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3月
短短一周之内
中国音乐界三位泰斗接连离我们而去
3月7日,钢琴教育家周广仁在北京家中去世,享年93岁。她是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钢琴家,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
3月13日,男高音歌唱家李光羲因突医院病逝,享年93岁。这位歌坛常青树曾在年央视春晚上,唱出一曲跨时代的《祝酒歌》。
3月14日,作曲家、原中央音乐学院院长吴祖强去世,享年95岁。他曾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红色娘子军》《鱼美人》《草原小姐妹》里,是他对中国民族音乐的深情。
一张摄于年的黑白合影被网友们传播开来,周广仁、李光羲、吴祖强都在其中,笑盈盈地看着镜头。有人说,这张珍贵的合照,定格了“20世纪中国音乐史最后的辉煌”。
斯人已逝,但他们的高尚和谦逊,他们敢为人先,为中国音乐发展做出的开创性贡献,他们对艺术的执着和面对逆境的态度,将被铭记。
周广仁:
经历过苦痛,她的内心仍有一团火
“周老师在专业学习上从不故步自封。她常说:世界上有那么多东西要学,她自己也必须不断学习进取。”周广仁的学生、上音附中钢琴教授杨韵琳回忆。
学乐器讲究童子功,但周广仁到10岁才开始学琴。也许正因为学得晚,她内心总是很迫切。在上海,她曾拜师在意大利钢琴家、指挥家梅百器门下,学费每月20美元。父亲希望她成为一名外交官,曾拒绝支付她的学琴费。但她并未放弃,每月给20个学生上钢琴课,以凑足学费,坚持下去。
年,23岁的她被选赴柏林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学生和平友谊联欢会。凭借巴赫的《意大利协奏曲》、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瞬间》和贺绿汀的《牧童短笛》,她在比赛中获得第三名,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在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奖的中国钢琴家。
周广仁的一生经历过数次坎坷。年,她的丈夫陈子信离世。人生的至暗时刻,音乐拯救了她。年,她又因意外,遭遇断指之痛。对一位钢琴家来说致命的一击,并未将她打倒。忍痛苦练一年后,她以一首肖邦的《摇篮曲》重返舞台。
多年来,周广仁致力于钢琴教学,培养了倪洪进、李宝琼、吴宜南、但昭义、杨韵琳、李斐岚等一批优秀钢琴家。她曾在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利兹国际钢琴比赛等重大国际钢琴比赛中担任评委,还参与创办了集高水准、权威性、国际性于一体的“中国国际钢琴比赛”,并被推举为评委会主席。
杨韵琳记得,上世纪80年代,中央音乐学院时常有音乐会和外国专家讲课,凡有此类活动周广仁常常利用晨练时间,跑步到她家来送音乐会票。“我住在十一层楼,早上七点前是没有电梯的。周老师每次都会默默地‘爬’上十一层,悄悄地把音乐会票塞进我家门缝里。”
周广仁的学生、上音钢琴系教授孙韵说:“周老师是我生命中极为重要的人,我也从未遇见过比她更伟大的女性。并非纯粹因为事业的成功,因为她高尚的品性,对钢琴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在孙韵看来,即使受过苦难煎熬,周广仁的内心有“一团火”。“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飞来横祸也未能将其击败。奋力燃烧后的光与热,淬炼出纯真而无价的宝玉。”
李光羲:
一生就干一件事,倾情歌唱
李光羲比周广仁略小,他出生于年的天津老城区的一个大家庭,全家四五十口人住一起。他并未像周广仁一样,年少时就得到名师的指点,一台老式收音机成为他的音乐启蒙,他在电波中认识了巴赫、贝多芬。
16岁,李光羲加入了唱诗班,学习乐理和西洋发声法。17岁时父亲去世,他接替其工作进入天津市开滦矿务局,成了股票业务员,承担起养家的责任。然而,年,他在天津看了一场中央歌剧院的演出,深受震撼,下决心改变人生轨迹。功夫不负有心人,半路出家的他如愿以偿考入中央歌剧院。
年,中央歌剧院开始排演新中国第一部西洋歌剧《茶花女》。27岁的李光羲在剧中扮演男主角阿尔弗莱德,一战成名,剧中一曲《饮酒歌》,更成了国人耳熟能详的歌剧咏叹调。排演《茶花女》时,李光羲脑子里老想着美国电影明星罗伯特·泰勒演的阿尔芒。“老想他,就模仿他,大伙说味道对了。”
