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智汇堂内刊智汇堂汇幸福之专题LOH

来源:二胡 时间:2023/2/8
治疗白癜风医院哪里好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detail.html?ivk_sa=1024320u

01

朱在明:赶上壮丽落霞,才算不白过这年华。

人类可以变成鸟,但前提是你真的做好了准备,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看更广阔的天地,赶上壮丽落霞,热血挥洒,才算不白过这年华,生活的每一个关头,雄心无处不在,我命由我不由天,追逐心之所向的那份炙热跟坚定,朱在明其实早已做好了一切准备。

当兵

这是我最想做的,也是一定要做的一件事。

年2月,出生于湖南邵阳朱在明刚满17岁,这一年他选择了参军,“这是我最想做的,也是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朱在明说。

入伍后,他被分配到了广州军区某部进行艰苦的国防施工。不管是挖坑道,还是修排灌站,他不怕苦,不怕累,表现突出,不到一年就当上了文书(相当于班长),接着又入了党,被部队推荐,上了军校(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西藏部队工作,后来又内调至成都军区,这一干就是38年,直至退休。

参军后,他长期从事文字工作。先后担任过连队文书,当过团里的文件抄写员,上大学期间,又兼任某学员队(后来称系)的文书和新闻报导员!除撰写本队的新闻报道外,还与其他两位同学一起主办队里的黑板报!他酷爱写作,他的许多新闻稿件和诗歌被《解放军报》、《西藏日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和成都军区《战旗报》等发表,是当时多家新闻媒体的特约通讯员。

即使今年他已经68岁,仍然坚持学习,笔耕不缀,先后在网络媒体上发表过数百首格律诗词。在他身上,你还可以感受到那份雄健的军人气质和一身正气,笔直的身板往那一站,眼神不自觉透出一股精气神,硬气的脸庞自带着一份军人的自信。

有一种刚毅和坚强,刻在生命的骨子里,血性是军人的脊梁,大概形容的就是朱在明。朱在明自幼坚强独立,家里共有六姊妹,经济条件差。作为长子的他,六、七岁放牛,八、九岁割草,十一、二岁开始挖土翻地,此后又学会了播种、插秧、耕田、打禾……十四岁时,就赶上了大人,成了队上的满分工。读中学时,他常常送完公粮上学、挑着石灰读书,放下书包出工……

从他的《砍柴》诗中,就可以管窥他儿时的担当:

坡陡峰高山路远,砍柴恰遇火烧天。

饥餐岩上酸藤果,渴饮林中小矿泉。

举步移薪肩尚嫩,邀风吟曲志更坚。

少儿不识童年苦,自觉扬蹄不用鞭。

入伍前,他和许多家庭一样,穷得连学费都交不上。为了解决学费问题,他学会了竹编技艺。利用周日不上课的机会,随父上山砍些筷子般大小的粽叶竹,每天放学后在油灯下自编竹器,编好后再由母亲拿到市场上卖,每个能卖3角钱。他每次起早贪黑,天还没亮就出门,大半夜才回家。

3年时间,他不知淋了多少场雨,不知挨了多少次饿,也不知摔了多少个跟头。草鞋一次次被尖刀般的竹子扎破,整个脚掌鲜血直流;在回家的途中,他一次次几近晕倒,是父亲向好心人要来的几根红薯帮他恢复了体力;油灯下,他稚嫩的小手一次次被锋利的竹篾划伤,痛得钻心……

中学期间,他硬是凭着自己的顽强努力,在完成功课的同时,不但挣足了自己和妹妹们的学费,还解决了家庭的大部分日常开销。

由于当时家里没有政治背景,没有经济实力,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说话无人听,有事无人帮,甚至还不时受到别人的欺负。他经常告诉自己,若身处隧道,自己永远局限于狭窄的视野,他想看更广阔的天地,想追逐壮丽山河,那时的他,对自己下了一个决心:“一定要参军。”17岁那年,他义无反顾地走出了农村,走进了军营。

02四问一生

马尔代夫驻华大使和夫人来到《马尔代夫》新书发布会现场

问:“选择参军这个执念在心里有多久?”

