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优势 >> 正文 >> 正文

我的丈夫赵骞,是从新四军十八军成长起来

来源:二胡 时间:2022/12/29

从新四军、十八军成长起来的好干部赵骞

郭牧予

我的丈夫名叫赵骞,他是在新四军、十八军成长起来的优秀文艺干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奋斗的一生,令人难忘的一生。

今天,我来讲述他的成长故事,以传承新四军、十八军精神。让子孙后代铭记革命前辈的奉献,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富强而奋斗。

风华正茂的赵骞

一、冲破黑暗,走向光明

(一)动荡的年代

赵骞原名学沆,年农历正月19日,出生在河北省南宫市一“四世科举、五世书香”门第。父亲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在大学执教。以后又经营制油厂和锡箔厂。赵骞跟随父亲在南宫和北平读书。

年北平沦陷,日冦强迫学生学日语,激起同学们的反抗。赵骞带头罢考,遭到责难并记了大过。在学校门口和电车上,他几次遭到日本人的毒打。幼小的心灵发誓不当亡国奴,向往抗日,向往自由。这时他听人讲国民党得到英美的援助,正进行抗日活动,他希望能跟着国民党抗日。

年他随父回到南宫,在村里当义务教员。不久南宫解放。16岁的赵骞在革命浪潮的鼓舞下教书更有劲头,还经常参加演出,宣传党的政策。当时农村正酝酿减租减息,他父亲虽是工商业者,但也有些田地,不免心惊胆战。赵骞这时思想极为混乱,一方面要求进步,一方面又受家庭出身影响。他下决心离开家,摆脱家庭的连累。但何去何从?对一个年仅17岁的孩子来说的确进退维谷,彷徨无计。

年2月他只身到了北平,考入华北学院经济系。当时刚从苏联归国的章友江教授组织了政治经济学研究会,赵骞积极参加,学到一些经济学原理,思想受到启发,经常给一些进步墙报写稿。

在北平,他目睹国民党军宪横行,无法无天。又听一些同学讲,全国各地学生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遭到残酷迫害。他也由于思想行动激进上了国民党的黑名单。原来他对国民党那一丝民主自由的幻想彻底破灭。这时他读了肖洛霍夫写的《静静的顿河》。这部小说深刻地描写了一个中产阶级的儿子,在革命浪潮中几次反复,终于沦为土匪的过程,指出对革命动摇的前途是毁灭。这部小说为赵骞动荡的思想指明了道路,使他明白自己必须彻底和家庭决裂,必须坚定地站在支持学生民主自由的共产党一边才有出路。

(二)投身革命队伍

这时,追求革命是赵骞唯一的愿望,他要在革命队伍里找到自己人生的位置。

年夏他回到南宫,找到县武装部部长冯存义吐露自己的心声。在冯的帮助下,到晋冀鲁豫边区北方大学学习。他终于冲破了重重黑暗,走上了光明的道路。

到北方大学后,他参加迁校活动。迁校途中每到一处,他都积极上街宣传党的政策,做群众工作。群众的革命热情、对革命队伍的爱戴和支持反过来教育了赵骞,提高了他的阶级觉悟,体会到党和群众的鱼水之情密不可分。到潞城后,全校师生参加工作。土改工作中,农民声声血泪揭露地主阶级的剥削罪行,使他进一步看清地主阶级的反动面目,痛恨自己的出生家庭,他决心努力工作。

怀着满腔热血,想为革命奉献自己的他,年报名参军,成为北方大学第一批十七位同学参军中的一员。临行时,校长范文澜赠送了十七个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从命令,遵守纪律”。这十七个字深深扎根在同学们心里,时刻作为每个人的行动指南。

赵骞入伍后被分配到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音乐组。在同志们的帮助下,他学会了弹奏三弦、洋琴、笛子和打击乐器。他学习创作的队列歌曲《我是一个革命战士》抒发了内心的深切感受,荣立了三等功。

立功喜报寄到北方大学,大大鼓舞了同学们的参军热情。从这以后,学校也给赵骞寄来许多鼓励信。

刚入伍的时越骞

(三)接受战火的洗礼

年8月7日,部队千里跃进大别山,形势紧张,斗争激烈,环境艰苦。部队一日急行军百里以上,逢山过山,遇水淌水。这对参军不久的赵骞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他牢记范文澜校长临行时的十七字赠言,紧紧跟着队伍前进。为了轻装上阵,他丢掉被子里的棉絮,只带一床空被套。宿营时,找些稻草放进去倒头便睡。行军中两腿长满了脓疱疮,脓水沾在裤子上脱也脱不下来。遇到情况缓和、天气较好时,才用水浸湿再慢慢脱下来洗。

年7月,鲁西南战役歼敌九个半旅,俘虏众多,需人审查。组织上派赵骞参加审查俘虏军官的工作。审查工作尚未结束,文工团要随大军跃进大别山。组织上让赵骞和王承真同志留下来继续进行俘虏审查工作,并负责将一个俘虏大队押送到接收单位。他俩带领两个连民兵,他和王承真只有一支手枪,身后国民党军穷追猛打,身边俘虏思想动荡情况复杂,前有黄河天险阻拦。年仅19岁的他肩挑如此重任,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马虎。他们冲破枪林弹雨,历尽千难万险。好不容易将俘虏送到指定地点,不料接收单位已撤到黄河北岸。前途困难重重,党交给的任务一定要完成!他下定决心和王承真团结一致,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千方百计寻找船只,把俘虏安全送到黄河北岸的军区后方留守处。

