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拍摄的电影《二泉映月》虽然拍成之后,争议较大,但整个电影基本把影片的主人公阿炳的悲惨身世给表现出来了。
对电影的争议之处,是真正的阿炳生活经历,在电影里被极端地美化了,拔高了。
电影里把阿炳表现成一个一尘不染、志存高洁、嫉恶如仇的高大上形象,而实际生活中,各个方面汇总起来的综合印象,是阿炳吃喝嫖赌俱全,他生活的悲惨源自于他自己把一副好牌给打坏了。
对艺术家的身世进行电影再现,的确会面临一个如何确定自身的立场的问题。获得奥斯卡奖影片《莫扎特》索性通过一个嫉妒莫扎特的庸才的视角,来展现莫扎特的个人品性,经过这样的视角过滤,影片里的莫扎特确实不是一个什么高大上的人物,但有一点是否认不了的,那就是莫扎特的音乐如同天籁,具有穿透历史时空的永恒魅力。
《二泉映月》的音乐同样具有这样的穿透力。以音乐去回溯阿炳的生命历史,完全可以找出一种相应的解读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代表着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文化主流思潮观念打造出来的电影《二泉映月》,用它的一种视角方式,来展现阿炳的生活,也有它的合理、合适的理由。
影片里扮演阿炳的郑松茂,虽然后来在影视圈里籍籍无名,不过在影片里,他扮演的阿炳还是较好地还原了一个一身正气、感情专注、坚守信仰的民间艺术家的形象。
从外貌上来看,郑松茂算不上英俊逼人,但扮演阿炳这个角色,需要演员有操弄二胡的技艺,显然郑松茂有着这样的特长,无疑这是他凭着自己并不出众的条件获得这个角色的原因。
在电影《二泉映月》里,郑松茂需要灵动地演奏二胡、扬琴等一些中国乐器,这是人物塑造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擅长。
在镜头里,郑松茂确实游刃有余地在中国特色的二胡弦上,飞舞着动若脱兔的指法,显现出他有着很高的民族器乐的演奏功底。
能有这样功底的演员,并不容易寻觅。
出演《二泉映月》时的郑松茂是南京部队前线话剧团的演员,时年31岁,这是他参拍的第一部电影,可见,如果不是他有着拉二胡的技艺的话,很难说这个角色会花落他手。
郑松茂之所以能够拉二胡,是因为他在参军之前,有过一段在戏曲剧团里从艺的经历,这一段经历,使他较早地奠定了民族器乐的吹拉弹唱的艺术功底,后来参军后,加入了前线话剧团,这一份过往的积累,使他碰到一个需要他出示他的多维度的演艺素质的角色的时候,便能脱颖而出,出头露面。
不过,后来郑松茂哪里去了?
其实,借着当年《二泉映月》的大红大紫,他还在八一厂电影里扮演过一些角色。
《二泉映月》的导演是八一厂的严寄洲。这个导演拍摄的电影质量参差不齐,但他有一个能力,就是能把电影里的女性角色,都拍得美轮美奂。
也许可以说,他的导演技法并不是非常高明、流畅,但是这种笨拙的导演技法,却可能让里面的女演员因为它的拙,而因祸得福。
比如,严寄洲导演的年拍摄的《英雄虎胆》,把王晓棠的风情万种给凸现得令当时的观众目瞪口呆的程度,毕竟,当时的中国电影还没有一部影片如此把女特务表现得楚楚可怜,令人生出同情之心。
一句话,电影的副作用是看过这个电影的观众,都中了王晓棠的“美人计”的毒,觉得这个特务情有可原,不应该负隅顽抗到底。
《二泉映月》之后,严寄洲导演了《三个失踪的人》。这是表现延安保卫战时期发生的一段故事,影片编剧是编写过反映延安保卫战题材的电影《七天七夜》的黎静。
《三个失踪的人》的故事框架,仿佛就是《七天七夜》的边角料连缀而成,表现了三个失踪的战士,在保卫延安的各个地段里,时聚时散,最后不约而同地聚合在一起,消灭敌人。
整个电影把战场的严酷性当成一场儿戏,情节单调得一句话就能说明白,所以,这个电影拍出来,受到了各界的严肃批评。
在这个电影里,郑松茂也露了一下脸,当了一回没姓没名的背景脸。影片里在回忆段落,三个失踪的人中的老战士,曾经救过家里的侍女,后来带着这个女孩逃出了魔窟,加入了革命部队。
在剧中,地主家的狗腿子用鞭子抽打家里的女孩,老长工用身体护卫着女孩,这时,在老长工背后,站着一群看闲的老少皆有的长工,其中一位年轻的长工就是由郑松茂扮演的,他提供了背景表情。
顺便提一句,在电影里的这一场景中,八一厂的著名反派演员刘江,也露了非常有限的一次脸。影片里,当外面的狗腿子毒打长工的时候,屋里可以看到刘江扮演的老地主,从窗户中向外窥视,后来老长工带着女孩骑马逃走的时候,刘江扮演的老地主还跑出屋外,一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