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有道是浪子回头金不换,开始不走正道的人改邪归正后是极其可贵的。人在年轻时有时候真的可能会犯下一些不可原谅的错误,或许是原生家庭的不加管教,或许是受一些损友的影响,亦或是受到极大的刺激以至做出偏激的行为。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生路漫漫,每一个人难免都会犯错,但我们要做的不是将错就错,而是尽力去弥补,改正自己的错误。
01
一曲二胡名曲《二泉映月》流传海内外,享誉世界,我们从这首曲子中听到了悲伤、哀痛。但对于作者瞎子阿炳,对他的认识也无非就是一位民间音乐家,二胡拉得还不错而已。实际上,之所以这首曲子能引发无数听众的共鸣,就是因为这首曲子是阿炳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对自己戏剧一般的人生的宣泄,深刻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悲鸣,对黑暗的痛恨以及对光明的向往。
阿炳原名华严钧,江苏无锡人。母亲吴阿芬是一户有钱人家的少奶奶,但半年后就成了寡妇。在丈夫的葬礼上,有一位长相英俊又能说会道的道士华清和,他很快便吸引了吴阿芬的注意力,两人一来二往私下交流甚为密切。很快,便生下一个儿子,这就是阿炳。旧社会时期,寡妇的处境本来就艰难,寡妇再婚更是不能容忍,所以当生下阿炳,吴阿芬就在族人的威逼下回到了原先的丈夫家,三年后便被逼得跳了井,此时阿炳还不到四岁,最终被交给同族的婶娘抚养。
8岁时,他又回到了生父华清和身边,华清和是雷尊殿的一位道士,自号“雪梅”,精通各种乐器。但他并没有告诉阿炳他的真实身份,只是让阿炳唤他为“师傅”。阿炳上过三年私塾,基本上可以识文断字,他跟随着父亲学习了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凭借着过人的天赋,拥有着高超的音乐创造水平。在严父的监督下,他学习得也是十分刻苦,在学习拉二胡的时候,手被琴弦勒出了血痕,留下了厚厚的茧子。
02
17岁他便正式演奏道教音乐,他和父亲一样长相英俊,有一副好嗓子,还有高超的演奏水准,所以被无锡道教音乐界称为“少年天师”。不过阿炳21岁时,华清和便去世了,并在临终前告诉了阿炳他的真实身份。阿炳一直因为母亲的死和幼年得不到父慈母爱而怨恨父亲,但他万万没想到,一直溺爱自己的师傅竟是自己的亲生父亲,这样的真相给阿炳带来了不小的冲击。父亲死后,他便成了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或许是一时间接受不了自己是私生子身份的事情,或许是平日里自由散漫惯了,他开始渐渐堕落。再加上交友不慎,沉溺于吃喝嫖赌后还吸食鸦片,最后染上梅毒,导致双目失明。丧失了对道观的控制以后,他便被扫地出门,最终流落街头。
在族人的安排下,江阴的农村寡妇董彩娣开始照顾阿炳的生活起居,同居后的俩人也喜结连理了。阿炳开始街头卖艺,说唱时事,以“瞎子阿炳”的创作民间创作艺人形象远近闻名。他每天上午去茶馆搜集新闻,构思创作,下午在崇安寺茶馆门口演唱,晚上在街头来二胡,日子过得忙碌又充实。抗战时期,一曲《听松》倾吐了他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豪气干云,沸腾了无数爱国青年了热血。
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找到阿炳,希望可以录制阿炳的艺术作品,但当时阿炳的身体不是很好,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效果并不是最好的。毛主席、周恩来总理在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以后,赞不绝口,称它极具民间风味,要将其发扬光大。随后便指示有关部门专门录制唱片,将其当作礼物赠送给来访的各位国际友人。最终《二泉映月》多次登上国际音乐舞台,成为世间名曲,甚至有外国音乐家将其比作“中国的贝多芬,中国的《命运》”。
结语
年12月4日,阿炳病逝,享年57岁。这位民间艺术家走完了他这坎坷的一生,他当过道士,有过辉煌;有过堕落,吸食鸦片导致双目失明。但他在颓废过后幡然醒悟,凭借自己的天赋与努力,成为一代大师,最终重获新生。犯过错并不代表你这一生就毁了,无论何时何地,每一个人都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文
南书房
杂史篇
感谢观看由「南书房」带来的独家原创文章,觉得不错的朋友,不妨点个赞、转发一下。如有不足之处,还望诸位多多指正。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