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优势 >> 正文 >> 正文

人物陈俐宇择一事,痴一心,终一生

来源:二胡 时间:2022/12/20

——

——

“野王紵器”

是历史上唯一以地域名称

“野王”(今沁阳)命名的著名漆器

有着多年的厚重历史

如今有一位年轻女子

她为古老文明注入青春活力

和家人一起默默守护黄河大漆文化

拂去岁月的尘

重现昔日荣光

为灿烂瑰丽的漆文化加上生动注解

她是“野王紵器”制作技艺第五代传承人

陈俐宇

01.

天选之缘

让尘封的过往惊艳世人

据说,漆树中流动着“神之血液”,漆文化更是华夏文明的智慧结晶,任凭千载岁月洗礼,依然熠熠生辉。而陈俐宇一家,正是被“漆”选中的。

故事,要从多年前说起,那时的人们便开始制作简单的漆器,夏商品种渐多,西周至春秋漆器业也初具规模,战国时期突飞猛进。西汉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关于陈俐宇一家做的“野王紵器”,最早的记载也出现于此,桓宽在《盐铁论》中提到:“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紵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说的是野王以葛布(即苎麻)、丝织品作胎而制成的漆器,经过装饰花纹和柿蒂纹扣器的镶嵌后,价值可抵十只铜杯,以见其贵重。

▲野王紵器六子奁盒

“野王紵器”很轻盈,因为它是苎麻做胚胎的夹紵漆器,既便捷耐用,又格外坚实。“野王”,是如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市在汉代时的古称,不仅生长漆树,也是古絺(古代的葛布)的地道产地。周武王克殷之后,将怀川十二邑分封给大功臣苏忿生。“絺”地指的就是野王城西南一带,以产葛布而出名,加之野王与周边地区生长大片漆树林,为野王紵器提供了最直接的原始材料。

▲云雕花觚

然而到了明清时期,野王紵器制作技艺的发展一度达到鼎盛,却在随后一度濒临失传。这就要说到陈俐宇父母复兴这门技艺的心路历程。陈俐宇的爸爸陈来华,家中世代以做麻布为生,而她的妈妈靳丽萍家中则以做漆器、家具手艺著称,二人因缘际会,走在一起。冥冥之中,自有天意。“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这是恢复“野王紵器”初期,父亲陈来华最大的心声。

▲脱胎云雕球体花瓶

上世纪九十年代,陈来华、靳丽萍在用大漆髹饰家具时,通过大量的典籍查证、实地考察、实物比对,揭开这个曾辉煌一时的漆器工艺蒙尘已久的面纱。“既然多部史书都有记载,那能不能找到一些实物呢?”在焦作文物局,陈来华找到了48件汉代出土的漆器。虽然大部分已经损坏,但仍有一件银扣件完整地保留着。同时出土的还有一小片残存的麻布,粘在一枚铜钱上,也被保存了下来。正是这块麻布,让陈来华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情:“我们这个地方祖祖辈辈都纺麻,村里现在还保留着传统的纺麻车,原来,麻布是漆器的重要原料!”动乱、战争,让技艺繁杂的“野王紵器”消失了,但它的原料却被一代代传了下来。

▲脱胎云雕将军罐

追根溯源,制作环境浮出水面,一步步地追溯,还在沁阳和山西的交界处一个叫做漆树沟的地方,发现了大量的原生态漆树。陈来华和妻子靳丽萍成为了“野王紵器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多年来不断努力专研,他们从年起开始恢复河内郡工坊漆器制作工艺,四处走访学习,历尽艰辛坎坷,终于成功恢复了野王紵器的制作技艺。考察中,他们还在沁阳北部的山坡窑洞里发现了一座古老工坊,“有漆树、有苎麻,古人就利用窑洞冬暖夏凉的特性,制作漆器。”

▲脱胎仿战国漆樽

为了还原窑洞的温湿环境,陈来华在生产园区建造了平方米的地下荫房。清华美院周剑石教授参与设计,结合日本荫房建造方式和沁阳当地的地理环境,耗时六个月建造完成。不为名利所扰,不因世俗所困。陈来华、靳丽萍这对漆坛伉俪,用默契与信任,践行复兴本心;用行动和毅力诠释着不折不扣的工匠精神。

02.

