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玩儿玩着就大了,好像也没错过什么

来源:二胡 时间:2022/11/23
北京痤疮主治医院 http://m.39.net/pf/a_9184532.html

高二时候,一个作业,写《三国演义》读书报告,小题是摘抄十个名句。《三国演义》早就看过,又翻着书细细地看,摘抄完成十分顺利。我瞅空偷看,“忽见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下马,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太史慈踊跃曰:‘此时不捉孙策,更待何时!’遂不候刘鲧将令,竟自披挂上马,绰枪出营,大叫曰:‘有胆气者都跟我来!’诸将不动,惟有一小将曰:‘太史慈真猛将也,吴可助之!’拍马同行。众将皆笑。”

儿子摘录的都是有趣好玩儿的句子,有些是段落场景,反正不能算名言警句。

就想,如果我是老师,肯定要跟家长沟通一下:“您家宝贝儿正常不?”后来一想,如果我是老师,也该鼓励一下子,毕竟没有百度“三国”的名言警句——“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虽然跑题,可标点符号一个不差,说明看书很仔细。

1

从诞生之日,好像一直就是好玩儿不好玩儿。上学了,好玩儿的不用催促。不好玩儿的呢?好像也没有讨厌的科目,各科知识学得都很开心。上科学课,孩子们不专心,老师不认真,上面讲,下面说,吵吵闹闹,儿子就抱怨说听不清楚老师讲什么。有些副课被语文侵占,儿子跟老师抱怨,老师说多上正课还不好吗?

有天接回家走在路上,儿子说我给你讲个笑话。好吧。就开始讲,走路到家有三里路,他就一直讲,一直讲到开了单元门禁。听出是一个单口相声,网上一查,是刘宝瑞的《天王庙》。他说是体育老师课间休息时讲的。到现在我也没想明白他是怎么记住的,里面有四句诗,虽然不是诘屈聱牙,但一字不差记下来,着实不易。体育老师挺会哄孩子,一直记着他。

已经初三了,回家了居然趴在地板上玩儿两只拖鞋。那时候他正看一战、二战史。他用烟盒和玩具士兵摆阵。拖鞋充当了什么,我不知道,咱也不问。

没兴趣的事儿,那是真没兴趣,竞选班干部、自荐三好生五好生、申请加入共青团员。

上大学了,主创了一个公号,写着写着没什么可写的了。我就建议,采访某个大咖试试呗,结识一下,大咖肯定能指点你好多。说了几遍,不写。很认真地说好几条理由。听着好像有道理,事后一想,我心说,你就直接说不好玩儿得了呗,啰嗦。他知道不能再拿好玩儿不好玩儿当理由,我也就不揭破,大家留点儿面子挺好。

2

一直随着他,中考也没显出紧张,高二的时候我们其实是有些担心的,儿子这习惯,怎么才能务实一些?

不光担心整个心态,具体的,看书挺多,写东西也还不错,可是,语文成绩就是不够好。尤其是阅读理解和作文,审题审题审题,每次强调,下次还是踩不到点儿上。中考时就吃过大亏的,作文题目是个科幻素材,记得好像是拉开抽屉,一个盒子从里面飞出来。“请根据材料提示,写一篇科幻作文”。我一看题目材料,喜上眉梢,终于让我儿子撞上了。当天考罢回家,细问起来,越说越不安。他想了个办法,两句话就把盒子搞没了,然后,重打鼓另开锣,写得倒也有趣,只可惜,人家分明是让你唱二黄散板,你偏偏来段儿西皮流水。

备战高考再不能随着他了,就是很辛苦,不好玩儿,咱们得明白。儿子嗯嗯,懂事儿。

隐隐约约有些后悔,务实得是不是有些太晚?什么事儿都好玩儿不好玩儿,的确是我们一步一步引到这条路上的。

入园的时候怕不适应,提前到幼儿园玩儿,“这个木马真好玩儿呀”“这个小迷宫真好玩儿”“饭菜好好玩儿呀”“王老师好好玩儿呀”。入园真的很顺利,除了生病,从来没说过不想去。有次让家长观摩,老师带着小朋友洗手吃饭做操做手工唱歌跳舞,儿子早操时就脱离了大部队,玩儿会儿这个玩儿那个,当时还劝他怎么不跟着老师小朋友一起来呀?后来意识到,他是特意向我们展示各种各样的好玩儿。

小学时还是这个办法,有时候实在找不到好玩儿之处,就光说“好玩儿”也能混过去。孩子毕竟对父母权威还是迷信一些,“既然爸爸妈妈说好玩儿,一定就好玩儿。我为什么就没看出来呢?不能让他们知道我笨,假装一下吧。还不能让他们看出来我假装,就当是真的好玩儿吧。呀,果然真的很好玩儿”。