因文工团已到大别山,赵骞被暂时留在军区招待所当文书。十月,十纵南下大别山时,赵骞在十纵政治部当干事,随十纵到大别山。

部队到达北项店时,政治部让赵骞、杨正明、高保成带三副担架随军行动。一天夜里,部队遭到国民党一个旅的袭击。大部队一路打过去冲出了重围,但担架行动慢掉了队,到处弹雨纷飞,随时都有可能和敌人相遇。胆小的人跑了,剩下赵骞和高保成。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受伤的战友,他们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左冲右突,克服千难万险,终于把伤员安全护送到目的。

(战斗在大别山的赵骞)

(四)战斗在大别山

部队继续南下,到河南新县(现经扶县)时,赵骞回归文工团建制。文工团奉军区命令,全部到地方建立革命政权,坚持武装斗争。音乐组副组长孙培生到浒湾区新八区)任副政委。赵骞随孙培生到浒湾区任财经助理员。

浒湾区处于新县北面与光山县交界,是斗争的最前沿,情况复杂,斗争非常激烈,战斗异常频繁,一年中打仗数十次。年8月经过整整一年的斗争,文工团才调回二野总部。赵骞跟随孙培生参加了这一年的对敌武装斗争和建立革命政权的工作。孙培生同志说:“赵骞在斗争中立场坚定,战斗勇敢。曾一人单独穿过新县连堂山执行任务,并圆满完成。”赵骞在斗争中顾全大局,服从领导,团结同志,爱护群众,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是大别山革命斗争中的优秀战士。”

大别山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有一次,他和两位同志外出执行任务,暮色深沉时他们出发了。大别山树木葱葱,雾气霭霭看不清道路,他们凭着战斗中积累的经验,向山道走去。快到山顶时,在夜色笼罩下,隐约看见远处有一小队人朝他们走来,当他们发现是身穿一身黑衣裤,挽起白袖口的反动地方武装小保队时,心里不免有些吃惊。他当机立断,叫大家都换了便衣,料敌人分不清我们是谁。他操着大别山的口音,主动向敌人打招呼:“喂!哪部份的弟兄,到哪儿去呀?”敌人以为是自己人,随口答道:“到前边发财去。”他一边同敌人周旋,同时和战友放快脚步,和敌人擦肩而过,一场险情化险为夷。

时势造英雄,英雄出少年。赵骞从18岁投身革命,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经过北大迁校活动,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战争考验,坚持大别山对敌斗争,跟随部队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解放西藏等军事行动,已从一个彷徨无路的小知识份子,成长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战士。

(五)忠诚的文艺战士

中国共产党给赵骞指出了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他时刻紧记自己是个文艺战士,必须要有过硬的文艺基本功,才能用文艺为人民服务。他抓紧工作和战斗的间隙,拜能者为师,向老同志虚心学习。音乐组组长吴毅同志技艺全,业务精,赵骞在他的帮助下会吹竹笛、三弦和民族打击乐,并向其他同志学作曲、学指挥。

年文工团从大别山到南京,面对曾是国民党首府的大都市,宣传好党的政策,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是当务之急。文工团积极组织文艺演出。这时赵骞和姚现伍同志合作创作了反映军民关系的歌剧《五尺白布》。姚现伍执笔,赵骞谱曲并指挥。演出十分成功,为此他们荣立了三等功。

有次演出时,文工团和学院派演出团体唱了对台戏。他们虽然没有经过系统文艺学习,但有如火如荼的革命热情,有勤钻苦学练出来的过硬本领。演出时群众深受革命文艺的鼓舞,被文工团的二胡、板胡等乐声吸引,纷纷涌向文工团的演出场所。21岁的赵骞站在人民的舞台上,豪情满怀,激情奔放,他捧起竹笛,伴和着战友的表演,吹出发自内心的感受,笛声抑扬顿挫十分传神,得到战友和群众的赞赏,他们一次次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年渡江战役后,赵骞随军进军大西南。年到达山城重庆,参加了剿匪反霸斗争。同年,他同孙培生合作创作演出话剧《地下室》,又与顾工合作,创作话剧《医院》、《捕匪记》(西南军区政治部出版)。他既搞民乐,又创作歌曲和编写剧本,还担任演员,在《地下室》中,他饰演我军首长,在话剧《胜利渡长江》中饰演伪军长,都获得好评。

赵骞和姚现伍表演《五尺白布》剧照

二、进军西藏

(一)西藏采风

年元旦,一野政治部战斗剧社和二野政治部文工团合并,成立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赵骞在创作室任研究生。

三月,是万物争春的季节。两个野战军合并在一起的文艺战士们,雄心勃勃,斗志昂扬,准备打一场漂亮的文艺仗。文工团已派出一个民间歌舞采风队奔赴西藏,又派创作室陈野民、赵骞、高平到西藏采风。那时西藏尚未和平解放,斗争还很复杂尖锐,大军也还未开进西藏,川藏公路也未全面开工。进西藏路途遥远,气候恶劣,行程艰险,政治斗争十分复杂,要完成采风任务是十分艰巨的。

