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县委机关的爱情23县委点上上

来源:二胡 时间:2022/8/13

县委机关的爱情23、县委点上(上)

(内容提要:~年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聚源公社8大队,县委点上干部们的生活困难。他们生活到了连温饱?也无法维持的程度。于是点上的同志们有些回避了,有些还得进行自己的工作。这种条件下的小邹,连生存都感到危机,根本不可能政治上进步。)

此后从年9月到年10月,小邹并没有和梅娘收获爱情,而是得到无尽的烦恼。原因是他主观上、客观上都不可能,按梅娘规划的道路前进。没有尽快入党,得到领导的提拔;当上什么局长,副部长之类的。即没有发展起来,没有达到梅娘希望的“发展眼光”。

春灌期间的都江堰,岷江所有来水,都进入到内江图片

小邹后来走上——写作,读书人也很少走的路。几十年后网络上阅读,这时老邹作品的人,可能会这样认为。少一个与文学不沾边的,县级中层干部;多一个作家和他的几百万字作品,于社会对所有人都是好事。这里面带规律性的东西,是古人曾说过的下面一些话。“善鸣者天将和其声,不使鸣则穷饿其身、愁其心肠、苦其心志,使自鸣其不幸也。”年后网络上有文章认为,写作是失败者的事业?!

……。

第二天小邹去县邮政局,将《参考消息》转到聚源公社县委点上。然后骑着自己的自行车,载着被子、蚊帐、面盆等。以及去年在聚源6大队得到的,绣了红五星的挎包!还有胶鞋、塑料凉鞋、等生活用具,和从宣传部借的一些书出发。因为罗副政委亲自领导蹲点,小邹不敢带自己的二胡,怕领导见到会说什么。他直接到聚源公社8大队6生产队,县粮食局的彭家碾粮油加工厂。

那本从财税局拿过来的《地理简介》,就放在寝室的桌子。他主观想象别人向梅娘要,她会自己过来打开房门拿。小邹下乡他舍不得,穿加了牛皮底的布鞋。而是穿5元一双的解放胶鞋,再带上当交通员时买的塑料凉鞋。这塑料凉鞋下雨穿,还有晚上洗脚时穿。

此后载报纸的邮车,沿成灌公路从成都上来,先要经过县委点。经县邮局的策划,卸下相关的报刊,再到灌县城关邮电局。县委点上也订有《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四川日报》等。里面附带小邹的一张《参考消息》,有些像条小尾巴。县委点得到报刊的时间,比县委机关要早1~2个小时。因此点上的宣传部黄副部长(以下的文字中,按习惯一般不再有副字),县委点上领导之一叫大家,要抓紧机会学习。

前面章节说了,这家县粮食局的粮油加工厂,占地广、竹木多、房舍也多。小邹~年上学的塔子坝中学,占地约30亩面积。感觉中他认为彭家碾面积,比塔中还要宽阔一些(后来听说彭家碾面积共计50多亩,改革开放后都成为,聚源镇街道办、社区的组成部分)。进出的大门为旧式笼门子,象一间中型瓦屋,宽阔得大汽车可以驶进来。县委工作组进驻后,这门后常常有加工厂打工的农民工值班,晚上负责开关大门。早晨都开始上班工作了,这值班的还要在笼门子;大门后面的木板地铺上,裹着被子再睡一会儿。

进大门左边为生活区,一排平房全部电灯照明,共有10多间。部分住宿农民工们,部分成为县委的,蹲点工作组住宿房间。另有其他小青瓦房舍,是食堂、猪圈房、职工宿舍、空房等。右边生产区几幢巨大的、红砖、机械瓦、钢筋梁生产用房。一只高音喇叭吊在棵大树上,里面也是每天早中晚响三次。这时候广播是统一人民思想,最主要的舆论工具之一;也是人们辛苦劳动之后,思想娱乐的工具之一。

都江堰的绿树古木,繁华成景图片

彭家碾生活、生产区之间5亩多面积,为一片广阔的三合土晒坝。时不时有大队、生产队的社员,来这晒坝里晒谷子。其中居然还有小邹小学、或中学的同学。他(她)们都仍然是知青,一边劳动,一边等待国家招工、招生、参军等。当然具体实施之时,还得生产队、大队、公社推荐。相比之下小邹能够,及时参加工作算是幸运的了。

听县委点上先来同志讲,这加工厂里经县财贸办批准,用粮食生产剩余的碎米子烤酒。由于地方太宽,不知这烤酒的锅台炉子,在这里的什么地方?只是过国庆节的时候,这里的杨会计出面,打了1斤白酒给小邹。这酒带回去给父亲,听他说和县酒厂烤的粮食酒差不多。