每次接了回家,第一句问:今天有什么好玩儿的事儿?成习惯了,每次回家,都要把他觉得好玩儿的事儿说一遍,说完了再做作业。新学期发课本,哎呀,这个插图真逗啊;蒲公英原来是这样飞的呀;马桶冲水原来还会顺时针转呀。实在找不到更多形容词,只能哎呀哇呀地感叹,只要语气听着特别感兴趣就行。

弊端早就显露出来了。光看重好玩儿的,学校很多不好的事儿我们不知道,他不说,就觉得这个学校真的很好,同学也都很好。直到有几次明显的伤害和欺负,一个女孩爱咬人,但凡争执就下口,好几个同学被咬过,儿子也被咬过。还有一个男孩老扔他的红领巾到下水道。才觉得光让儿子觉得好玩儿可能有风险。再一想,该干预的习惯性伤害事件,他就告诉了我们。一般的小摩擦,他不介意,我们就没理由介入。多年以后觉得,这样其实是对的。

总之不好玩儿的事儿就很勉强。自己画漫画玩儿,简笔画,生动形象,情节简单还有反转。我让他给我要出版的书画插图,已经给出了创意构思,就是让他画出来。嘴上不拒绝,但是,画风那叫一个拘谨、勉强。这个公号的漫画就是九岁时画的,能看出被迫无奈。

一直觉得不能光讲好玩儿不好玩儿,一直也不忍心看到儿子不好玩儿,就这么纠结着,就这么拖延下来了。

3

回想当初为什么格外看重儿子的好玩儿不好儿,主要来自个人感受,一直就没有真心的快乐。开始以为自己不正常,后来看到很多成功的人,好多钱,好多人崇拜,可是,就是没有真心的快乐。就觉得自己确实不正常。我经常怀疑那些大富翁是为了寻找快乐才玩儿命地赚钱。其实是不可能,只是那么一小会儿,过后,仍然不快乐。所以,继续赚更多钱。不快乐的根源,就是童年经验,童年的情感记忆,除非能擦除,否则根本补不上。父母跟孩子的关系,基本就决定了孩子跟这个世界的关系。所以,自打有了儿子,就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让儿子快乐,奠定一个基础,以后遇到一些挫折和磨难,也改变不了这个底色。

其次,小时候看过很多红色题材的电影,只记住了好玩儿的桥段,张嘎子堵住人家烟囱;胖胖的翻译官想白吃大西瓜;海娃把鸡毛信藏在羊尾巴下面。村村排演样板戏,就记住了一个大叔提着马灯一上台裤子突噜掉了下来。其他的,完全没记忆。所以,教育目的在我这里完全没实现。我就没恨过美帝,也没恨过苏修,没恨过蒋介石。儿子看《水浒传》时,一百单八将的绰号都记住了,我记忆力没他好,可当时看的时候也确实觉得各种外号很好玩儿。

所以就尽量让儿子的世界好玩儿起来。

做法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让什么事儿都变得好玩儿。父母家人几乎没有关心我的学习和成绩,好多年中我都为此耿耿,后来倒谢谢了,幸亏没有跟我一遍一遍强调念书有用,打骂也从来不是为了学习。如此,我就没有把念书学习当作负担,更没有转移仇恨给书本儿。儿子四五岁的时候学过一期珠心算,课间休息我蹲着喂他水喝,咕咚咕咚灌了几口,就绕着我跑圈儿,乐呵呵地跑。我就给他出题目,他跑着就算出来。我就夸张地夸赞:哇,三位数你都能算出来?再出一个更难的。我们嘻嘻哈哈地边玩儿边算题,旁边的家长都看着乐。突然,被对面的一声怒吼打断了,起身过去看,房间里,一个父亲正跟老师请教题目,一个男孩,跟儿子差不多大小,皱着眉哼唧说不想学。那父亲一脚就把男孩踹了出去,男孩噔噔噔噔一直退到暖气片上才停住,捂着肚子不敢吭声不敢哭。那父亲若无其事,扶扶眼镜,“老师您接着说”。女老师看看男孩,终于没有责怪一句,继续指点着大册子说题目。

我就是再缺魂儿,也能看出孩子喜欢哪样儿上课。

孩子打不过大人,仇恨不会消除,肯定会转移到作业、兴趣班,各种学习不快乐,成了替罪羊,成了发泄对象。带着仇恨与学习相处,也可能学好,那是恐惧的力量。但凡有了机会,自然就会“去你妈妈的吧”。