4月,他们到达甘孜,继续向西前进,主要代步工具是马匹。以陈野民为首的他们一行三人,顶风冒雪,穿行在世界屋脊上的雪山冰河中。有天经过一座山时,战友们已策马前行,赵骞的马走得慢掉队了。这时赵骞的疟疾病发了,作寒发热,全身颤抖,幸好随身备有奎宁片,取出几粒就着积雪吞下去,不知什么时候倒伏在马背上昏迷过去,识途的马驮着他走在荒凉的山上,把他驮到了驿站。等得焦急的战友赶忙迎上前去,见他不省人事,两人合力将他扶下马来一声声地叫着:“赵骞!赵骞!”在战友的呼唤中他苏醒过来,才知刚才发生的一切。令人庆幸的是他自这次过量服用奎宁后,疟疾竟奇怪地离他远去,终身未再复发。

从岗托出发那天,预定住宿离岗托不到九十华里的同普兵站。途经海拔四千公尺的矮拉山。出发时骄阳高照,暖气融融,没想到中午过后,漫天大雪纷飞,迷得连眼睛也难睁开,好不容易到了山顶,那里的雪更大更深了,一直没到了膝盖以上。他们既看不清方向,也找不到下山的路。他们走来走去都在雪窝里转悠,连一个可避风挡雪的石崖也找不到,根本无法支撑帐篷。如果到天黑还下不了山,可就无处安身了。他们三人商量,分头向三个不同方向去寻找下山的路,谁找到了,就鸣枪为号,其他两人就到枪响处会合一同下山。三人分头行动起来。

赵骞牵着马走在看不见路的雪山上,试图寻找一条下山的路,走着走着,脚下突然一虚陷在了雪窝里,如果马站得稳,他可以拽着马缰或马脚、马尾离开雪窝,可偏偏是人马一块掉进雪窝,马匹压在他身上,只有一个头在外面,身体一动也不能动。幸好手臂没被压着,他费力地掏出驳壳枪:“啪!啪!”两枪向战友求救。陈野民和高平听见枪声,还以为他很快找到了下山的路,立刻朝枪响处奔去。可当高平赶到一看不觉惊呆了。只见赵骞和马掉进了很深的雪窝中,马死死地压在赵骞身上,赵骞的大半个下身好像变作了马身,一动都不能动。他喘着粗气,脸胀得通红,充满了焦急和愤怒。他对高平说:“这马把我压坏了,我真想把牠枪毙了。可又一想,把牠毙了,反而把我压得更死,更起不来了。我只好朝天鸣枪,向你们求救。”看得出那马的蹄子触不到地面,牠很想站起来,却使不上力,拼命用嘴拱着雪窝想站起来,嘴和鼻子流了不少的血。陈野民赶到后,和高平一前一后,连抬带拉好不容易把马拽出了雪窝,赵骞才得救了。他们不敢再分开了,三人一起小心地寻觅道路。人困马乏,又冷又饿,天上黑漆漆、地上雪茫茫,方向不明,路程不知,当他们迷惘无计可施时,遇到藏胞,并在他的指引下终于在天黑时分下了山,摆脱了可能被冻死的困境。

快到昌都时,要经过宗义拉,雪霁拉和甲皮拉三座大山。后两座山的海拔都在米以上。人走在山上,只见一片云海茫茫,变幻莫测。这种景象,没到过西藏的人,只有坐飞机时才体验得到。

翻过甲皮拉,昌都已遥遥在望,天却渐渐黑了下来。陈野民和高平已策马前行不见踪影。高平回忆当时他骑了一匹恋家的马一股劲儿地向前奔跑,根本不听骑手驾驭,把他驮到村子里一个矮小的马棚里,差点碰了高平的头。到甲皮拉山顶天已昏黑,赵骞骑了一匹也许惧怕黑暗的马,不管赵骞怎么拉牠、打牠、用马料哄牠,牠都纹丝不动,一步也不前进。赵骞又急又气还是拿牠没法。前不久露宿雀儿山有陈野民和高平在,还有一位跟马的藏族姑娘,和不期而遇藏族小伙儿,这次却单人匹马。幸好那晚没有下雪,赵骞只好裹紧皮大衣,紧缩在马肚子下。山风呼叫着,人和马互相偎依暖和着对方。熬过了难熬的一夜。第二天天色放亮,马儿才开步向昌都缓缓走去。陈野民和高平急了,赵骞更是无可奈何任凭马儿信步而行。

赵骞、高平、陈野民第一次西藏采风合影

(二)西藏部队文工团的排头兵

年11月,赵骞奉西南军区派遣,他和立兵同志率一支由28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支援进藏。立兵是位女同志,身体又较弱。作为一个老兵、一个男同志,赵骞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有多重。他不仅协助立兵组织演出,亲自参加演出,还主动挑起打前站的工作,为战友安排好食宿,烧水照顾大家烫脚消除疲劳。小分队到达甘孜。因高山缺氧,人们都感到头昏脑胀胸闷,每走一步路都要喘许多口气,比在内地走十步还累。韩秀霞同志一下车就口吐白沫,人事不省。赵骞顾不得劳累和高山反应,跑前跑后把大家安排得妥妥帖帖。

