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优势 >> 正文 >> 正文

二胡弦上光明行

来源:二胡 时间:2022/10/18

本文转自:海南日报

文\海南日报记者杨道

九十年前,六月,我国近现代杰出的二胡演奏家、一代民乐宗师、年仅37岁的天才音乐家刘天华因病去世。他的离开,如同二胡曲奏至最绚烂处时戛然而止,给中华民族音乐留下了永久的哀伤和遗憾。

刘天华是百年来二胡艺术领域的一座丰碑,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他创作的十首二胡曲(《病中吟》《烛影摇红》《空山鸟语》《闲居吟》《月夜》《良宵》《悲歌》《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自问世以来,历经百年而不衰,如稀世明珠,年岁愈深,愈显出其质地,光彩夺目,熠熠生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音乐的经典珍宝。

逆境求索《病中吟》

年2月4日,刘天华在苏南小城江阴城内一座粉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里出生。这是一座建于清代末年的并不怎么起眼的小院落,如今已成为“刘氏三杰”,即刘天华和他的兄弟(著名诗人刘半农、音乐家刘北茂)的故居。几年前,我们到访时,发现院门墙上挂着曾任国家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的牌匾:刘氏兄弟纪念馆。

刘氏兄弟纪念馆里盛载着“刘氏三杰”的人生故事。他们的父亲刘宝珊曾是一名清末秀才,后成为一个清贫的教书先生。刘氏兄弟从小接受父亲四书五经的启蒙教育,要求将来有远大的志向。三兄弟确实做到了。

刘天华偏爱音乐,他从小就对家乡祭祀活动中的那些钟鼓丝竹之声有着浓厚的兴趣。年小学毕业后,他选择到常州府中学读书,那里最吸引他的是学校中的军乐队,那些西洋乐器让他大开眼界,学吹军号和军笛是他当时最为兴奋的事。铜管乐器奏出的雄壮而热烈的音色让他的身体充满了力量。

中学生活因为有音乐而变得丰富多彩,在假日,学校甚至还请昆曲名家来演出,这让刘天华在熟练掌握西洋铜管乐器演奏方法的同时,又接触到了中国戏曲音乐。因时局动荡,后来学校停办,刘天华回到江阴投身辛亥革命的热潮。他在反满青年团军乐队中担任他擅长的军号手,并且教唱革命歌曲。

和兄长刘半农一起来到上海后,刘天华在开明剧社依然选择担任乐队的乐手。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各种西洋乐器,如钢琴、小提琴和铜管乐器等,他还潜心钻研西洋作曲理论。

年,开明剧社解散,刘天华回到家乡,以当音乐教员为生。其间,父亲离世,生活陷入了困境,他开始品尝人生的悲凉。

郁郁不得志时,一把中国传统乐器二胡,把他带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教学之余,他开始专心于二胡音乐的创作和乐器本身的改进。他遍访当地的民乐名家和民间艺人,不仅向精通丝竹乐器的江南民间音乐家周少梅、沈肇州等人学习二胡及琵琶,也向穷困潦倒的市井唢呐手请教。后来他还曾北上河南开封,向古琴名家罗滨洲学习他精妙的指法。

年,构思了3年之久的二胡曲《病中吟》终于完成。它表达了有志者刘天华在逆境中内心的痛楚及坚强奋斗的意志。作品原名为《胡适》,即“往何处去”之意,后改为《病中吟》。

这首优秀的二胡曲在世俗偏见面前却屡屡碰壁,多次被出版商退稿,直到多年后才得以发表,并于年获“华人20世纪音乐经典作品奖”。

良月烛光悲空闲

百年以前,二胡一般只存在于民间街角巷弄中,是一件纯粹的民间乐器。但因为刘天华,二胡如今不仅能登上音乐的大雅之堂,还成为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中的国粹。

年,27岁的刘天华告别中学音乐教员生涯,来到北京,同时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和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系任教,成为将民族器乐列入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先行者。在教学之余,他一直致力于提升自身的音乐素养,向俄籍教授托诺夫学习小提琴。后来他又进燕京大学音乐系,学习西洋音乐理论和作曲。