《茶花女》让李光羲站稳脚跟,他又接连演了《叶甫根尼·奥涅金》《货郎与小姐》等歌剧,成为名副其实的“歌剧王子”。
除了《饮酒歌》,李光羲还有一首代表作——《祝酒歌》。年,50岁的李光羲在央视春晚唱火了这首歌。《祝酒歌》的唱片,五天就卖了一百万张,创下纪录。
《祝酒歌》太火了,到处都有人请李光羲去唱歌。由于过度劳累,突然有一天,李光羲失声了。他患上喉肌弱症,从巅峰跌落低谷,一度让他感到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直到六年后,李光羲才找回了自己的声音,自此坚持在舞台上。直到去年4月,李光羲还曾在一次活动中高唱《祝酒歌》,他感慨:“朋友们,我能在舞台上68年,很荣幸。”
得知李光羲去世后,歌唱家龚琳娜发文悼念,称他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中国杰出的男高音歌唱家”。演员冯远征写下:“天堂在唱《祝酒歌》,李光羲老师一路走好。”
李光羲曾说,他这一生,就干了一件事儿,那就是倾情歌唱,“全部的才智、经历、思想就在这,没有二话,没有疑惑,没有迟疑。”
有人曾问他,什么样的艺术才能感染人?他回答:“不是歌谱的旋律,那个字、那个调,那都是工具,那都是形式。真正感人的东西,是你的情,你的歌声扎到老百姓心里了。”
吴祖强:
与人民同呼吸,作品才不会苍白、冷漠
3月14日,得知吴祖强去世,作曲家谭盾在朋友圈写下:“永远的《鱼美人》,永远的《红色娘子军》,永远的《草原小姐妹》,永远的《二泉映月》……我们永远的恩师,吴院长千古。”
吴祖强出身艺术世家,父亲吴瀛是画家、故宫博物院的创始人之一,兄长吴祖光是创作了话剧《风雪夜归人》《正气歌》等作品的剧作家。吴祖强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和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他在学习西方古典音乐的同时,不断学习和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和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
由他参与创作的舞剧《鱼美人》和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以高度的民族性和交响性成为中国舞剧音乐的经典。他曾将传统乐曲《二泉映月》《听松》改编为弦乐合奏曲,《江河水》改编为二胡与管弦乐队合奏曲,《春江花月夜》改编为琵琶与管弦乐队协奏曲。他的交响乐作品以西洋管弦乐技法表达民族情感,追求形式与思想的统一。
吴祖强曾说:“肩负着创造我国社会主义音乐艺术任务的作曲家们,主动地从炽热的生活中吸取各种营养以培育自己高尚的情操,丰富个人的感情园地,并在创作活动中能够始终与人民同呼吸,这既是避免作品陷入苍白、冷漠,不能引起听者共鸣和激动的困境的保证,也是每个为社会主义音乐事业而努力的我国作曲家的职责。”
吴祖强曾任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主任。上世纪90年代,他为大剧院的建设奔走呼吁,力陈大剧院对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当大剧院行将完工时,吴祖强提出:“国家大剧院是一个国家文化艺术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国家文明的象征。因而,国家大剧院应定性为‘公益性文化设施’,不以赢利为目的。”
最让吴祖强骄傲的是,他这一生从未离开过讲台。吴祖强的学生、作曲家郝维亚回忆,有一次上课,吴祖强讲起肖斯塔科维奇的《第十三交响乐》,他从书架上抽出这部作品的总谱,上面密密麻麻做了记录。“他告诉我,当时这部作品首演,他就坐在肖斯塔科维奇的背后,观察各种细节,很难得。尤其在我们这个匆匆忙忙的社会里,那种对待专业的认真态度,至今让我难忘。”
每当郝维亚创作出新作品,吴祖强都会到现场聆听,提出诚恳的建议。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演郝维亚的歌剧《一江春水》,彼时的吴祖强身体已大不如前,但他坚持坐着轮椅专程到上海看完歌剧首演。
那一次,郝维亚特地带着吴祖强到外滩看了看,那是他最后一次出远门。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吴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