榜程津培助推中国梦赤子报中华中

来源:二胡 时间:2022/12/28

选题策划范承玲本刊记者宋汉晓

程津培,有机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常委、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家科技部副部长、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主要从事物理有机化学研究,在化学键键能的研究方法学和实验测定、自由基稳定性理论、有机反应机理和有机小分子催化不对称有机合成等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和创新性的工作。

少年好学

程津培祖籍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镇。板浦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个千年文化古镇,被誉为淮北盐都。程津培祖上曾是板浦古镇汪、程、许三大望族之一。

说来也巧,这个镇上汪、程、许三大家族的后人均出有院士。汪氏一门三兄弟汪德昭,汪德熙、汪德耀均为科学家,汪德熙、汪德耀为中科院院士。程家一门程津培为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竺的母亲许曼音便是许氏后人。年,程津培在参加江苏发展大会之后,第一次回到老家。“我虽然不在板浦出生,但故乡尊师重教的文化精髓却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一生受益。”程津培谈到家乡时,感恩之情溢于言表。

访谈中,程津培说他因没在祖籍生活且父亲早逝,对祖辈的事知之甚少,母亲在世时又怕影响孩子进步,也很少会谈及。他只知道父亲年轻时在淮北盐场工作,年抗战爆发,随盐场西迁全家跟到四川,日本投降后,再迁到天津。父亲因生母去世早,家境不宽裕,书只读到初二,祖父则是难以承受逃难之苦,途中即早早故去。程津培回忆说,“父亲因此也就毫无祖业可继承。但他入川后靠自学修了流亡中的东北大学课程,这种困境中仍不放弃追求的精神,却传给了后代。不过有所困顿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初次登记家庭成分时,按他自己理解的“望族”背景,竟把出身填成‘地主’,其实按当时政策本不必这样自我‘抬举’,但没想到这样一来给后辈带来不少麻烦。”

年,程津培出生在天津塘沽这个普通盐场职工家庭。上面还有4个哥哥,整个家庭的收入都靠父亲微薄的工资维系。

年,程津培的父亲罹患脑溢血离世。曾经是苏北名校海州师范才女的母亲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即使生活再困难,也从未放弃孩子们的教育。程津培弟兄5个,其中4个是大学生。“从那时起,母亲用自己柔弱的肩膀,孤身一人支撑着5个孩子求学和家中老人的所有开销。母亲用她的行动,践行着家乡人重视教育、求学上进的文化精神。”

虽因家庭背景“相当复杂”而在许多追求上进的过程中备受限制,但程津培却愈加增强了对祖国的热忱、对学业的执著。他就读南开中学时,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名列前茅。

年,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程津培到山西省平陆县张店公社插队。这里是黄土高原上的一个贫困山区,程津培一门心思全放在如何把农活干好上。“平陆的乡亲们过的是靠天吃饭的日子,村里没井,夏天喝的是流到地窖里的雨水,到了冬天,要到多米深的‘沟底’把水挑到坡上来。”由于勤劳苦干、作风朴实,程津培赢得当地干部群众的信任,下乡半年多就被选为生产队干部,是全公社知青中的头一个村官。“那时村里老百姓主要是看人品、看干活卖不卖力,并不管你什么出身和是不是党团员,因此让我当干部纯属侥幸。不然绝无可能,因为我既不是党团员,又不是好出身。”

上小学、中学时,程津培喜欢拨弄二胡、大阮、小提琴等乐器。当谈到他少时的爱好时,他说他印象最深的是上初中时,参加母校塘沽二中的民乐伴奏大合唱《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竟一举击败了实力雄厚的塘沽一中西乐伴奏《黄河大合唱》,从而入选当年天津市中小学文艺汇演唯一的大合唱节目,他从中感受到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在日后社会经历中收益良多。

没想到这些经历使他成为知青中的文艺骨干,而且还是小有名气的“乐手”。劳动之余,他用一把二胡来消除疲劳,《江河水》《二泉映月》等民族乐曲,赢得了乡亲们的称赞。“我们不能说当年自己有多么多么苦,其实当地农民比我们知青要难得多,他们要养家糊口,我们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而且,我们有思想,有文化,可以找到很多乐趣。”