目光能看到的地方,有几个高大的金属储油罐,听说一只要储存菜油50吨以上。储存的大米的仓库也有几个,房舍式的建筑是密封型的。听说里面还要灌注有毒气体,防虫、防蛀、防霉变等等。甚至还有猪圈房,里面喂养的几只大肥猪。连小邹也没有见到过,最大的一只如果活的称重,应该接近千斤!它已经不能站立,吃睡都躺在木板上,只等人们什么时候屠宰。

这年月人们吃肉总越肥越好!卖肉的刀儿匠虽然是计划供应,凭号票每人每月1斤或半斤,将猪肉卖给城乡群众。有时他们也将猪膘,割来斜着叫飘刀肉,让肉看起来很肥。

当年公社、大队、生产队的时候,每个生产队都有一处保管室。收获季节大春稻谷、小春麦子,要存放几万斤粮食。生产队保管室在旷野中,单独的房屋建筑像土地庙一样。那么像彭家碾粮油加工厂这样,县粮食局同时放粮食、菜油的地方,就像是庙堂一样。另外还有几乎每个公社,都有的粮食仓库就像大庙一样。事关全社会成员生存的粮油,都由国家集体统一起来。

改革开放后国家粮食政策放开,这类事都由民营企业在干。实际效果好像比当年,国家集体、公社生产队干得更好。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当年全社会为这事多花费;许许多多的开支,有些得不偿失不划算。改革开放之后,这时候国家只存放军粮、用于抢险救灾的米粮等。在实际上减少了许许多多,应该说不必要的麻烦。

但是这里的大前提是,必须得要有粮食!改革开放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前,国家粮食总产每年仅多亿斤。之后国家每年粮食总产,比之前多一倍以上!达到多亿斤。这才是国家放开粮食市场的原因所在。

如年“5.12”之后,都江堰市是重灾区!高峰时最多有5万多人的解放军部队、外省市区的武警、公安,民兵、预备役汇聚在此。全国参加抗震救灾,全部投入兵力的三分之一扎驻这里。当然有些部队只是路过,暂驻一、两天,就要开拔到别的地方去抗震救灾。市上管辖的国家粮食仓库中,仍储存有2万.5千多吨的稻谷、大米,小麦和面粉,足够子弟兵们食用。

……。

彭家碾生活区用房属于县委工作组的,罗副政委单独一间,旁边1间为办公室,安装有手摇电话。其他同志都是两人一间,和小邹同住一间的,即县委宣传部的黄副部长,简称黄部长。如果罗不在点上,工作就由黄负责。所有人都骑自行车,也不知怎么回事?好像只有小邹的新自行车是私车,其余同志的车虽然旧但都是公车。

当年县属局级单位,一般有3~5辆公用自行车。公车由县财税局统一管理,都有红白相间编号的牌照,卡在车锁的位置。据此即可以不交每年2元的税费、管理费,能骑公车的都是有身份的同志。单位下乡县委点上工作的同志,容易得到其中之一辆公车。

“5。12”后新建的玉垒阁图片

罗副政委骑一辆县委机关,新的《飞鸽》牌公用平车。黄部长是机关上爱看书人士之一,下乡带了许多宣传部的书籍。他也骑一辆县委机关破旧的,公用《飞鸽》加重自行车。当年公用自行车在单位有重要地位,乃至20世纪70年代末,这时的县委交通员已经骑摩托车。相关领导仍然叫把原先的公车保管好,别丢了财税局的户头。

公车换下来的轮胎主要是外胎,在一间旧屋里堆放。内胎可以剪橡皮筋,这玩意儿很有用处。县委伙食团的曾事务长,每次发放饭菜票,都用橡皮筋捆扎好。改革开放进入80年代后,县委机关那堆废旧自行车外胎;处理给乡镇企业炼再生橡胶,有农民来整整挑走3担。到这时破旧的公车逐渐消亡,自然退出人们的视野。

话还是说年县委聚源公社点上,黄部长带的蔡东藩著,新版12本一套《民国通俗演义》小邹也看了。里面主要描写民国初年,中国主要政坛人物的情形。从孙中山、袁世凯到蔡锷,从吴佩孚、张作霖到冯玉祥;从隆裕太后、宣统废帝到小凤仙,总之都很是精彩。

