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张亮山唢呐层层渲染的音乐人生

来源:二胡 时间:2023/3/25

本文转自:大理日报

□又凡文/图

在大理民间,唢呐是非常普遍的乐器,红白喜事、节庆活动、竖柱庆生、田间地头,都少不了吹奏唢呐。尤其是隆冬,新娘子出嫁,更是伴随着不同的唢呐调子,长长的送亲队伍穿过一片片田野,穿过村庄,穿过山梁和小桥,是很多人记忆中抹之不去的风景。

正是这唢呐,将张亮山带进音乐之门,让这个原本与白剧并不相干的乡村之子,成为后来的知名白剧音乐创作者,国家一级演奏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大理州曲艺家协会副会长。

张亮山是白族,年出生于洱源县右所镇温水村委会元井村。张亮山从小受父亲等人的影响,对吹吹腔等民族民间音乐和唢呐、三弦、二胡的演奏耳熟能详,初中毕业后被招进洱源县文工团从事唢呐演奏等工作。年调入大理州白剧团,是将白族器乐演奏艺术介绍到国外的第一人。

聊起唢呐,张亮山口若悬河。

据他介绍,在中国的音乐史上,和很多乐器从波斯传过来一样,唢呐也是在唐代从波斯传过来的,并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发展,成为今天的样子。“唢呐”其实是波斯语音译,至于后来在大理地区被称作“滴答”“喇叭”“哩啦”都是象声词,以这个乐器的声音,来指代这种乐器。在众多的乐器中,唢呐属于一种非常有气势的乐器,曲儿小,腔儿大,通常是一小段反复吹。就大理来说,有白族唢呐及其他少数民族唢呐,其中,白族唢呐有七孔,吹吹腔前吹奏的,正是七孔唢呐。至于白剧,有时候为了转调的方便,也会用常规乐团的八孔唢呐。

白族唢呐,按杨育明老师的分法,可分为云龙清筒音和洱源变筒音(包括鹤庆白依人的唢呐,也属于变筒音)两种。所谓筒音,指的是将唢呐的全部音孔按住时,所发出的声音。变筒音的音调较常规音低,清筒音较常规音高。中国传统音乐,用的是五声调式,后来扩展为七声调式,以此为标准,云龙白族唢呐的筒音偏高,所以叫“清筒音”,而洱源唢呐的第一孔筒音偏低,因此叫“变筒音”。

他强调,大理的唢呐,专曲专用,喜庆调子基本可以串着用,但乐师千万不能在白事活动中吹奏喜乐,更不能在喜事活动中吹奏哀乐。什么时候吹什么样的调子,都有约定俗成,比如在结婚的喜庆日子,迎亲、宴客、新娘子出嫁、送亲队伍经过小山、经过大山、经过小桥等,都有不同的调子。更有意思的是,大本曲和唢呐相比,大本曲的各种唱腔随便唱,唢呐却不行,因为民间分得很清,大本曲的唱腔,无论唱什么,都是故事里的场景,故事中的人物,并非现实,而唢呐却是在渲染现实场景,调子一点儿都错不得。

年,他到日本演出。年,到荷兰、比利时、德国等欧洲国家演出。两次演奏的是唢呐独奏《龙上天》《栽秧调》,三弦独奏《田埂调》等,首次把白族器乐演奏介绍到国外。年,在巴黎中国曲艺节上,张亮山演奏的《麻雀调》荣获“卢浮”银奖。

在演奏唢呐多年后,张亮山逐渐步入白剧的音乐创作行业。

“在一部白剧中,唱腔设计,就是指设计剧中人物所唱的曲子;音乐设计,就是除了人物唱腔以外的所有背景音乐。”张亮山解释:“在戏曲中,过去是没有作曲这个行业的,导演只要说这个部分唱哪个腔,是西皮呢,二黄呢,琴师就会立马演奏出相应的曲调,同时演员就会根据这个曲调演唱戏词。后来受歌剧的影响,产生了作曲和唱腔设计这样的职业,把曲子谱出来,琴师和演员直接按照乐谱演唱即可。”

张亮山最先参与设计和创作的是《情暖苍山》和《白洁圣妃》两部白剧。以此为基础,他先后创作了《洱海花》《榆城圣母》《数西调》《白子情怀》4部大型白剧的音乐,4部白剧均在云南省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音乐奖。此外,他作曲的《关爱》和《白曲声声》,先后获全国第十四届、第十五届“群星(表演)奖”。

年,张亮山被评为“白州文化名家”,同年被评为“云岭文化名家”。

下一步,张亮山打算在白剧主奏乐器的配置上,做一些探索和尝试,组成相对固定的白剧乐队,让白剧进一步走向成熟。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