在甘孜,小分队和十八军文工队合并,成立西藏军区后方政治部文工团。赵骞任创作组组长,带领高平、星火、郭牧予为文工团创编节目。

当时,十八军先遣队已随张国华军长远赴拉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处境十分困难。年春,王其梅政委在昌都作报告,动员全军指战员积极行动起来修筑康藏公路,吃大苦,耐大劳,尽快把公路修到拉萨,争取西藏早日解放。全军上下紧急行动,全面投入修路工作。文工团必须紧密配合,反映部队现实,表彰好人好事,鼓舞士气。全团同志深入连队,参加筑路,体验生活,排练节目,慰问演出。自创节目才能贴近生活,反映部队现实。创作节目成为全团工作的龙头。赵骞领导的创作组每年三月就深入筑路部队。生活在连队中,和筑路战士一起滚打在工地上。他们认识了千万个平凡中不平凡的无愧于英雄称号的筑路战士,记下了英雄的丰功伟绩。在共同劳动中和英雄们结下了永生难忘的友谊,摸到了英雄们的思想脉搏,体验到英雄们的喜怒哀乐,并深深为之感动。虽然他们都是初学写作的新兵,都不由得拿起手中枪——笔——刻画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天寒地冻,自来水笔的墨水冻结了,他们把笔放到口里哈哈气再写。为了更好地反映现实,提高创作水平。他组织战友开展集体讨论,分头执笔写出作品,再让大家帮助提修改意见。这种群策群力的集体创作方法,使创作组的写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创作出了一些受广大群众欢迎的节目,有些节目流传全国各地。短短一年多时间,他们创作的歌曲《打通雀儿山》(高平词)、队列歌曲《胸前掛着解放西藏纪念章》(赵骞词、周仁年曲)、歌剧《运输线上》(集体讨论、高平执笔、罗念一曲)、歌剧《张福林》(赵骞创作、罗念一曲)、短篇小说《送行》(赵骞、解放军文艺、年7月)、报告文学《共产党员高付印》(赵骞、重庆日报、12月)、歌曲《叫我们怎么不歌唱》(星火词、罗念一曲)、歌曲《骑马进城买东西》(郭牧予词、罗念一曲)、舞蹈《运输员飞渡金沙江》(郭牧予词、赵静如、李俊琛等编舞)等节目,在年西南军区文艺会演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他们的创作和演出,富有浓郁的西藏部队的生活气息和民族特色,受到上级和部队指战员的肯定和欢迎。在这些活动中,赵骞成为文工团立兵副团长的得力助手,在文艺创作上是文工团的有力组织者和参与者,是西藏军区后方政治部文工团文艺活动的排头兵。

(三)雀儿山上练红心

年4月,赵骞和陈野民、高平第一次登上雀儿山,夜宿在雀儿山顶。那次是进藏采风路经雀儿山。

一年后,他和西藏军区后方政治部文工团的同志又来到这闻名天下高耸入云的雪山。他们要经过雀儿山到前方修路部队慰问演出。凑巧的是也是黑夜来到山顶,遇上大雪封山不能前行。不同的是这次满山寒风怒号,飞雪狂舞。有不少同志因高山缺氧病了,文工团滞留在雀儿山顶。

公路初通,大部队已推向前方,只留下十多位战士守护在山顶上。立兵副团长动员大家发扬部队文艺兵的战斗传统,顶风冒雪,为守护山顶的战友慰问演出。全团同志立即行动起来。赵骞、王国樑等同志积极带头组织演出。冰冻的路面是舞台,铺上两张雨布防滑。皑皑雪山作背景,映衬着文工团员的颗颗红心。高山缺氧点不燃煤气灯,就用汽车灯照明。一场生动活泼,别开生面的演出开始了。一首《打通雀儿山》抒发出筑路英雄的壮志豪情。一声声“胸前掛着解放西藏纪念章,金光闪闪燦爤辉煌。无论走在什么人的面前,到处都是羡慕的眼光。我们忠于祖国建设边疆,无限骄傲无尚荣光”。牵动着在场每个人的心。迎着溯风,搓搓冻红的手,捧起竹笛凑到唇边,吹出从内心深处,对筑路部队、对战斗在雪线上的战友的赞美和深深的爱。歌声、琴声、笛声压住了呼啸的寒风,披着雨衣坐在雪坡上看演出的战友,浑身披雪成了雪人,心却随着歌声激烈跳动,双手不断鼓掌巳拍得绯红。演员和观众都情绪激昂,心滚烫滚烫。

第二天早上雪停了,但大雪封山的境况并未改变。扫雪机轰鸣着向山的东西两头扫雪,但一时难以打通被深埋在积雪下的公路。生病的战友已很难支撑,必须立即下山。但茫茫雪海那里是路?党支部动员大家,面对的情况是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一次考验。战士的字典里没有“困难”二字。我们必须朝着西台站探路前进。背上必需的服装道具,两人一组探路下山。王炳智同志患高血压,雀儿山的恶劣气候极度缺氧,已使他奄奄一息!赵骞找来树枝,扎成担架,组织四个男同志轮流抬担架下山。高平第一个报名抬担架,没抬担架的先走一步探路,踏实了才让担架下去。探路的要冒陷入雪窝的危险,抬担架的要忍受高山缺氧的痛楚,还要负重安全抬好病号。空手下山的人到山下时,双手都打起了泡,赵骞他们抬担架的艰难可想而知。

三、扎根西藏

(一)误会促成的结合

赵骞16岁时父母为他包办了婚事。17岁,他离家投身革命到北方学习。小俩口一分别就四年光景。年在北京重逢时,妻子已耐不住寂寞有了外偶。他们离了婚。赵骞一心扑在工作上,把个人问题置诸脑后。

