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叶新佺三中岁月苦乐多,土灶炒菜呛眼鼻落

来源:二胡 时间:2023/7/16

巍巍旗山下,矗立一座美丽的校园——寿宁三中。当年印象里浑为一体的中小学校园土墙,还有畜牧场般的旧木楼,早已荡然无存,旧貌换了新颜。

记得是一九七四年夏,由于吴如林老师房间家俱放得过多,破房不堪重负,那天中午一点左右,我和光温、如林三间房顷刻崩塌,人和家俱、床一起摔下一楼,其中李小琴滚下去后被开水烫伤。我还无大碍受轻伤。虚惊一场,回想起来,心有余悸。

就这样的破房间,当时我和郭孟春俩住一间。得益于改革开放,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有今天的舒适住宿和工作条件,浮想联翩,必须感党恩,惜如今。

芹洋当时没有通公路,上县城要爬越九岭,区区三十多里路要走上半天时间。直至一九七八年才通了公路,但还没有班车,七九年冬我患了急性阑尾炎急需马上动手术,郭孟春、周光温、孔旭章等同事,就去公路旁拦货车,我坐车厢一路颠簸到县城做手术。

还有一次上县城办事回来时,搭庆华师傅的拖拉机,我坐在驾驶室旁,其他几个坐在后斗,拖拉机开到广地的坡头,刹车失灵,下坡路无法停车,其他人跳车,我胆子小不敢跳,吓得魂飞魄散,在惯性作用下,拖拉机越开越快,我以为这下要完了。万幸的是,拖拉机一路下坡冲到广地水库桥头时,总算停了下来。总算是虚惊一场。今昔对比,现在二级路宽阔平坦,芹洋出发,半个多小时就到达城关。

生活方面也很艰辛。芹洋村人称“无水”村,村中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口井,一半以上的人家依靠现在三中后门的一口水井饮用。当时中小学饮用水是由田垅用竹笕引来的,遇到下大雨,水中含泥量很大,看上去都是黄色,要经沉淀后才能服用。大部分老师饮了此水都有肠胃病。我本人也患上慢性肠胃炎。

没有厨房,大家将就着在走廊放个煤油炉煮菜。搬到新校舍后(现在三中),全校的老师挤在一个大厅,每家放一个由“油箱”或桔饼箱泥成的土灶煮菜,到大家一起煮菜时,乌烟瘴气冲鼻而来,熏得泪水直流,几乎要令人窒息。后来单身汉由符英娇阿姨煮菜集体办伙食,每天就豆腐、肉糊、青菜,有时几片咸带鱼,再加炖蛋而已,顿顿吃,天天吃,吃到腻,也吃到怕,现在看见这些很倒胃口。

印象较深刻的是当时当班主任,每周至少有半天的劳动。学校的食堂要靠学生供应,芹洋附近没有柴砍,必须到新田下或仙山尾村砍柴,学生年龄小,身体弱,体质差,挑五六十斤就很吃力,遇到挑不动的,我们当老师的就要轮流替这些学生挑一程。还好当时的学生会吃苦,多数同学都能完成任务。最担心的是安全问题,每砍一次柴回来,安全了才放下心来。

那时候,学校还办有农场、瓦厂。瓦厂烧瓦,烧瓦的火柴也要学生砍,每天还要定量完成多少任务。虽然很辛苦,但我觉得,劳动是必要的,劳动可以培养一个人的毅力,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回过头看,这样的磨练,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受益终生。

在教学方面,至今我心存遗憾和内疚。由于受“四人帮”“不念A、B、C,一样干革命”的论调影响,学校缺教材,课开不足,中高考不计分。在这个指挥棒的影响下,我还得去教地理、历史、音乐课等,还得替教务处为全校试卷刻蜡纸,刻完了再油印,工作量也很大,这些工作,几乎是我一个承担,好在我还是兢兢业业地完成繁重的任务。

三中当时师资力量很强,那些“有问题”的如张振弼、何宣绥、蔡荣庆、周乃元等老师,都是教学能力很强的业务骨干,福安、柘荣、政和、庆元都有学生慕名而来求学。在这样氛围影响下,我也从中受益,这些老师也是我的良师益友。可以说,造化弄人,于这些老师而言,可能是人生中一段不幸的岁月,但于学生而言,遇此良师,却是幸运的。

今非昔比,如今绝大多数老师都是科班出身,专业对口,有利于教学质量提升。我相信,如今的三中,定能将教学搞得更好,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作为芹洋人,我衷心祝愿三中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比一浪高。

作者简介

叶新佺,年出生,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外语系英语专业,年至年在寿宁三中任教,后调往寿宁二中、犀溪中学,年调往寿宁职业中专。中学高级教师。年退休。爱好运动,音乐。经常与退休老师一起拉二胡和小提琴,爱好书法。现住在寿宁城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