匠造之心

赋古新生是内心使命

美器的缔造,讲究的是天时、地利、人和,需要时间的沉淀、匠人的坚守。在陈俐宇心目中,父母是有些“执拗”的人,面对温润如玉的大漆,他们带着些许“破釜沉舟”的勇气。做起与大漆有关的家具和工艺品,数百个产品类型的开发,众多的荣誉及奖项,无数次展会的亮相,就这样一步一步笃定前行着。但是,在价值高昂的原料成本面前,做原生态漆器不仅不赚钱,而且更是耗时耗心,但他们始终为自己选择的传承之路深感自豪。

▲云纹雕漆茶盘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父母在恢复汉代“野王紵器六子奁盒”基础上创新了一胎多用的制作方法。母亲曾经和姐弟三人说:“做漆的人很多,可偏偏汉代河内郡工坊做的‘野王紵器’能在我们家生根发芽,这是命运的恩赐,我们该好好做下去。”不过,即便父母有心栽培后代延续工艺传承,却依然秉持开放的态度。

▲节节高茶盘

回忆起小时候对“野王紵器”的印象,陈俐宇直言,其实只是从父母聊天的只言片语当中有所耳闻。事实上,她从小喜欢音乐,学习钢琴、二胡、舞蹈,父母也非常尊重她选择自己心仪的人生方向。因为经常会跑去工厂找父母,陈俐宇对他们在雕刻的东西感到好奇,也就戴着围裙有模有样地学了起来。直到读高中的时候,由于父母事业实在忙碌,就索性把家搬到了工厂里。楼上住、楼下办公、后面是厂房,耳濡目染地,陈俐宇和弟弟妹妹开始更多地接触到漆器的制造,逐渐对“野王紵器”建立了不绝于缕的情愫,对父母的执着也随之感同身受。

▲云雕漆茶盘

当年在工厂里玩的三个小朋友,如今成了“野王紵器制作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他们分别主攻艺术管理,产品设计和工艺制作。陈俐宇说这样的选择,是出于一种“莫名的使命感”。她大学读的是音乐专业,毕业后机缘巧合,一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来到家里工厂考察,建议陈俐宇加入“野王紵器制作技艺”的传承当中,并鼓励她报考艺术管理专业。

▲铜胎六角茶托

年,父母创作的《六子奁盒》和《剔犀花觚》两件野王紵器经典作品,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现代艺术精品展,并被该馆永久珍藏。当时那种激动的心情,陈俐宇至今仍印象深刻:“很多年来,焦作都没有被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案例,我们家一下子被收了两件!”在应邀前往国家博物馆的时候,她还专门请了一位摄影师来记录全家的光荣时刻。

▲陶胎犀皮主人杯

漆与匠人的关系,是一份双向选择。一个优秀的漆器匠人必须具备良好的品质,为此,陈俐宇的父亲陈来华,用多年经验总结了八个字:心静、姿正、手稳、力匀。“这些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漆器制作是非常精细的,没有好的姿态和心态,都是做不好的。”

▲格律线韵

而在真正制作漆器之前,漆器匠人还要历经诸多考验。首先,就是大漆的种植,漆树要生长五年至十年才可开始割漆,割漆季节在4—8月,以三伏天割下的漆质最佳。用割漆刀割开树皮,抵达木质,使液汁逐渐循着斜切口流出来,再用竹筒或蚌壳插在刀口下,承载流下的漆液。每株漆树一年大约可采集20次,年产漆约0.3到1千克左右,整个生命周期大约可产10千克左右。所以民谚有“百里千刀一斤漆”的说法。

▲大漆儿童碗筷套装

有了原材料,难关接踵而至,首当其冲的就是“漆咬”之苦。要想成为一名漆器匠人,必须先熬过传说中的过敏期。据陈俐宇介绍:“最起码也要两个月的潜伏期,具体时长因人而异。”她在刚刚接触漆的时候,还一度不服气,觉得父母都是做这行的,自己肯定不会过敏,结果还是中招了。“当时是全脸过敏,蜕皮实在太难受了,却又不能吃药,只能靠自身免疫。”就这样连续养了大半个月,陈俐宇终于与漆“磨合”成功。

▲妹妹陈柯宇作品-融

“其实对漆过敏的过程,也是一个排毒的过程。”陈俐宇谈到了漆树的使用价值,除了制作工艺品,其实“全身都是宝”:《千金方》、《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等多部医书均有记载漆树各部分药用的价值,其根、茎、叶、花、实等可以治打伤久积、化瘀行气、镇痛、接骨、外伤出血,疮疡溃烂等病。生活在云南省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还有一道著名的菜“漆油炖鸡”,是以漆树种子所榨的油做的一道美食。据说漆油炖出来的鸡,肉香嫩、酥甜可口,是傈僳人庆贺佳节、招待贵宾的佳肴。除此之外,漆树的嫩叶还可以做蔬菜。

▲妹妹陈柯宇作品-流年

神奇的漆树,曼妙的漆液,孕育了灿烂瑰丽的漆文化。“野王紵器”之美,便是生动注解。从器物结构上来说,用麻布丝绢作胎制成夹纻漆器,然后多加上金银及铜鎏金附件,坚固结实,又富有观赏性。从彩绘装饰上来看,多为几何纹样和动物纹样等。年,泌阳秦墓出土的一个漆盒,小巧精致,通体髹漆。虽然盒高只有20厘米,口径17厘米,但是盖口、器口沿、盖的圆形握手和圈足,都是处处彰显细节:镶嵌有镀银红铜扣,器表和盖上各饰凹形纹三周。器表以略泛灰色髹漆作底,用红、褐、金黄色绘以云纹、盘龙纹、变体雷纹和几何、年兽妆花纹。造型古朴典雅,制作精巧,线条流畅。

