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向往之地,佳作频出,可谓诗中有景、景中有诗的清雅所在。这颗“太湖明珠”不仅孕育了顾恺之、李绅、徐霞客、徐悲鸿、钱钟书等大家,写出《二泉映月》的传奇人物阿炳(华彦钧)也是生于无锡,长在无锡,葬在无锡。无锡是阿炳的故乡,也是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地。
钢丝上的绝响
一泓悲愁映泉月,余音绕梁尤未绝。我们如今能听到阿炳的音乐,也是得益于一段传奇佳话,故事就发生在无锡。虽然阿炳生前已有他的音乐的乐谱留下,但民间音乐的神韵不是光靠谱面的白纸黑字就可以完全再现的。在一批学者和阿炳友人的推动下,以杨荫浏为主的音乐家用保护性挖掘的方式为阿炳的演奏录音,从而抢救下了包括《二泉映月》和《听松》在内的6首乐曲。大部分关于这一段历史的介绍都会提到,此次录音是用一台“美国韦伯斯特芝加哥80-1型钢丝录音机”。
人们可以在无锡旅游胜地崇安寺旁的阿炳纪念馆,也就是阿炳故居里的陈列中找到一台类似的韦伯斯特芝加哥钢丝录音机。
乍看之下,你会被它的体积吓到,四四方方类似于电报机的钢丝录音机足以轻而易举地占据掉一个中型双肩包的全部空间,从质地上来看是金属结构,重量惊人。年,正是在这样一台笨重的机器上,通过为期两天的录制工作,阿炳留下了宝贵的录音,让这些在以前鲜能走出寺门的宝贵财富,在新中国重现天日,走向全世界——哪里有华人,哪里就有《二泉映月》。
闹中取静的纪念馆
阿炳纪念馆无疑是用脚步丈量无锡、重现音乐场景,打卡纪念阿炳的第一站。从市中心的火车站可以很便捷地乘坐公交车或骑车直达。纪念馆所在的崇安寺是一个繁华的中心商圈,对面耸立着的摩天大楼里,装着一个个巨大的购物中心,那是喧嚣的现代化都市生活。
而身处闹市的崇安寺却是另一番光景,每一处角落都飘着淡淡茶香,每一片空地都有大妈在纵情跳舞,每一条窄路都留下过阿炳的足迹。古色古香的广场上,一座具有民国特征的建筑是图书馆旧址,建筑前竖立着一尊阿炳的黑色雕塑,他翘腿低头而坐,头顶破败的毡帽,戴着眼镜拉二胡,这是阿炳的邻居、雕塑家钱绍武所刻。阿炳仅有一张证件照留世,雕塑就成了人们揣摩他创作风姿的珍贵参照。在无锡另有不下四处阿炳的公共雕塑,虽大小各异,有坐有立,却均采用了相仿的拉琴造型,仿佛阿炳每每都是逆着大风艰难运弓,衣不蔽体,瓮牖桑枢,连雕塑的颜色都异常统一。可见,阿炳在人们心中早有固定形象,这可能也是二胡及其所代表的音乐在大众认知里的形象。
纪念馆里的主体建筑是作为道士的阿炳生活和工作过的洞虚宫雷尊殿复原而成,修旧如旧,里面的陈设尽量保持了阿炳生前的模样,锅碗瓢盆和简陋木床基本是其生前所有,用家徒四壁形容也不为过。纪念馆地处闹市,游客络绎不绝。他们不再像旧时代那样是道观的香客,而是奔着阿炳和他的音乐而来。墙上挂着小泽征尔和费城交响乐团的大幅照片,玻璃橱窗里是域外发行的国际版唱片,无一不述说着阿炳的非凡艺术魅力——哪里有纯洁的音乐,哪里就有《二泉映月》。
天下第二泉孕育“天下第一曲”
离开崇安寺,途径南禅寺商圈游玩后来到国营的无锡大饭店,在中餐厅品尝地道的无锡小笼包。无锡小笼和南翔小笼可能是灌汤小笼包里的两大巨头。与汤水丰富的南翔小笼相比,无锡小笼口感更甜,但甜而不腻。三下五除二就吞下四个小笼,半饱之下前往惠山,直奔天下第二泉,也是《二泉映月》里的“二泉”由来。
购买70元的门票后,进入到惠山古镇核心景区,眼前迎来的是江南名园寄畅园。游玩后沿着主干道继续前行,会发现左右各有一道石门把景区一分为二,一扇门上书“听松”,一门上书“观泉”。进入上书“观泉”的那道门,天下第二泉便在不远处。
“天下第一泉”的名头竞争激烈,美名具体所指出处众多,说法纷纷,因为好像每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封禅的习惯,久而久之就有了好多皇帝册封的“第一泉”。好在天下第二泉就只有无锡惠山泉独此一家,想必这也是与世无争、乐居第二的安逸闲适境界。
二泉由三池组成,分为上中下池。那究竟是哪处池能够映月呢?上池与中池的井口很小水又深,上面立着亭台,即便到了晚上也是断然看不到月亮倒影的。于是,理论上和技术上可以映月的,便是长方形的下池,池中锦鲤戏水,绿叶飘摇。下池与上中池中间隔了出售文创产品的漪澜堂,旧时为茶馆。
二泉周围遍布茶楼,天下第二泉的美名来自于古时泉水泡茶的甘美,顾客蜂拥,阿炳在此地为茶客演奏,卖艺为生。据黎松寿撰文回忆,《二泉映月》的标题其实并非阿炳看着泉里映月有感而发所创,而是杨荫浏在录音时基于传播理念而让阿炳为此曲想个标题,阿炳便提到自己经常在二泉边拉琴,于是顺势以《二泉映月》为题。不管如何,即使是歪打正着,天下第二泉也因此有了一首二胡的“天下第一曲”——哪里有人世的沧桑,哪里就有《二泉映月》。
隐于人间烟火中
离开惠山古镇核心景区,顺着指示牌来到惠山登山口,进入后右侧是二泉音乐广场,这里一度像南京的音乐台一样用来举办音乐会。左侧便是阿炳之墓,为年10月迁建至此。墓区有一座阿炳的镂空黑色雕塑,风里来雨里去的沧桑模样不张扬,同样出自钱绍武之手。工整的墓碑文字出自杨荫浏之笔,上书“民间音乐家”抬头,落款为中国音乐研究所和无锡市文联。
和熙熙攘攘的崇安寺及游客络绎不绝的惠山古镇相比,惠山登山口的阿炳长眠之地简直门可罗雀,因为一部分人会选择搭乘索道上山。在一个闷热酷暑的傍晚拾阶而上,不多久就能爬到山顶,凉风习习,山脚下一马平川,风景一览无遗。
飞速下山后,趁着落日余晖,我坐公车来到东亭的阿炳祖居,他出生后便被父亲送到这里抚养至8岁。下车后沿着上马墩路步行,会经过一座阿炳桥,坐落于居民区内,桥头一侧有一座阿炳坐立拉琴的雕塑,此桥与此像均是为了纪念阿炳曾在此地暂居。转到春潮中路后沿着一条略显破败杂乱的小路径直走到底,便是一大块草坪,其中的单层建筑就是祖居了,可惜赶到时大门紧闭,未有开放。
沿着祖居绕行一周,树影婆娑,婀娜地映衬在黑色的瓦当和白色的墙上,放学的孩子们背着书包飞也似地一个个跑过,在地上投射出斜长而跳跃的影子,脑海中又浮现出那熟悉的旋律——哪里有人间的生动,哪里就有《二泉映月》。
唐若甫文/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