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新加坡华乐比赛四十年培养多名华乐人才中

来源:二胡 时间:2023/5/31

中国侨网12月14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的华乐比赛,始于年的新加坡全国音乐比赛(华乐组),年更名为全国华乐比赛。40年来,华乐比赛一直是培养华乐人才的摇篮。

日前,年新加坡华乐比赛落下帷幕。紧张激烈的比赛除了历练出一批华乐新星外,也勾起许多人的青春记忆。

新加坡华乐团行政总监何伟山就是其中一位。年,在二胡高级组获得冠军的他,当即被新加坡青年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吴世勉看中,邀请他随团赴伦敦演出,独奏二胡名曲《江河水》。

与他同组的亚军林傅强,如今是华乐团的副首席,同届比赛的笛子公开组冠军李新桂,目前是华乐团的唢呐演奏家。何伟山说:“团里的本地音乐家们,至少八成以上都有过参赛经历,华乐比赛无疑是我国华乐人才的摇篮。”

从全国音乐比赛到全国华乐比赛

前文化部公务员蓝美莲,对于当年的何伟山印象十分深刻。“那时的比赛大多在国家剧场举办,伟山总是早早就来练琴,一练就是大半天。”

全国华乐比赛的前身——全国音乐比赛(华乐组)于年首次举办,蓝美莲当时作为文化活动组的成员署理协办,直到年代交由艺理会主办,可以说是见证华乐比赛的“活历史”。

她记得,年到年连续办了四年比赛,年开始才改为两年一度。当时刚刚抵新就任人民协会华乐团指挥的顾立民,十分投入地选曲、找评委,出了不少力。比赛一开始只有笛子、二胡、古筝和琵琶四样乐器,年加入扬琴、笙和小合奏,年加入中阮和三弦。

年,比赛首次请到来自中国的评委,正是中国民乐界的泰斗彭修文,在当地引起轰动。两年后,二胡大师闵惠芬也出现在了评委席上。

大赛从年开始由艺理会接手,正式更名为全国华乐比赛,成为专注于华乐的专业赛事。此后更多来自中国的民乐名家,如刘德海、高韶青等受邀访新担任评委,华乐比赛也成为新中两国民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为了让华乐艺术和事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艺理会今年将赛事交由新加坡华乐团主办,并更名为新加坡华乐比赛,希冀主办方以更专业的视角发掘、培育未来的华乐人才。

近日,《联合早报》邀四位来自不同领域的音乐家和本地新锐华乐室内乐团体鼎艺团,讲述当年参加华乐比赛的故事和各自专属的人生收获。

陈德庆:因比赛选择人生道路

年扬琴中级组冠军,现为歌剧男中音歌唱家,40岁。

从小喜欢唱歌的陈德庆一早就打定主意,升中学后要加入合唱团或华乐团。在迎新活动上,颇有盛名的德明政府中学华乐团深深地打动他,让他觉得学一样乐器是个不错的选择。

本来他想学习二胡,因为弦乐独有的旋律线条和人声很像。但学长看他体格较大,让他在倍大提琴和扬琴中选一样,因为能扛起这两样乐器的新生不多。

年,刚学扬琴两年半的陈德庆,首次参加全国华乐比赛一鸣惊人,夺得中级组冠军。这样的经历对当时读中三的他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先,比赛真的很磨炼人的意志和心性。打磨技术的同时,也要兼顾乐句的处理,这不仅需要毅力,也需要良好的心态。”陈德庆说:“拿到冠军是很惊喜的事,让我相信只要肯付出热情和汗水,就一定会有收获。”

大学在美国修读会计和金融的一天,陈德庆路过音乐楼时,被里面传来的歌声吸引,唤起少年时的梦想。

陈德庆还记得,他敲开过每一位声乐教授的门想要拜师,屡屡碰壁,直到一位女高音请他入门,愿意听他演唱。一曲《奇异恩典》唱罢,老师当下决定教他。经过三年的学习,陈德庆不但拿到金融会计学位,更收获数所音乐学院的录取和奖学金。年,他正式成为旧金山音乐学院的科班学生。