朱在明:“以前家里条件太差,我当时想摆脱困境,想学习更多知识,第一反应就是特别想去部队锻炼意志,培养自我人格,同时也想学点东西以后能有能力去帮助别人。”

问:“据我了解,朱叔叔多才多艺,不仅写得一手好字,还会拉二胡。”

朱在明:“毛笔字练过一阵子欧体,没练到家,不值一提。哈哈。”

说到二胡,他眼睛开始闪着光,他说:“二胡是自学的。小时候经常陪姑姑去村上排练节目,开始对二胡产生了好奇。刚好我有个特别好的朋友会拉二胡,然后我就跟他学基本音阶哆来咪,我觉得挺简单的,就给父亲说想学习。父亲非常支持,趁上山砍柴的机会弄了一截竹筒回来给我做二胡,从琴筒、琴杆、琴把、琴皮、琴弓都是他自己亲手做,做完后我就每天学,学会后就参加了村里的宣传队,入伍前还成了村里的台柱子。但入伍后就没有怎么拉了,不过退休后,平时没事的话我就在社区练练。”年,他还和搭档一起参加过咱智汇堂的才艺比拼。

问:“在当兵的时候,拉二胡应该有机会表演,这个才艺没能展示给我们的战士们,是否有点可惜。”

朱在明摆摆手:“不可惜,我在部队里做了很多我喜欢的事,我喜欢写诗词,当新兵和当学员时,经常跟战友出板报,写公文,还替参谋干事抄文件,毕业后写作的机会就多了,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东西,虽然二胡拉得少了,却把其他方面的兴趣爱好落到实处。”

问:“我看您现在都还有在写诗词进行创作,方便透露笔名吗?”

朱在明:“笔名是龙潭一丁。文学创作,诗词大概是这辈子都丢不掉的兴趣爱好,因为太热爱了。”

年,创作了一本书叫《马尔代夫》,并获得马尔代夫驻华大使及其夫人来到新书发布会给予我支持,写作的其中一个意义就是能让你的世界更开阔。

年,朱在明陪老伴儿回娘家,故地重游时,回家后写了一篇名为《重游太芝庙》的游记,阅读量达到了6.6万,这篇游记还对当地的旅游业发展一定作用。

在朱在明身上,我们真正的看到了“坚毅”二字,无论是想要做的事还是喜欢做的事,他都有条有理,方向明确。才华横溢的他,在部队里还担起了摄影师的角色,部队里的相机当时是海鸥双镜头胶片机,因为热爱摄影,他花掉了多元买了一台进口“确善能”彩色胶片机,年时,又花了0多元买了台尼康单反相机,近年来换了一台更好的单反相机。

对于自己想要的、追求的、热爱的,他毫不犹豫,想买的东西就买,想做的事马上就做,果断决绝,从不拖泥带水,他就像一只雄鹰,早已为飞行远处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这次对谈中,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当我提到他的老伴儿,他满怀愧疚,总说对不起老伴。当年结婚时,他说没有给她一个像样的婚礼,结婚特别简单。刚办完结婚证,老伴儿单位的同事就立即张罗,开了个茶话会,花了23元钱,买了点瓜子、花生、糖,大家坐在会议室里,几挂鞭炮,几句祝福,一阵掌声,就把婚给结了。再比如,他们结婚后,夫妻天各一方,一个在西藏,一个在湖南,结婚十年,长期分居,妻子生小孩不在妻子身边,妻子生病住院不在妻子身边。说着说着,他眼睛湿润了。我问他,“那你对老伴儿做过最浪漫的一件事你还想得起吗?”

他沉思了一会儿说:“我们一生平平淡淡的,好像没做过什么浪漫的事。”但在后来的谈话中,我觉得他早已做了很多浪漫的事。

03朱在明的浪漫之道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经济水平等原因,“买电视”、“看电视”真是奢侈事儿。年,那会儿还在西藏部队里的朱在明,一个月拿到手里的工资才54块钱,一年工资才多元,当时流行18寸的彩电,他硬是托地方朋友弄了张20寸彩电票,花了元,这相当于他三年工资了,可朱在明二话不说就买了下来,休假时亲自带回老家送给妻子和女儿,这何尝不是一件浪漫的事?

年,他去上海出差,觉得该给妻子买点什么。后来花34块钱给她买了双很漂亮的高跟鞋,这是他第一次送妻子礼物,结果买的不合适,妻子穿不了。从那以后,他们达成一个共识,他给钱,妻子自己买自己喜欢的,资金随便支配。虽然送礼物失败,但是用心的模样何尝不是一种浪漫呢?

还有一次,部队举办夏令营,教孩子们学电子琴。人家都买、元的琴,朱在明给女儿买了个当时最贵的卡西欧电子琴,价格高达元,说是要一步到位。虽然女儿只弹了一个学期就没再碰了,可他对女儿满满的爱,对女儿那种呵护何尝不是一种浪漫呢?

这个世界繁华依旧,车水马龙的声音回响,有的人一生都在追逐,存在感到底是什么呢?美国作家弗兰岑曾举过一个例子来加以说明:泰坦尼克号快沉了,仍有几个人会不慌不忙地去甲板上抽根烟,从而确证自己的存在。我觉得,朱在明也是如此。哪怕巨轮将沉,他还是那个要去甲板上抽根烟的人,因为他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

赶上壮丽落霞,才算不白过这年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