以我的经验说,童年的需求受阻,迟早会补,恶补。我就怕儿子上了大学突然就释放了,疯玩儿。所以高二开始玩儿电脑游戏,强忍着没怎么说,只是提醒时间别太长。还不能让他有罪恶感,不然背后偷玩儿起来更加疯狂。

再一想,以前基本不玩儿电脑游戏,手游也不玩儿,高二了该紧张了,怎么突然就玩儿起来了呢?真正是越大越不懂事。后来再再再一想,应该是懂得务实了,忽然多了很多不好玩儿的事儿,才需要玩儿游戏缓释压力吧。这么想可能有给儿子找理由的嫌疑,不过,确实是知道紧张了。高三的寒假,主动要补课,数学。其实他数学成绩一直很稳定,分数也足够高,他觉得弱,是因为没有更高数学天分。然而既然人家主动务实了,咱就不能驳。两周补课结束,没啥大感觉。高考成绩出来,果然觉得补课也没多大意义。虽然并没有多考三五分,心态转变更让人欣慰。备战高考,明显地瘦,还有几样儿神经性病症,看得出确实累,每周见面都要问问,劝别太累。总说“还好”。这说明之前好玩儿不好玩儿还是强化了积极心态,面对艰难挺从容。

不过,又一想,如果之前经受过一些磨炼,比如强迫二胡学下去,强迫画画儿学下去,多一些苦难锤炼,现在就不至于这么艰难吧。

没那么完美,接纳自己了。

4

总体来说,觉得还是对得更多一些。

高考成绩出来后,裸分看,除了北清复交这几个第一档,其他还是可以挑一挑的。清华自招有20分,不能确保,捡漏能上。实际上四月份就确定了一所高校,昆山杜克大学,人家看了申请文书,面试之后,就承诺给全额奖学金。当然主要是最符合我们对高等教育的想象和希望,博雅教育,不急着定专业。而且当时身体出了些问题,我们就一致决定,就这个学校了,不要拼了。如果继续拼两个月,分数会不会更一些呢?后来跟儿子这么一聊,说完就后悔,纯粹是为面子了,倒像是责怪儿子没有更拼。

大学的事儿算过去了,我想得更多一些。

好玩儿不好玩儿可能会错过一些功利的选择,但是,肯定不会错过自己真正的兴趣。真正感兴趣,肯定就能钻进去,我觉得这个“痴”劲儿很重要,不一定能大富大贵,但一定能自得其乐。反正比浮躁好。

痴迷什么事儿,从小就看出,能发展各种能力和素质,到现在我也不敢说儿子到底哪些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拿到了多少实在的回报,但是,我能看到一些基本素质和能力一直在发展壮大,学习力、专注力、理解力、思考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做什么事儿都需要。有一天一旦确定了明确方向,这些素质和能力就能一起做工。很高兴的是,大二实习的时候就能看到一些价值了。

当我见贤思齐的时候,发现痴迷自己兴趣的人,都很乐观,也很单纯,而且活得通透。就想起儿子从初中到高中到大学一直参加戏剧社团。初二时候有次观摩课,几个学生演出课本剧《变色龙》,儿子穿着我的褐色半长风衣,戴着一个线织帽,准备很充分。其实他的角色是个瓜民,只有一句台词。但是,看罢整场演出,我做点评时举贤不避亲,儿子应该评为当场最佳。我就琢磨着,他就是玩儿的心态,不功利,不去考虑演好了会有夸奖演不好会丢人之类,没有压力,完全放松才演得最好。

尽量让事儿好玩儿,尽量从事儿里找到好玩儿,就是不把玩儿和正经事儿割裂开来。我觉得这点更重要,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不好玩儿,应该就懂得,反正避不开,咱就和解了吧,怎么开心怎么处。

只看重好玩儿毕竟是阶段性的,年龄大起来,阅历多起来,终究还是知道轻重的,大学选专业,有些课确实不擅长,但必修,那就只能坚持,尽量找到乐子。这时候劝一劝打打气儿也就容易说服。

未来的职业,到底做个什么工作好?除非特别务实,不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擅长,否则,兼顾现实因素的前提下,自己的兴趣越明晰,越容易做出选择。“名教之中自有乐地”,更少受外界的收入、地位等干扰和影响,更不会自卑于自己的选择。事实上多数人选来选去,自己的兴趣终究是在暗暗地左右。工作换来换去,也还是在找自己的兴趣。收入不错身份挺高就是越来越没劲的,确实也不在少数。我不希望儿子将来也纠结这种事儿。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