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孩子的梦想总在变聪明的家长这么做

来源:二胡 时间:2023/2/13

梦想,

是坚信自己的信念,

完成理想的欲望和永不放弃的坚持,

是每个拥有她的人最伟大的财富。

生活中没有梦想的人,

是可怜的人。

但是有很多家长都在苦恼,

孩子的梦想总是一直在改变,

一会儿要当画家,

一会儿要当医生,

一会儿又想要当老师,

当看到一些歌唱综艺节目,

又会想要当歌手……

面对孩子这种“朝三暮四”的现象,

家长应该怎么办?

01

梦想教育无疑是家庭教育中重要环节。

当前的大多数家长可能存在一个误区,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会有一种

“饭碗”教育的理念。

在面对孩子讲述“梦想”的时候,

家长更习惯于对孩子进行“饭碗危机"教育,

而不擅长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

其实只有点燃孩子的梦想,

孩子才会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学习也会由被动变为主动,

“苦学”也会变成“乐学”。

也有一些家长会注重孩子的梦想教育,

但是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孩子那飘忽不定、朝三暮四的梦想。

02

曾有一位家长说,

孩子刚上小学的时候,

跟随她看了一场音乐会,

由此迷恋上了二胡,

并立志长大要当一位二胡演奏家。

家长给她买了二胡,还帮她报了二胡兴趣班。

但是学了几周之后就不感兴趣了,说喜欢古筝,

长大后想做一个古筝演奏家。

但是古筝也就学了3个月,

又听说同学因为钢琴拿了奖,

被老师和同学夸奖了。

她就闹着也要学钢琴,

想要成为一个钢琴家……

家长被孩子的兴趣、梦想牵着鼻子走。

花了很多钱,耽误了很多时间,

最后,

家长也没搞清楚孩子的梦想究竟是什么。

03

其实这种情况很多家庭应该都有过,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老师也遇到过。

他的女儿很小时的“梦想”是当钢琴家,

当时的孙云晓老师还是一个主要靠工资和

不多的稿费支撑家庭开支的家长,

为了支持孩子实现“梦想”,

他们节衣缩食,

倾其所有为女儿买回了钢琴,

还给女儿报了钢琴培训班。

但让他们郁闷的是,

女儿的“钢琴梦"却在中途就消失了。

女儿的理由很简单,

她觉得自己的长处还是读书和写作,

她长大了要当一个记者,

或者像爸爸那样的学者、作家。

作为深谙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专家,

孙老师说,

他能够理解女儿的兴趣转移和“梦想”改变,

也尊重了女儿的选择。

但是作为一个家长,

他也和千千万万普通家长一样感到纠结,

尤其是每次回家时,

看到立在角落的“蒙上了灰尘的钢琴”时,

他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难受。

对于一个工薪家庭来说,

20世纪90年代一台钢琴的投入,

需要他这个父亲花多少时间,

流多少汗,倾注多少心血,

写多少稿子才能赚回来啊?

即使如此,

孙云晓老师一直在坚持不懈地

呼吁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梦想,

保护孩子梦想的种子,

支持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我们总是容易太急了,

不愿意给孩子等待和思考的时间,

容易把自己的焦虑转化成孩子的焦虑。

我们应该静下来,慢慢陪着孩子长大,

耐心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保护他们那颗追梦的心。

04

对于孩子梦想的飘忽不定和朝三暮四,

专家普遍认为家长应该注意三点:

第一,

家长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

“兴趣转变”和“梦想飘移”是一件很正常的事。

孩子很小的时候,

自己并不明白自己的长处和爱好究竟是什么。

这个阶段,

是孩子对五彩缤纷的生活充满好奇的阶段。

在电视、网络普及到千家万户、

资讯高度发达的时代,

诱惑孩子的因素非常多。

看见美好的画面,

孩子觉得自己应该当画家;

听到美妙的音乐,

孩子认为自己想当歌唱家;

