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学从井冈山发来一张现场照片,是周总理的侄女在作报告,宣传总理生前的事迹。看到“井冈山”的地名,我的脑子就思绪乱飞······
10年前,单位的年轻人想出去转转,我说我们去庐山看看吧。一位年轻人跟江西方面联系,江西的朋友说,你们先上井冈山吧。听江西朋友的安排,我们十几个人就先去井冈山,下飞机后,在上山的路上,沿途看见吉安、茨坪这些早已熟悉的地名。凡是读过党史、军史的人,只要脚踏上井冈山的弯弯小路,脑子里就不会平静。在几个郁郁葱葱的山凹里,朋友请我们吃“柴火饭”;我还遥见标着袁文才、王佐故居的房屋。回到北京,我取出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又翻到“从井冈山的斗争到古田会议”这一章,重温革命烈士袁文才、王佐在当年接迎红军后又被红军改造,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史实。当年井冈山上的武装力量,是受苦的人民群众自发组织的,他们是一片水;红军上山,人地两不熟,是鱼儿入水,在袁文才、王佐的支持下站稳脚根的。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就是有力的证明。
胡绳同志主编的这本党史,已经是党史著作类的经典。这本书最大的特点,除了对党在关键历史阶段的新论断外,最难得的是一气贯之,所以,它虽是集体写作,却由主编吹了一口仙气,让全书灵动有生气。胡乔木在题记里说:“有所取,必有所舍,有所详,必有所略。但取舍详略之际,考虑间有未周,在所不免。而知人论世之处,作者颇具匠心,究难悉当……虽然文出多人,稿经数易,终得集合众长,统一条理,成为一家之言。积年余之功,竟初创之业,尤属可贵。”胡乔木的学识和文字之美,从这篇短小的题记里就能管窥。胡绳说:“在他逝世的13个月前所写的(也许是他一生最后亲笔写的)文章,虽然是一篇短小的题记,却也显示出一个大作家的功力。”钱锺书读了这篇题记后评论:“思维缜密,词章考究。”读史,如果没有新的史料发现,我们主要是从文章的角度来读。正因为史书的编者文章写得好,我们才有兴趣一读再读。这就是经典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后记》里列出参加编写人员的名单,其中有一位是历史学家金冲及。年,金冲及出版《一本书的历史:胡乔木、胡绳谈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把他在参加编写时听到的二胡对编写的意见的记录整理发表。二胡讲话向来语速慢,讲者听者又都是江苏人,没有语言障碍。因此,金的记录是可靠、保真的。收到书后,我怀着浓厚的兴趣,一口气读完,并作了一点读书笔记。我认为,历史不是随心所欲创造的,更不是随心所欲编写的。胡乔木在延安时就在毛主席身边,亲手起草不少文稿,又编写过党史;胡绳熟悉近代史,著有《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等著作。年以后,他们两位长期在中枢参与重要文件的起草,思想也逐渐解放,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们谈话时,金记下来的片言只语,多真知灼见,少套话官话;不少论断,是他们长期思考的成果。
胡乔木在这本部头不大的党史写作中,不断提出史书编写时应注意的问题,他的高见,对一切从事文字工作的人都有参考价值。比如:“要有五分之一篇幅带议论,才有话可说。”“对普通读者,要能够答复一些疑问。如果整个都是叙事。就达不到这个目的。一部书应该是一篇长的论文,不可避免地带有论战性;等于一个党史的演说家在演说,不是一个教员在课堂上讲课。”
胡乔木还有许多精彩的意见,恕我在短文中不能过多引用。我的目的,是希望读者读到我的短文后,回头去读《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和金冲及《一本书的历史》;两本书互读互较,对党史的学习是深入领会,对学习写作来说是珍贵的案例。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