年秋进藏时,我负责每天给同志们发防疟疾的奎宁片,并督促服下。发药时,我看见男同志吸烟,我劝他们别吸。赵骞也吸烟,我也劝他,他误认为我对她特别关心。对我有了好感。

途经康定时,高平为赵骞当说客,劝我对赵骞在一般同志关系上向前发展一步。我没有断然拒绝他,之后赵骞常找我交谈,他想知道什么,我就说什么,他也谈他自己,多次交谈后让彼此有了些了解。他不断找我谈这谈那,我也没拒绝,不知不觉发展成恋爱关系。

在康定藏胞的小楼上,我们初步确定将战友情向前发展一步。在西南军区战斗文工团,我们同在创作室工作,在西藏军区后方政治部文工团,我们都是创作组成员。几年来我们一起生活学习,一起下连队,一起搞创作。风雪雀儿山顶上,我们为守护在山顶的战友歌唱;玉隆雪山下,我们一起埋头写作,灯光彻夜不灭;修筑康藏公路的工地上有我们年轻的身影;雅砻江边是我们唤醒千年沉睡的处女地;欢乐与共,患难相扶,爱情之花愈开愈茂盛。我们给《康定情歌》赋予新的内涵。

年公路修到波密地区,赵骞又和创作组的同志下到连队。他计划修改歌剧《张福林》,还想将报告文学《高付印》改写成剧本。

波密地区地质上是新成岩地区,山高、嶺险、水恶,地质复杂。常发生地震,泥石流、塌方频繁,部队施工受到很大阻碍。在吃大苦,耐大劳,争取早日把公路修到拉萨的精神鼓舞下,指战员们人人献计献策,群策群力与大自然展开艰苦的战斗,英雄事迹层出不穷。赵骞和战友们正奋笔直书,记下英雄业绩准备创作。

在这关键时刻,后方传来通知,让赵骞转业返回内地。这对赵骞来说是一个十分沉重的打击!原来赵骞心中早已响应党的号召,准备永远扎根西藏,长期建设西藏。他找到陈明义司令员吐露他的两件心事:1、他要继续留在西藏,为西藏的建设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2、要求让恋人郭牧予和他一同调走。陈司令员为他赤诚的心而动容,同意他就地转业,还要求他在部队结了婚再转业。赵骞照办了。

文工团的战友们在周末为赵骞和郭牧予组织了结婚庆典。他们俩为战友们斟上一杯杯喜酒,送上一捧捧喜糖,感激、留恋、惜别之情溢于言表。应战友之邀,他俩为战友们唱了一曲《敖包相会》。继《康定情歌》后的这首《敖包相会》,成为他们俩生活的幸福高潮,爱情永恒的纪念。年10月,他和郭牧予一起,转业到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文工队,开始他们人生旅途中新的历程。

热恋中的赵骞和郭牧予

(二)奔赴日喀则

在西藏地方工作,赵骞感到肩负的担子更重,既要为兵服务,更要为藏族人民服务,下地方只不过是服务重点对象的转变,他意识到要长期建设西藏,扎根西藏,必须了解西藏,通晓藏族的语言文字。年底他被派去作上层统战工作,陪同帕帕拉格勒朗杰活佛等上层人士到拉萨参加川藏公路通车典礼,开始对上层统战人士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年春,赵骞和郭牧予奉命调到拉萨西藏工作委员会,并负责把新从成都、重庆招来的文工队员带到拉萨。一路上他们象对待自己的小弟弟妹妹一样呵护着他们,把他们平安地带到了目的地。

到拉萨后,组织上让他俩去搞机械。他们耳边还轰鸣着修路的开山炮声,心里惦记着藏族同胞的欢乐与疾苦。他们知道在这西藏翻天覆地的时刻,多么需要记录和报导西藏所发生的一切。他们请求组织,让他们继续用他们已经比较熟悉的工作方式去工作。组织同意了,并让他们带领从昌都同来的文工队员,去充实日喀则地区班禅文工队。从昌都到拉萨,他们坐的汽车。当时日喀则没通公路,只有骑马。同行的只有赵骞骑过马,大家都是新骑兵。赵骞教大家将马被套横搭在马鞍上,系紧马肚带,蹬着脚蹬上马。够不着脚蹬,就找个石头当上马蹬,有时干脆让小同志站在他的膝头上上马。赵骞像大哥哥一样关心大家的冷暖疾苦,每晚他都查看小同志们是否盖好被子。还常脱下身上暖烘烘的大衣给他们盖上。有时还把被褥抱去和他们同睡,用自己的体温去暖和年幼的小弟弟。有天夜里他发现,从重庆来的爱说爱笑的小彭佩翻来覆去睡不踏实。第二天一看,彭佩的腮帮肿了,原来彭佩牙齿痛。赵骞赶快找出随身携带的消炎片和止痛片让她服用,又给她做软软的病号饭吃,大家又高高兴兴策马赶路。

从昌都出发时,郭牧予已有身孕。他把温顺的、或者怀孕的马给她骑,因为这些马知道照顾自己走得特别稳。有次经过一条傍山小路,左边是万丈深渊,右边是悬崖陡壁,赵骞马前马后照顾大家。突然有人惊呼:“郭牧予摔倒了!”赵骞招呼大家下马休息,不要惊慌。他赶快跑到郭牧予跟前,只见郭牧予向右倒在山壁上,脚还套在马蹬里。他帮她把脚退出马蹬,扶她坐下休息。他走近马前检查,发现是马肚带没拴紧,连人带马鞍一块儿向右滑在地。他取下马被套,扶正马鞍子,把马肚带牢牢系紧。回过头他抱歉地向大家说:“今天我过于相信驿站的马伕,没有亲自检查马肚带才发生郭牧予摔马的事。大家要记住这个教训,上马前一定要检查马肚带是否系紧。这次郭牧予倒向山壁,有惊无险。如果是向左摔下山崖那将是我终身的遗憾。还要记住,万一人摔倒了,一定要把脚从马蹬里抽出来,否则被马拖走,不死也要伤。”