漆器奁盒,是造型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汉代出土的众多漆器中,有单层漆奁,也有双层漆奁,根据盒内附带小盒子的数量不同,可分为六子奁、七子奁、九子奁和十一子奁。这些漆奁的设计非常巧妙,合理利用盒子内部的空间进行分类和归纳。

▲制漆过程:采漆、刮灰、裱布、镶嵌

髹漆、打磨、抛光、彩绘

尽管乍一看造型并不繁复,似乎只是简单的小盒子,但是陈俐宇直言,像六子奁盒,从制胎到成型就要历经了几十道工序:从一开始的做模、裱布到第一次的刮灰、打磨、刷漆,然后是第二次的裱布、刮灰、刷漆到脱胎,经过成型后的修形,又再一次刮灰打磨和刷漆之后,还有彩绘、抛光等等一系列工序。父母在复原工艺的时候,又借鉴学习了剔犀、雕漆等技术,将之充分融合在漆器的手工制作中,使获得重生的传统技术应用更为广泛,更具审美价值。

▲漆-福字系列饰物

就算是较为简单的、只上色的手镯,也是需要反反复复上漆,起码半个多月才能完工。加上技艺本身对于环境的要求也很高,所以想要真正入行,半年才能入门一个工种:刷漆、雕刻、打磨……到现在,陈俐宇自己也不算完全学完了全过程。

▲弟弟陈鹏宇制作过程

以及他创作的漆质柜面玄关柜

为了更好地推广漆文化,目前,陈俐宇致力于将艺术管理知识运用到产业化实践当中:一方面是收藏品和供应高端定制,另一方面就是创新化,比如项链、化妆盒、茶具、碗筷……还有出于大漆本身抑制细菌的功效,制作儿童用品等等。同时,她也在做一些游学体验、课程培训的项目,还会联手宝马、无印良品等商业品牌进行合作,助推这一非遗类别走向世界。

03.

生活之礼

做漆的过程就像做人

在陈俐宇看来,做漆的过程犹如是一场心灵的洗礼:反反复复地研磨调和,有时会让她感到大脑一片空白,处于一种“冥想”的状态。就这样,陈俐宇循着心之所向,朝着前方走去,和漆进行灵魂的“对话”,从中体会着做人的道理,“做漆,其实也是做人。比如每一道工序,你都必须是踏踏实实,不能想巧办法,不能想随便做一下。”

她曾在一段自白里这样说:“我不喜欢最新款,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不在乎时间的考验。很多人问我,那么费劲做一件紵器是为什么?只有潜心打磨,才能创作真正的价值。这个世界有太多美好的事物,但你所拥有的多少不会决定你的快乐,你可能不会知道,在一个普通的清早,有多少颗种子在风中散落、有多少株春笋在泥土中发芽、有多少根草叶在阳光下发出悦耳的响声……我想把这份踏实和安宁传给新一代的孩子。”

难得的闲暇片刻,总是陈俐宇养精蓄锐的宝贵时光。她爱读专业书籍,爱看人物传记,时常满怀好奇心地去汲取各个领域的知识内容,充盈自我:从经济到心理,从法律到情感。从小就特别热爱音乐、尤其偏爱古典乐和爵士乐的陈俐宇,还一直有一个想法,希望能够从音乐的维度去延展漆器的边界,融入自我表达,开发出独特的作品风格。

▲与无印良品合作直播讲解漆器工艺

长期浸润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行业之中,陈俐宇经常和非遗传承人们进行交流,探讨如何从现状破局,实现转型发展。在清华大学的学习深造,让她系统地梳理了行业发展脉络,立足当下审视机遇,视野更加开阔:“不能再用过去的管理方式去发展传统工艺,而是要去贴合现在的市场需要,比如会想到非遗加非遗‘1+12’的形式,进行融合,其实也是一种抱团取暖。”在陈俐宇看来,如今已经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年代了,非遗传承人们有必要携起手来,共同积极探索非遗传承的方向、工艺的创新,以及产品商业化的路径。

▲陈俐宇在体验课上教授技法

每当谈到自己热爱的事业时,陈俐宇总是眼中洋溢着灿烂的希冀,兴致盎然地介绍漆树的奥妙。她就是这样,在激情与踏实、在爱与精进、在守成与创新中,愿更多人对漆器建立认知,并以此为契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美的欣赏,了解到其中的博大精深,体会到那份沉淀千年的厚重涵养。野王紵器,代表着一个时代;但如今,野王紵器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与烟火日常发生全新的汇合与碰撞,衍生无限可能。

[来源:麟角LINJOY]

·end·

监 制丨高 原主 编丨任戍东

统 筹丨陈建军校 审丨胡新胜李高聪

编 辑丨亓萌 国 英责 编丨刘艳红 芦 超

沁阳融媒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除注明来源外,版权均归沁阳市融媒体中心所有(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未经许可,不允许任何形式的转载、发布和二次编辑,否则将视为侵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7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