在刘天华对音乐的杰出贡献中,他对二胡的“现代化”改革尤其令人瞩目。刘天华认为二胡的传统虽不如其他乐器如瑟、琵琶、古琴那样丰富和深厚,但它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年,他发表了一篇名为《〈除夜小唱〉〈月夜〉的说明》的文章,对当时尚被称为“胡琴”的二胡及社会上一些轻视二胡的现象进行了阐述和批评:

“论及胡琴这乐器,从前国乐盛行时代,以其为胡乐,都鄙视之……一般贱视国乐者,亦连累及之……有人以为胡琴上的音乐,大都粗鄙,不足登大雅之堂。此诚不明音乐之论。要知音乐的粗鄙与文雅,全在演奏者的思想与技术,及乐曲的组织,故同一乐器之上,七情俱能表现,胡琴有何能例外。”

在文中,刘天华明确提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音乐的价值不在乐器,而在作品和演奏。

刘天华开始身体力行地对二胡进行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改革。这个改革不仅立足于乐器本身,还有二胡的演奏技法,譬如在二胡演奏技法中不仅借鉴小提琴的颤弓技术,还在二胡技法中糅合了琵琶轮指和古琴泛音演奏技巧;并为二胡创设和建立了多把位演奏法。同时,他对二胡的传统记谱法也加以改进,确定了二胡内外弦的固定音高定弦等。他尤其注重西洋器乐创作手法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并融会于自己的二胡音乐作品创作之中,为二胡这件乐器精心创作了10首独奏曲和47首练习曲。值得一提的是,在他10首独奏曲中的《独弦操》,就是刘天华根据宋朝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中所提到的“稽琴一弦格”的历史记载而创作的。同时,他还受到德国古典音乐大师巴赫《G弦上的咏叹调》的启发,在创作过程中,他根据二胡的性能,利用二胡内弦醇厚、深沉而又丰满的音色,在作品中把二胡演奏的音区扩展至第五把位,几乎到二胡音域的最大限度,大大拓展了二胡的表现空间。《独弦操》,即是刘天华将中西文化完美融合的作品。

为了将二胡这件地道的中国民间市井乐器升格步入艺术殿堂,刘天华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艰辛。在他逝世后的纪念会上,有人以挽联“良月苦独病,烛光悲空闲”来缅怀他为民族音乐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诗词歌赋咏叹调

刘天华是一个极具天才的音乐家。因为英年早逝,人们总愿意把他和奥地利才华横溢的天才音乐家莫扎特相提并论。他的音乐,融合了中西音乐最精髓的部分,以固有国粹为底子,借鉴、容纳西方音乐的精华。

刘天华出身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是清末的秀才,兄长刘半农是诗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浸润成长起来的刘天华,自然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他精通语言学、语音学、修辞学以及音韵学,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诗、词、曲,尤其昆曲,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相当的造诣。他胸有沟壑,善于学习各种民族乐器,不耻下问,博采众家之长。除了向当时的胡琴大王周少梅学习二胡,他还向崇明派琵琶的主要传人沈肇州学了全套《瀛洲古调》的琵琶曲。沈肇州曾为孙中山表演过,因表演出彩而获“绝艺”的美誉。

因而,刘天华创作的每一首乐曲都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古典诗词歌赋的韵律。譬如他创作的乐曲《病中吟》《闲居吟》《光明行》《苦闷之讴》《悲歌》《独弦操》中的“吟、行、讴、歌、操”等词汇便是来自我国古乐府的命题,有着我国古代文学体裁和音乐曲式的充满儒雅节奏的美。但当乐曲涉及具体的曲式旋律时,刘天华并不囿于中国传统曲式,而是借鉴西洋古典音乐的旋律手法及曲式特点。他自小就学习西洋音乐,中学时代已学会西洋铜管乐器,他能用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很多的西洋乐曲,意大利塔蒂尼的《魔鬼的颤音》、西班牙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法国圣·桑的《引子与回旋随想曲》、波兰肖邦的《波兰圆舞曲》《夜曲》等,都是他借鉴创作的源泉。他用尽身体里的智慧与天赋,把中国传统经典与西方的音乐文化调和一起,创作出属于自己民族的音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