如今他是一名活跃于舞台的歌剧演员,由他参演的歌剧《骗婚记》去年被《海峡时报》评为年度最佳古典音乐会。

他认为,华乐比赛的经历,让他有信心面对人生选择。

倪恩辉:二胡老师教导传统品德

年二胡公开组亚军、年合奏组冠军(鼟乐团),现为新加坡华乐团助理指挥,35岁。

如果口号营销真有效的话,倪恩辉学华乐的故事绝对是一个经典案例。

他半开玩笑地回忆,年刚升入义安中学时,听到校团“参加华乐,绝不后悔”口号就加入华乐团。或许他早就向往二胡,因为他觉得那么细的两根弦就能演奏出如此生动的声音,是件很神奇的事。但无论如何,时隔多年他仍记得,那句打动他的口号,并以此为他华乐人生的起点。

那一年中国二胡名家张玉明刚刚移居新加坡。倪恩辉与他在中学相识,并在私下跟他学艺,一学就是12年。让倪恩辉印象最深的,是恩师的言传身教:“张老师是位严师,不光是在琴技。他教导我很多华人的传统价值,比如经常强调要孝顺父母等。”而且在学琴的过程中,他的华语水平显著提升,也为他日后赴中国音乐学院进修指挥系硕士,打下基础。

和陈德庆一样,倪恩辉认为比赛是非常好的历练。“你有一个很想要的目标,才会拼命去争取,让自己变得更好。”

前几天,倪恩辉再次站在华乐比赛的舞台上,以新加坡华乐团助理指挥的身份,指挥得奖者音乐会。他说:“今年是很困难的一年,但我们依然坚持举办比赛。因为学艺的路上不可懈怠,比赛是件严肃且重要的事情。”

许凯翔:传统是创新的根基

、、年笛子初、中、高级组冠军,现为长笛演奏家,31岁。

许凯翔是长笛演奏家,他的音乐短片充满现代感和时尚的跨界风。若非了解他本人,很难将他和传统的华乐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许凯翔是个不折不扣的多面手。

他毕业于南洋艺术学院华乐系,主修竹笛,随后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杨秀桃音乐学院主修长笛,目前正在纽约皇后学院的科普兰音乐学院,修读爵士乐表演硕士课程。此外,他曾在年全国印族音乐比赛的印度笛公开组获得季军。

出身于音乐家庭的他,自幼师从笛箫大师詹永明。詹永明是位享誉世界的江南丝竹乐大师,在传统的丝竹乐训练下,许凯翔从小就学会即兴演奏;他也认为,演奏中音长笛时会有吹箫的通感,让他的音色与众不同。

所谓不破不立,许凯翔深知创新的前提还是扎实的基础,否则“破”便无从谈起。回头来看,扎根于江南丝竹乐的基本功,让他善于即兴演奏,印度音乐的训练让他对节奏的掌握得心应手。当他把一切串联起来,如今在爵士乐中找到自己内在的声音,仿佛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高程锦:创作内涵来源于华乐

、年扬琴青年组和公开组冠军,现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修读作曲硕士,24岁。

本科和硕士都就读于世界顶尖音乐学院作曲系的高程锦在入学前并没有系统地学过作曲,也没有专门的授业老师。有人说她是天才,她却认为,这和她出身华乐的经历密不可分。

高程锦曾是新加坡艺术学院扬琴专业的学生,却在一门作曲通识课上被当时的艺术系主任、作曲家董叶明发现创作天赋。

“当时董老师让我们在课上随心创作音乐,我就用诺基亚手机铃声的旋律写一小段赋格,很简单的那种。”高程锦回忆,课后董叶明单独找到她,肯定她的天赋,并鼓励她要多创作。

当时从没科班学过作曲的她,认为自己的创作能力来源于大量阅读的乐谱,也得益于华乐作品中固有的歌唱性和故事性。

虽然在母亲的引导下,高程锦小时候也学过钢琴和小提琴,但她更喜欢在扬琴上演奏华乐作品。《阳光照耀在塔什库尔干》《林冲夜奔》这些作品的名字充满画面和故事感,让她忍不住走进那个世界。

在申请茱莉亚音乐学院本科时,她提交的作品之一就叫做《定风波》。她认为,故事感至今依旧是她创作的核心内涵。(张鹤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