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名家丨陇上撷英文县白马山寨,到处是神秘

来源:二胡 时间:2023/7/16
皮炎北京哪家医院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057365.html
03:42

陇上撷英⑤

9月8日星期日零星小雨

白马人的故事

唐骅

今天的行程是调研考察文县白马人民俗文化。说到神秘的白马人,陇南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毛树林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毛主席接见少数民族代表,曾问一个穿着艳丽,头戴白公鸡羽毛的少女是哪个民族。陪同人员在一旁说是藏族。毛主席说,我看不像。后经有关方面考察,发现这个特殊的族群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并非藏族,而是氐人后裔。因此,有关方面派生了一个新词来界定这个部族:白马藏族。

汽车沿着蜿蜒曲折的白龙江深入到大山之中。一个小时之后,我们来到了白马河流域。这里青山绿水,景色秀美。离白马山寨还有一段距离,远远就听见此起彼伏的歌声。及到近处,看到一座美丽的村寨坐落在白马河边。这个村寨叫铁楼村,古称黑虎寨,是文县四大边寨之一。

古街、水磨、戏台、门楼、小桥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俗画卷。山间彩蝶飞舞,流水潺潺。溪水边的草地上,一群男女在荡秋千。四周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一座廊桥内,一群穿着光鲜的白马人弹着三弦、土琵琶在引吭高歌。曲调欢快古朴,声音优美亮丽。一老叟敲着小碟,在队伍前翩翩起舞,指挥着这支乐队,脸上露着开心的笑容。

说起来,白马人的土琵琶弹奏很有特色。土琵琶由上好的椴木自己制作,造型古朴典雅。弹奏时配以二胡、三弦、竹瓦、瓷盘等,体现了一种朴实、欢快和风趣的音乐性格,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白马人的服饰很好识别,无论男女,帽子上都戴有白色鸡毛的装饰。男人头上插有一根尾羽,一羽冲天,显得勇武彪悍;女人帽子两侧各插一根,随风摇曳,显得婀娜多姿。甚至白马人住房的屋顶,也能找到白公鸡的痕迹。看到我困惑的目光,文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尤桃元局长也给我讲起了故事。当年的氐人勇猛彪悍。一次和部族打仗中,夜间遇袭。是白公鸡的鸣叫使他们从熟睡中惊醒,免于全军覆没。战斗过后,他们把白公鸡奉为保护神和吉祥物。并以白色鸡毛作为族群的标志。没想到,这一习俗一直沿袭上千年。

接着,我们又沿着白马河来到白马民俗文化博物馆。我们了解到,白马人信奉天地万物,与自然和谐共存,属于原始的自然崇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白马人形成了许多独特的民俗。如烤街火、凑柴、撒灰、鸣放三眼炮等。漫步在古寨的街道,周围建筑古色古香,沿途店铺的幌子和白马人的衣着让人恍如隔世。

一座“得月楼”吸引大家驻足欣赏。两侧的楹联苍劲有力,道出了白马人崇尚自然,豁达自由的天性:“把酒抒怀乘兴吟来四季风,依栏张臂应时揽住千山月。”看到这里,我们对这个与天地日月为伴的族群又多了几分崇敬。参观中,突然得知甘肃省文旅厅非遗处张书勇处长也赶到此地。原来,张处长出差从河北到山东,又不顾劳累赶到文县来陪我们调研。见到风尘仆仆,一路辛劳的他,我们竟不知如何表达激动之情。我们一一与之握手,我打趣道:“看来非遗工作不仅是脑力劳动,还是高强度的体力劳动。”张书勇处长脸上露出憨厚的微笑。

晚餐后,我们来到白马古寨的文化广场,观看了颇具特色的白马人传统艺术表演。广场上早已聚集了很多民众,刚刚下过的一场牛毛细雨丝毫没有降低人们的热情。第一个节目是非遗进校园成果展演,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带着硕大的面具蹒跚登场。随着锣鼓和音乐的节奏,个个跳得有模有样。不时引起观众会心的笑声。这些孩子从小就浸润在白马文化的氛围中,实在难得。看来白马文化后继有人。

广场上熊熊的篝火越烧越旺,歌舞也一个接着一个。有表达男女爱情的情歌,有对家乡和美好生活的颂歌,也有对远道而来客人的劝酒歌。最后,热情的白马人邀请大家围着篝火跳起了欢快的火圈舞,手牵手,可谓“黄发白首齐醉舞”。领舞者是一个能歌善舞的白马小伙儿,性格活泼开朗,热情奔放。他边唱边指挥大家变幻各种舞姿,不大一会儿就把晚会带到了高潮。在主人的盛情邀约之下,大家放下了平日的矜持和紧张的神经,随着音乐融入到白马人的大家庭中。随着音乐的节奏,大家把手扶在前面人的肩膀上,组成一条舞动的长龙。人们随着队形的变化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好像又回到美妙的童年时代。

在欢乐的气氛中,人们尽情地放飞自我,感受着白马人传递的真诚、友谊和爱。此情此景,令我感慨万千。社会的进步,不仅体现在科技的进步和物质的丰盈,也应体现在对每个人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大城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比较,这是一群多么快乐的灵魂啊!我突然觉得,生活在大都市的人也需要扶贫,扶精神之贫。那些被健康、金钱、家庭和复杂的人际关系搞得筋疲力尽,充满焦虑感的人们,多么需要换一种生活方式。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种最佳的方式,那就是心灵的“体验”。这也许就是文旅开发的意义,也是白马文化的精神价值和后发优势。返回北京,尤局长寄来的“中国白马人文化书系”随即也到了。翻开厚厚的书卷,一种钦佩之情不禁油然而生。全套丛书分歌曲、舞蹈、信仰、服饰、故事等十卷,内容十分丰富。可以看出,这是众多甘肃省地方学者和各级领导多年研究的丰硕成果,是无数文化工作者心血的结晶。

不忘历史,留住乡愁,传承文脉,弘扬文化。我想,这就是当代文人和非遗保护工作者的神圣责任和历史使命。(作者简介:唐骅,外交学院副教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和西方美术史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美学,文艺美学,视觉艺术以及企业文化。曾参加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科技美学”系列讲座。作为课题组成员,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艺术语言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保护论》的研究,发表过百余篇论文和文章。主要专著《文艺美学导论》和《视觉艺术论》。此外,作为北京社科联教授演讲团成员,在北京大专院校和图书馆举办过几十讲科普讲座。)

非遗传承人展播

舟曲羌姆(法舞)之李曹姓代

李曹姓代,男,藏族,出生于年,舟曲县坪定乡九原村人。祖上三辈从事苯教羌姆(法舞)仪轨的传承活动,是舟曲白龙江流域苯教法师,年获取贡巴搭仪资格。收藏经文共12函、页,各种图符20多卷,法器12种。现为甘南州州级非遗舟曲苯教“羌姆”法舞的州级代表性传承人。

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