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2020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座谈会在国戏

来源:二胡 时间:2022/11/5

年12月21日下午,“北京·中国弓弦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一场别开生面的座谈在中国戏曲学院举行。座谈会以对胡琴收藏家蒋国粹先生所收藏的老胡琴的演奏、声音、音响为切入点,围绕胡琴乐器制作及其与胡琴在不同时代的声音特质、声音审美特征及价值展开深入探讨,以期对胡琴的声音有更深入的认知。

座谈会由中国弓弦艺术节创始人、艺术总监,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宋飞教授主持,参与此次研讨会的有乐器制作方面的专家——上海制琴专家沈正国先生,北京制琴师吕建华先生;胡琴收藏方面的专家——民国胡琴收藏家蒋国粹先生;音乐史学专业的专家——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史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修海林先生;胡琴演奏方面的专家——国家一级演员、著名二胡演奏家周维先生,国家一级演员高扬先生,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音乐系主任李笑秋先生,胡琴收藏家顾胜荣先生;以及静恩涛、李毅两位乐器声学方面的专家。

座谈会伊始,宋飞教授向各位专家谈到举办这次座谈会初衷:在中国弓弦乐器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虽然可以从史料、图片、文字记载当中找到一些信息,但是对二胡之前的这段历史还是没那么清晰的认识。这些老胡琴是遗存,遗存上承载着信息,这些琴有当时的样貌、形态的存留道理,这个道理从我自身作为演奏者的角度思考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我们的制作家、演奏家、收藏家甚至研究历史的专家能够在琴上交流出更多的信息来,以这些琴为缩影,进行交叉的交流,对琴进行不同角度的解读,进行相互之间的知识整合。

随后各位不同领域的专家便就胡琴形制与音响、时代审美之间的关系展开了讨论。

首先,胡琴收藏家蒋国粹先生介绍了他关于胡琴收藏方面的想法及做法。随后,沈正国先生与宋飞教授探讨不同形制和形象的老胡琴所产生的时代,并探讨乐器的形制以及制琴材料的变化对胡琴音响产生的改变。

接着,吕建华老师与静恩涛老师就琴筒的大小与胡琴音量大小之关系,丝弦与钢弦音量与音色的区别等问题展开讨论。

静恩涛老师则认为琴筒大小对于胡琴音量大小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在胡琴的音色的探索上可以有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同时他还谈到乐器的震动与制琴材料以及演奏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随后宋飞教授回应到:在我的演奏教学中非常强调学生对声音的审美。“这个声音好不好听是你决定的,是你的审美决定的。就好像没有化妆品化不了妆,但是化妆品跟你画出来的妆是否漂亮没有绝对关系,而是你认为什么样子妆漂亮,你就会化成什么样子。”所以在教学当中,对声音的训练是一个审美的标准和如何达到自己的标准的过程,所以就会存在一个相对的对声音的概念和绝对的对声音的概念。

随后各位专家又就胡琴制作材料的工艺与乐器音色的关系作出探讨,并认为制琴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必须经过乐音的震动,这样才具有一件乐器所应有的活性,才能进一步满足我们对于声音的要求。并着重谈到乐器与演奏者良好的演奏方法和声音审美之间的重要关系。

沈正国先生在座谈中也着重谈到丝弦与不同的蟒皮所产生的音色所具有的独有的声音特质和审美特点,并建议专家们能够在这些特质是否应作为胡琴的核心特质被稳定保留下来等方面形成共识。

音乐史学专家修海林教授在他的发言中谈到,本次的座谈会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过去只在画像上看到胡琴,实物琴最多的是民国胡琴,它给我们提供的东西不仅仅是有没有味道、好听不好听,还对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声学研究、认识胡琴重新提供了参照和反思。这个品鉴会对我们各个方面的触动,有利于本学科建立起自己一套自有的有关琴的品鉴和美学标准。我们需要建立起一个由音乐声学和弓弦乐器制作、演奏等各个方面的专家在一起的平台,对于这样一个子学科进行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论研究,去充实它。我们也应该将此次研讨会的内容梳理出来,并作为下一次集中讨论的基础。

在研讨会的最后,宋飞教授谈到:接下来我们会从这些老胡琴中选择一些做做录音和声学测试,通过测试报告里的数据和演奏家们的评价做比对,从中找到一个契合点,做到真正将科学手段和人的灵性、感性的认知结合起来,找到我们互相帮助的支撑。这样一个具有探索性并且非常务实的座谈,各位专家无论是从对乐器的认知,还是对声音评价的认知都是非常有收获的。希望各位专家带着问题回去,下次再思考、再交流、再比对,促动整体专业的发展。

责编:早言子衿

编审:沁妤

主编:党委宣传部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27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