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优势 >> 正文 >> 正文

东乡钉匠,手握金刚钻修补繁杂的生活

来源:二胡 时间:2023/2/11

原创马猫

东乡族是中国甘肃省颇具特色的一个少数民族,因居住在临夏州东乡一带而得名。东乡手工业历史悠久,在史前时期就有制陶业和铸铜业,之后,成吉思汗在征服“撒尔塔兀勒”的过程中,对各种工匠表现出特别的关爱,统统留下来为其战争和生活服务。西征结束后,这些工匠随军来到中国,其中一大批工匠来到东乡。

东乡族酷爱喝茶,从茶具、茶叶、配料的搭配都要精益求精。茶具一定要选“三炮台”,“三炮台”即由盖子、茶盅、掌盘三层组成。过去传统社会里瓷器非常昂贵,地处偏远大西北的东乡更加少见,尤其是喝茶用的盖碗,均是细瓷器,一旦不小心弄碎了,就要请当地的钉匠来修补。还有餐后涮锅洗碗,失手跌破碗盏的事,相信家家都有遇到过。“哐当——”一声,一只兰花景德镇细瓷碗摔成了八瓣,咋整?扔呗!然而,这事如果搁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可就不是一扔了之的事了。

钉匠,在东乡族也叫毂辘匠,在兰州一带称为碗碗匠,就是拿着金刚钻,专修破瓷器的匠人。在东乡,锁南坝的钉匠最有名气,这些人多数是东乡族的穆斯林工匠,面孔清癯,髭须分明,白号帽黑衣装,灰蓝的眼球表征出撒马尔罕的血统,据说他们的祖先,在元代是属于二等公民的色目人,是元代军队里的能工巧匠。至今留存在东乡族自治县的一些地名,翻译过来就是铁匠、银匠、钉匠、毡匠的意思。

每到农闲时节,钉匠们安顿好家中事务,扛一条扁担,挑两只木箱,一只箱子装着工具,一只箱子装着带炉的风箱,翻山越岭,走乡串户,外出找活,赚些小钱。曾经去过的村子,混得很熟了,有活没活,能干多久,挣多少钱,心里早有数。“钉锅钉碗吆——”钉匠边走边吆喝,村人听到吆喝声,找出破了的家什,先后跑出门,到处观望。钉匠选一块空地,放下两只木箱,拿出小凳子,坐在树荫下,一一摆好家什,等待生意。热情的人们将钉匠围在圈中,争着递去破了的家什,问多少价钱,想快点钉好。

钉匠从容而熟练地拿出吃饭的家伙,安坐在箱子上,再将那块油黑的皮子往两条大腿面子上一铺,就算是工作台了。工具其实很简单,一把钻杆,一块皮子,一把鸭嘴锤,一盒钻油,几十枚铜质的骑马钉而已。需要强调的是,钉匠腿上铺皮子,据说不仅仅是防护衣服,更重要的目的还在于那颗小米粒般大小的金刚石。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人家的瓷器活”,可见钉匠吃饭,靠的就是那颗命根子般的金刚石。金刚石安装在钻头的前端,在钻孔时最容易脱落遗失,铺上一块皮子,防止脱落,就算脱落也便于寻找。

一根硬木的钻杆,下端接上镶着金刚石的金属钻头,上端打磨圆滑,操作时钻杆顶上扣一个盅内涂有油脂的酒盅,作为滑动轴承。一把竹弓,弓尖上拴系一根柔细的皮条,将皮绳往钻杆上同方向缠绕一两圈,然后把绳头结系在弓根。弓根作为握持的把柄,使用时象拉二胡似的往复推拉,钻杆就来回旋转了起来。

钉匠拉着弓弦,摆摆头,摇摇身子,故意做出幽默滑稽的动作,惹得人们一次次发笑。一只破瓷器,将碎片原位对好茬口,按照骑马钉的尺寸沿缝子左右各钻一个不透的孔洞,一对孔洞里跨缝钉上一个骑马钉,每条缝子上大约五公分左右就钉一枚铜钉。最后抹上细土,打磨抛光,铜钉闪闪发光,煞是好看。修好器具后,里面盛满清水,静静置于一边,看是否滴漏。器具钉补的好坏,是否美观,都为次要,关键是不能漏水,可继续使用。

钉匠小锤的敲打,风箱的啪嗒之声,弓弦的悠然拉动,精湛的技艺展示,仿佛一首精致的诗。用破了的铁锅、铜壶、瓷碗、火壶等,经巧匠之手又获得了新生,恢复了往日的功能,继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跟农民穿衣服一样,新一年,旧一年,缝缝补补又一年,想一直用下去。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