 蔡东藩(—),浙江省萧山临浦镇人。著名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清末民初中华落后挨打,其“以史救国”一生共著书13部,撰写余万字。篇幅之巨堪称历史演义的奇迹,被誉为“一代史家,千秋神笔”。

……。

彭家碾所有人吃饭,都在粮油加工厂的食堂,里面煮饭的是当地农民中的厨师。具体管理是粮油加工厂,一位同样姓黄的中年男人当事务长。每天早、中、晚三次卖饭都要响电铃。当然早晨也像县委伙食团一样,烧有开水、热水,由这里人各自去打水。小邹没有带自己的热水瓶,这里有几只印有县委办字样的热水瓶放在办公室,他每天都积极争取打水。只一两天小邹就发现,这县委的点上共10来个人的团体;包括自己在内都人心浮动,根本就不能安心工作。原因是除罗政委之外,大家都吃不饱饭。

都江堰简笔画图片

在这里食堂吃饭的主要是些农民工,他们进行粮食加工如做干挂面、操作电动打米机、磨面机、圆筒式榨油机等。前两种机器打米机、磨面机之前也见到过。第三种圆筒式榨油机,小邹是第一次见到。这玩意儿用电作动力,一头送进油菜籽,另一头菜油和油枯即出来了。

彭家碾过去水力驱动的碾子、磨子,榨油机等都还存在,只是不再运作。其中最好看的应该是,过去的木制杠杆榨油机。主要的木料杠杆,足足有20米长、直径1米,当然是几件木料拼接成的。能够做榨杆的都是些皂角、楠木、柏木等最好的木头。悬挂在高高屋顶之下,空中的撞油杆直径30公分以上,两头都有铁圈罩上。

当年能操作木制榨油机械的,都是些最强壮的男人。榨油的时候他们三人一组,将绳索吊在空中撞杆的一端。狠命击打1米长、一头尖,10~20公分宽厚的木楔,将其击打进巨大杠杆的下面。由此产生的压力,会把油菜籽中的油分子;从油细胞中分解出来,再经过沉淀变成食油。现代的机器榨油则简单得多,只是把蒸煮过的油菜籽,放进铁筒式的容器里。一阵电力驱动的机器响声中,菜油就流出来了。

当然打米、磨面的现代机械,比小邹知青时候,董家碾上的更是先进得多。粮食市场放开后,菜油也跟着放开。这时候的人们,都是或者超市购买食用油。或者市场购买油菜籽,去街上店铺用机器榨油的作坊;直接榨油用罐子装好,带回自家长期食用。

20世纪七十年代的时候,灌县全年的公粮、征购,小麦、水稻(玉米较少)共1亿多斤。其中二区粮站即管理二区片的胥家、天马、幸福、聚源、崇义、土桥等公社粮食仓库。承担了全县粮油的三分之一以上!那么彭家碾这家粮油加工厂,每年起码有上千万斤粮食、几十万斤菜油进出。小邹看到这里出产的大米、面粉、挂面都很白,应该是质量上乘。

年极端困难的时候,小邹已经9~10岁。少年的他在灌县街面上,看到曾经出现进口的、很白、很细的加拿大面粉。当然这种白面粉,是父母为粮食系统的人们,首先端在碗里品尝。也不知是不是由此激励他们,粮食系统的现在也把自己的面粉、大米也做得很白?

整个彭家碾粮油加工厂,几乎每天都在巨大的,机械的轰鸣声之中。人们在附近的成灌公路上,也能听到电动机械的声响。生活和工作在这里的人们,只有早中晚三个时段,能得到些没有声响的安宁。实际上这声响,是社会运转的组成部分。巨大的当代社会,就是在不同的声响中,运转发展生息和前进。

值得一提的是计划经济时代,县级与农业最相关联的,粮食、农业两个局级部门。其中粮食局的财政开支,实际上多少倍于农业局!农业局是生产粮食的,粮食局仅仅是管理粮食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之前,全中国人均占有粮食仅多斤温饱而已。(改革开放后,国人平均占有粮食斤以上。)

都江堰市山区,为旅游天堂图片

年小平同志主持中央工作,这年小平同志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讲。旧中国半饥半饱,新中国能够做到粮食够吃,这是了不起的进步。笔者所见这也是中国人平均寿命,由年的35岁;提高到年67岁,再提升到年77岁之基础。

粮食开支肯定分成许多方面,为了防止那一方面发生问题。计划经济时代,粮食仅仅是够吃!国家不得不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将粮食管起来。笔者的上述文字,只是记录下当年的情形。(山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