赵骞要照顾大家,不能一直陪伴郭牧予。有天走了一天,黄昏时快到驿站了,马儿们不约而同地加快脚步,路上腾起一溜尘土。郭牧予想走慢点,但无论怎样拉缰绳,马儿也不听驾驭,一个劲儿地小跑起来,一下子朝一个不高的门洞跑去。眼看门框就要撞着郭牧予的头,她一急赶快向后一躺睡在了马背上。进了门马站住不动,似乎要等背上的客人下来。大家赶快将郭牧予接下马来,有人开玩笑地说“那天郭牧予蹬里藏身,今天又表演了睡卧马背,太精彩了!”郭牧予哭笑不得,赵骞心头阵阵心疼。

(三)学做西藏地方工作

赵骞安全地把大家带到日喀则。他被留在宣传部。赵骞得知,他面对的新工作是党交给他的重托,宣传党的各项政策,动员广大群众投身到建设新西藏中来是他义不容辞的职责,而提高政治觉悟,掌握工作的基本技能是必须的基础工作。他决心从提高理论水平和文化水平入手。

他组织理论辅导员培训班,和大家共同学习,研究学习重点和难点,解答学习中提出的问题。他在华北学院跟章友江教授学习的政治经济学派上了用场。与此同时,他举办汉文、藏文两个学习班。请汉族干部给藏族干部教汉文,请藏族干部给汉族干部教藏文。一时间到处响起一片朗朗的读声,到处都有藏汉干部互帮互学的身影。团结和睦,亲如手足的情感萦绕在藏汉干部的心中。赵骞和大家一块儿,既当教员,又当学员。他决心掌握好藏族的语言文字,为了解西藏,便于开展工作,他随时向藏族干部请教,还买了藏汉大辞典十分认真地学习,他的藏文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在坚持本职岗位工作的同时,赵骞没有忘记用笔为西藏服务。他经常写新闻报道,反映身边的人和事,西藏日报、四川文学、新华社西藏分社:聘请他为特约通讯员。他为各报刊写了许多稿件,及时反映了日喀则地区的情况。其中影响较大的是一篇揭露日喀则地区电影队长假公肥私,损坏国家利益和形象的文章,和反映日喀则地区农业试验场的《日喀则农场的辛勤耕耘》一文,发表在西藏日报的头版头条。日喀则农试场艰苦奋斗的精神,丰硕的科研成果,破除了西藏高寒地带农业难以发展的迷信,鼓舞人们用科学的方法,因地治宜地发展农业的信心。依赖内地常年吃脱水干菜、罐筒食品的思想有了转变。这篇文章起到了先驱和鼓动的作用。

(四)在党旗下宣誓

年夏,赵骞为寻求个人解放投身到革命队伍中。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个革命的大学校,教育和帮助他提高了阶级觉悟。切身的经历,使他体会并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他下定决心,要追随党为人民服务终身。

年夏部队驻禹县时,开展了三查三整运动。党号召革命者向党交心。赵骞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决心和自己思想深处的,剥削阶级思想意识划清界限。他敞开胸怀,向党交心。挖出自己在形势紧张时,思想深处曾一闪而过的悲观动摇思想。党组织肯定他这是进一步同剥削阶级思想划清界限的表现,是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的表现。党关心地对他进行路线教育和政策教育。同志们对他的革命行动表示欢迎。赵骞放下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心情舒畅,工作干劲十足,积极向党靠拢,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光荣的共产党员,为党的事业奉献自己。在南京,在进军大西南的路上,他多次向党提出入党要求,但一时没有得到解决。他感到苦闷,但仍努力工作,接受党对自己的长期考验。

年元月,他被吸收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员。他感到自己又靠近了党一步,更坚定了他争取早日成为共产党员的信心。在进军西藏的征途上,在修筑世界屋脊上的公路的艰苦环境中,在西藏地方工作的磨练下,他时刻用共产党员的条件要求自己,激励自己。从未停下追求党的脚步,不管工作多忙,他从不忘记向党汇报自己的思想,向党提出入党的申请。他相信在党对他进行长期考验后会吸收他。

陈明义司令员每次到日喀则,都没忘记关心他的老部下。司令员每次都要召见赵骞和郭牧予,问他们的长期建藏思想动摇了没有?他们的回答是:“我们的根已经扎在西藏了。”

年,赵骞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们夫妇一心扑在工作上,只想扎根在西藏,从未想过孩子出生后怎么办。在日喀则生孩子,父母兄妹远在河北、四川,帮不上忙。好不容易请到藏族保姆,但她们只能抱抱孩子,洗洗衣物,和用奶瓶喂孩子。孩子穿的衣帽鞋袜全得妈妈一针一线地缝。一个孩子已够郭牧予受了,第二个孩子又出生。工作、孩子不能兼顾。孩子的拖累使要求入党的郭牧予十分苦恼。她日夜苦思,下定决心把孩子送回内地。她要求赵骞和她一块儿把孩子送走。可赵骞一心追求入党,不愿送她母子回内地。组织上考虑到他们的具体情况,特许郭牧予带一藏族保姆同行。第二个孩子出生40天,她毅然上路了。她心里埋怨他,但也体谅他政治生命第一的追求。