后来平陆县组建县剧团,程津培被调到了乐队。在那里,他结识了北京知青黄韵如。从此,一把胡琴牵起了他们的美好姻缘。他和夫人都成为当年剧团里演样板戏的“台柱子”。程津培开玩笑说:“看来这‘天涯沦落时’,也说不定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程津培(左五)出席首届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全国巡展首展开幕式

钻研化学

其实,能上大学一直是程津培从小的梦想。年,毛主席说“大学还是要办的”,于是国家开始从工农兵中招收大学生。程津培意外地遇到了天津师范学院到平陆的招生老师,这不仅圆了他的大学梦,还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但“文革”期间招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政审非常严厉,本来凭程津培的家庭出身是很难通过的,但因为他在南开中学读高中时打下的基本功过硬,被看作是当老师的好材料。另一方面因他在北大工作的哥哥,刚好要调核工业部的一个研究所,已经通过了严格政审,于是招生老师就放了一马,程津培总算侥幸过关。

程津培选择学习化学是因为这位招生老师对他说:“你一定要到‘咱系’来。”这句如同朋友般的召唤让程津培走进了化学的世界。“那时候,大多数男生都喜欢更有挑战的数学、物理等学科。但既然大学的门先从化学对我敞开,当然绝对不能错过。后来发现,这门进得太对了,因为化学创造的世界实在十分美好!”大学即将毕业时,程津培参与了一项关于“气敏电阻”的毕设项目,这让他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

年,国家恢复了研究生制度,程津培考入南开大学化学系,师从高振衡院士攻读有机化学硕士学位,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硕士。

“上大学时收音机里刚刚开播英语广播讲座,但化学系的学生几乎没人学,因为那时‘文革’还没过,不是外文系的学外语,很可能被看作目的可疑。程津培不想错过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偷偷地用自制收音机跟广播讲座学,后来,他嫌讲座进度太慢,就到图书馆借英语专业的教材,按外语系的进度,一个星期啃一课,当然还是偷着干。自习课上,他在英语书上面放上一份《天津日报》;在宿舍里,他把英语书放在枕下,没人时才拿出来读。但地下活动好景难长,偷偷学外语的事最后还是暴露了。以致在讨论他入党问题时,还是因为有白专之嫌和出身问题被否决。

程津培至今还保持着自信、豁达的性格。“我已经习惯了逆境。它让我养成坚持的毅力和淡然面对的心理,学会了对他人和环境的宽容,这其实有利个人成长。”他说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如果当初不是偷着学了点外语,也许就考不上研究生,永远也无法登上今天知识的殿堂。

“最好的学生”

在南开以优异的学业成绩硕士毕业后,程津培被导师选下留校,很快又获得了当时非常难得的公派留学的机会,年,程津培考取美国西北大学,成为这所著名大学建校以来第一批来自中国大陆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

程津培至今都记得,到美国后再修自己曾经最擅长的“物理有机化学”这门课不寻常的经历。在国内的时候,因为是物理有机化学大师高振衡院士的高足,程津培这门课成绩非常出色,是同学们经常请教的“小老师”。然而进入美国西北大学的第一场“物理有机化学”期中考试严重打击了程津培。美国老师考试内容并不是知识点,而是让学生们结合物理有机化学的相关原理,在最短时间内解释最新的科研课题是如何研究成功的。因为对美国老师的考试风格完全不能适应,一个小时时间,程津培只勉强答出了4道题中的3个。不过最终的结果还好,他这门课得了B。原来老师是按优良中差分级打分,多数同学答题也挺吃力。但这让程津培深切感受到,西方教育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考死的书本知识。

从那一天开始,在美国西北大学的图书馆、实验室,人们经常看到一张东方人的面孔。几年后,程津培以出色的成绩毕业于美国西北大学,获得了中国大陆学生在该校的第一个有机化学博士学位。他的多篇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美国化学会志》,被导师Bordwell教授称为自己“最好的学生”。

获得博士学位后,程津培又奔赴美国杜克大学,在著名有机化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E.M.Arnett教授的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他从事的关于化学键在有机溶液中异裂键能和均裂键能的研究,是当时国际上这一领域中唯一的系统性工作,研究成果在《美国化学会会志》和《科学》上发表后,引起学术界的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8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