看到警察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执勤,

动作英俊潇洒,

又觉得自己应该当警察叔叔;

医院的医生救人于生死一线,

又觉得自己可以成为救死扶伤的医生

……

他们的“梦想”就像是天上的云,

一会儿像龙,一会儿又像马,

因为年龄等各种原因,

梦想的不确定性和朝三暮四是很正常的。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时必须

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既要刻意保护孩子的梦想萌芽,

及时抓住孩子梦想的“尾巴”,

又必须仔细观察和甄别,

尤其在对孩子的“梦想”进行投资时,

不能听风就是雨、更不能捕风捉影。

05

一般而言,

孩子年龄越小,

“梦想”越是不容易定型,

家长在对待学前和小学阶段孩子的“梦想”,

需要学会观察、倾听,

重在保护、鼓励和引导,

不要急于帮助孩子定型。

随着孩子年龄段增长,

身体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梦想可能就会变得比较执着而坚定。

但是,

即使到了中学阶段,孩子突然改变梦想,

这也是情理之中,

这可能是因为孩子重新审视了自己,

认识到了自己的强项和优势,

知道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知道了前行的目标。

即使这梦想转变的过于突兀,

家长应该在倾听的时候,

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而不是要去一意孤行的

盘算经济和时间上的损失。

在面对女儿放弃曾经追求的“钢琴梦”,

转而追求“记者梦”和“作家梦”时,

孙云晓老师给予了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如今他的女儿是一家

著名媒体的记者和有才华的青年作家。

当一个人向着既定的梦想前进时,

他离成功就不远了,

而全世界也都会给他让路。

06

第二,

家长对孩子“梦想”的引导要适可而止,

不要刻意诱导,更不要揠苗助长。

近些年来,

越来越多的家长接受了很多关于

孩子梦想教育的理念,

但是却急于像专家说的那样,

要点燃孩子的梦想,

让孩子在一夜间变得

发奋、努力、成功、卓越。

但是,

让他们感到郁闷和纠结的是,

即使他们怎样睁大眼睛,

目不转睛地盯着孩子观察,

也难以发现自己孩子究竟有什么“梦想”。

为了唤醒孩子的“梦想”,

一些家长费尽心机地引导孩子,

鼓励孩子,

诱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梦想”,

有的家长甚至跟在孩子的身后“刨根问底”。

如果孩子在家长的诱导和追问下,

终于说出了个“所以然”,

而所说的内容又正好暗合了

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家长就会认定这就是孩子的“梦想”,

并且按照这个方向为孩子铺路,

逼着孩子为这个所谓的“梦想”去

披荆斩棘、勇往直前……

当家长最终明白这根本

不是孩子真正的梦想时,

却早已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但这基本上不是孩子的错,

因为这个“梦想”其实是家长“逼”出来的。

07

第三,

不要直接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在孩子的头上。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一是家长把自己没有实现的梦想加在孩子身上,

想让孩子替自己“圆梦”,“翻本”;

二是一些成功的家长逼着孩子沿着自己的脚印,

“复制”自己的“梦想;

三是一些家长从功利的目的出发,

按照自己的人生经验,

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强行替孩子设计“梦想”。

这种“强扭”的梦想教育模式,

在孩子自己的梦想觉醒后

势必会遭到抵制与“反弹”,

而这种教育失败的错误完全是

由家长一手制造的。

08

家长在孩子“梦想教育”问题上

遭遇的迷茫和困顿,

主要还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成长的规律,

加上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对孩子进行梦想教育,

必须尊重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

孩子的梦想就像一颗有生命的种子,

种子落地之后,

什么时候萌芽,

什么时候破土,

什么时候开枝散叶,

什么时候开花结果,

都有它自身的规律。

任何的拔苗助长、

越俎代庖都只会收获

事与愿违、南辕北辙的苦果。

来源:《读懂孩子》,萧斌臣,闫浩东著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