这一年,陈司令员又来到日喀则。分工委书记向他谈到赵骞的入党问题,谈到三查三整时赵骞向党交心的那一席话。陈司令员说:“能向党交心是好事,经过十年战争考验,时间也够长了,怎么还能不相信这样的老同志!”司令员的话解除了分工委书记的疑虑。这一年,赵骞被吸收加入自己的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党旗下,他庄严地举手宣誓:党啊!我是你忠诚的战士。我将为党的事业,不遗余力奉献自己的光和热,直到生命终结。

(五)站在和平解决日喀则问题的前沿

年,赵骞调到分工委秘书处,任秘书组长。在秘书长的领导下负责分工委机要工作、生活秘书的管理工作。在起草分工委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分工委会议纪要等各方面工作都很出色,受到领导和同志们的赞扬。他带领秘书处的同志开荒种地,绿化植树,抢重活,争重担,处处身先士卒。积肥时,他不仅四处拾牛、羊粪,挖草皮肥,还和班禅的汉文教师董之方同志一道,爬到粪坑里挖粪便,受到同志们的称赞。

年达赖集团阴谋叛变,西藏祸端四起,形势危急。日喀则虽是班禅所在地,但是前后藏插花地带,也有达赖集团的势力。达赖又派九代本陈兵日喀则,形势虽不如前藏地区那样紧张,但也必须做好备战准备。分工委下令全面投入备战。练射击、修工事,加强敌情调查和统一战线工作。赵骞积极加入,经常和社会部的同志一起调查敌情,分析研究敌情,向分工委汇报。参与分工委应变措施的研究和行动部署。和统战部同志一起做统战工作。特别是作对九代本的争取工作出谋划策,终于通过九代本在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学习的女儿,作通了九代本的工作。

赵骞参加了分工委和九代本的协商会议;参与了和平解决日喀则问题协议的签订和九代本官兵向分工委缴械投诚的仪式。日喀则地区终于摆脱了达赖集团的羁绊,和平解决了日喀则地区的问题。赵骞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英勇无畏的气魄,起到了共产党员应起的先生锋模范带头作用。

赵骞参加年5.1节观礼活动的照片

(六)珍贵的合影

年,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赵骞随分工委书记梁选贤同志等陪同班禅进京。

他和分工委统战部长张定一(赵骞北方大学同学)负责班禅活动简报,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班禅每天的思想和行动。由他执笔起草,他考虑到中央首长时间宝贵,每天只写几百字。概括了班禅的情况,内容丰富,文字简练,得到中央领导的肯定,并在各大报刊发表。在此期间,他应邀参加五一国际劳动节观礼。站在五一观礼台上,他心情无比激动、自豪。一个由旧社会走来的小知识份子,背叛了自己的出身阶级,终于成为无产阶级中的一员。他将永远珍惜这份荣誉,内心暗暗发誓:要永远做无产阶级的坚强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建设新西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举起照相机,锁定年5月1日这个极不平凡的日子。

听说要和国家领导人合影,他按捺不住心头的狂喜。赶紧整整衣襟,站到第二排指定的位置上。他站在分工委书记梁选贤身后,梁的左侧不远是班禅,班禅紧挨着毛主席、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看着近在咫尺的、日夜思念的国家领导人,赵骞掩饰不住的笑脸上,热泪在眼眶里滚动。这是他一生最大的光荣。他珍藏着这张宝贵的照片,走到哪里,带到哪里。这张照片给他的生活和工作,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班禅进京随行官员及工作人员合影(二排左四为赵骞)

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接见西藏代表团(第二排左三为赵骞)

(七)随军平叛

人代大会结束后赵骞返回西藏。这时达赖集团已叛国外逃,西藏形势剧变,叛匪四处流窜,祸害人民。赵骞奉命随西藏军区驻日喀则的团前往江孜等地平叛。他身兼通司(翻译)、组织给养供应和打扫战场等既辛苦又繁重的工作。

部队长途奔袭急行军,干部战士体力消耗很大。保证部队给养刻不容缓。赵骞四出找到一些小头人,操着不太精通的藏语,连比带画表明购粮意图。叛匪走一路骚扰一路,头人们也深受其害。他们听说大军前来平叛,喜出望外,连忙行动起来为部队筹集兵粮。

有次赵骞在藏胞那里买到了几只羊,炊事员们高高兴兴地把羊肉煮在锅里,大米干饭冒出了香气,土豆烧羊肉也快好了。部队突然得知叛匪的行踪,马上出发追歼阻击。眼看快到口的一顿美餐已无暇享用。赵骞动员炊事班等后勤人员,尽量将这些食物带走。他知道部队行踪不定,难以安生地吃顿饱饭。如遇天黑或钻深山老林,连这样半生不熟的饭也没有。他从背包里找出一条干净的长裤,将裤脚一扎,土豆、米饭、肉装了满满一裤子,他把上腰一系,往脖子上一搭,就放开在大别山打游击时练出来的飞毛腿,一溜烟去追赶部队。以后几十年,他一直保持着出门必带干粮的习惯。

一场战斗之后,部队乘胜追击,战场上叛匪尸横遍野。赵骞负责打扫战场,但手下却没有一个人。他想到了藏族群众。只要依靠群众,就能把战场打扫干净。他找到一些穷苦藏胞,请他们协助掩埋尸体。藏胞对叛匪恨之入骨,不愿为他们收尸。赵骞动员他们说,尸体不掩埋将会带来瘟疫,影响大家健康。你们身上的衣服这样破烂,不如取些叛匪的衣物遮风寒。藏胞同意了,大家七手八脚挖坑埋尸,把战场打扫得干干净净。

(八)在日喀则民主改革中

达赖集团叛国外逃,加快了西藏改革的进程。党公开了,各地开始建立政权,民主改革工作在西藏全区铺开。

日喀则地区分工委组织了民主改革试点工作队。宣传部长张追光任队长,赵骞与之同行,负责一个改革试点组,在下路寺搞改革试点。

在半封建、半农奴社会的西藏搞改革,是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要保护农奴的利益,还要团结稳定上层人士。党对农奴主不采取没收的办法,而采用赎买政策。改革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广大藏族同胞的切身利益和西藏国防的巩固。赵骞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他认真学习和研究民主改革政策,工作十分谨慎。

对农奴主的斗争是个政策很强、既棘手又复杂、策略性很强的工作。既要执行民主改革政策,将从他们手中赎买来的土地、农具、牛羊、房屋分配给贫苦农奴,又要团结他们体现统一战线的方方面面。有天他得到农奴的报告,有农奴主企图转移财物。他将情况查实后没有立即行动,马上向队长张追光反映,并向地委汇报请示。地委同意他截获农奴主转移浮财的马车,对该农奴主采取背靠背的斗争。他的这种做法,既保护了翻身农奴的利益,又没有使农奴主过于难堪。

为了满足翻身农奴的购需要求,他在下路组建商店。西藏的喇嘛和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权,贫苦农奴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管理商店需要文化。他想从还俗喇嘛中物色人选,经和寺庙改革试点组组长徐庆春研究,吸收了个别还俗的守法喇嘛参加商店管理,发挥他们的文化特长,为翻身农奴服务。

民主改革毕竟要牵动农奴主的利益,使他们耿耿于怀。有天,工作组门前突然来了一些群众,指责赵骞任用还俗喇嘛,是对喇嘛的放纵。气势汹汹,大有赶走工作组的架势。这时,翻身农奴向赵骞举报:这伙人是被没收浮财的农奴主家的管家叫来的。赵骞一面安抚群众,对他们进行解释,进行政策教育。一面让人将该管家抓到现场,当面揭穿他帮农奴主对工作组进行报复的阴谋。哄闹的群众才知道自己上当受骗,纷纷斥责管家帮助农奴主转移财物,破坏民主改革。

由于下路寺民主改革试点工作队掌握政策准确,打开局面较快。分工委在下路寺召开了民主改革现场会。为全地区民主改革工作提供了范例和经验。

年2月,赵骞参加以地委委员董之方领导的东尕普民主改革复查工作队。他负责一个组的工作。工作中他坚持同翻身农奴同吃、同住、同劳动,和翻身农奴交朋友。他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对他说心里话,从而了解和掌握大量一手材料,为划分阶级成分等民主改革工作作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东尕普民主改革复查工作结束,他又参加扎什伦布寺的寺庙民主改革工作。

日喀则地区的民主改革工作,赵骞参加了从试点到复查,从农村到寺庙的全过程。深入调查研究,细心钻研政策,慎重对待每个人、每件事是他的一贯作风。他为日喀则地区的民主改革尽心竭力,奉献出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六十年代初,因受运动影响,我们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强制送回内地。我们长期扎根西藏、建设西藏的愿望,沒能实现。

我们被调往四川一煤矿工作,我任工会文化干事,赵赛也一直从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得到平反,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虽然我们不得已早早离开了西藏,但在西藏的那段时光,在那里的点点滴滴让我终身难忘。“西藏”、“十八军”、“川藏公路”已经深深的烙在了我的心里,人回来了心却永远留在了西藏。

回首我们在西藏的战斗、工作和生活往事,我们无怨无悔。西藏一一我们的第二故乡,那里是我们成长、生活过的地方。我们为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奉献了我们的青春、热血和力量。我们永远热爱你一一西藏!我们要为你歌唱,为你赞颂。

我们祝愿西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藏汉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下,变得更加美丽富强。祝愿西藏藏汉人民生活幸福!扎西德勒!

退休后的赵骞和郭牧予

(本文插图均由郭牧予之子赵卫提供)

作者简介:

郭牧予十八军战斗文工团的一名老兵,年3月生于成都,成长于成都。学生时代就向往革命,50年代初成都解放便投笔从戎参军入伍到十八军战斗文工团战斗剧社。同年跟随文工团随川藏公路筑路大军进藏,一路慰问演出。二郎山顶风雪交加的夜晚顶风冒雪慰问演出、昌都解放战役、通麦天险抢险等都曾留下过我的身影,见证并参与了整个川藏公路筑路的历史过程。在通车前夕就地转业后被分配到日喀则分工委工作并积极地参与了当地的土地改革运动。六十年代初受到不公正待遇被强制送回内地,在四川一煤矿工作,任工会文化干事,一直从事文化教育方面的工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并在那里一直工作到退休。

作者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8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