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河南春晚在众多春晚中一骑绝尘,成为当下的热议,获得了无数网友的称誉。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挺好奇河南春晚能有多与众不同,毕竟在平日里,河南给人的印象似乎总是沉默着的。
但看完了河南春晚之后,我只想说一句,真的是让人大饱眼福!只要一看,就根本停不下来,跟上了头一样。
先简单谈谈我对河南春晚最直观的感受。
第一,是有原则。
河南春晚基本没请什么流量明星,反而邀请了许多专业实力过硬的老艺术家。
比如吹拉弹,样样都会的方锦龙老师。再比如高音深入人心的,国家一级演员阎维文老师。
唯一让人眼熟的流量明星——秦牛正威,被邀请也是因为她是河南南阳人。简单来讲,上河南春晚就好像给自己家办事一样。
选择出演节目的人选,不看你有多大流量,只看你能不能演好我安排的节目,光是这一点就足以让人钦佩。
第二,是有诚意。
河南春晚总导演面对外界采访,称河南春晚花了不到万的经费。
我不知道这对于地方春晚来说,究竟是多,还是少。但至少有一点我敢确定,那就是这钱确实花到位了。
在歌舞节目中,变幻莫测的背景,高能的AR技术的应用,都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
光从舞台效果来看,都能感觉出导演在这方面是花了大价钱的。
第三,也是我认为河南春晚能够火出圈的最根本原因,那就是有深度。
暂且不提已经火出圈的节目《唐宫夜宴》,其余的节目《天地之中》、《白衣执甲》、《新春国乐畅想曲》都具有十分深刻的内涵。
这些节目的最大特点都是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从而带给观众一种,既能唤起DNA里的记忆,又十分新潮好玩的感觉。
先讲讲最为火爆,好评如潮的舞蹈节目《唐宫夜宴》。
《唐宫夜宴》原名《唐俑》,是郑州歌舞剧院编排的舞蹈作品,早在20年10月就入围了第十二届中国古典舞蹈荷花奖的评选。此次登场河南春晚算是佳作再放送,为人称赞也就不足为奇了。
而《唐宫夜宴》之所以原名《唐俑》,是因为上台表演的小姐姐们的造型设计参考了“唐俑”。
说实话,可能很多人第一印象觉得唐俑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这个在唐代就是用来陪葬的,凡是跟葬礼搭上边,就容易让人觉得阴气重。
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唐俑作为陪葬品,理应显得比主人地位低下。但由于唐朝是难得的盛世,国力强盛,经济发展,艺术文化极大兴盛,人们的思想也自然地有所开放。
所以,原本作为陪葬品的唐俑。不仅没有显得死气沉沉,反而在细节刻画上表现出极大的活力,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这也是为什么节目中小姐姐们一开始是固定不动的,因为唐俑本身就是不能动的。
除此之外,小姐姐们服饰的颜色设计也明显参考了唐俑。
在唐俑中,最为出名的就是唐三彩。唐三彩作为一种陶器,往往以黄、绿、白三色为主,因而得名唐三彩。
仔细观察唐俑小姐姐们的服饰,不难发现,其服饰色彩以红、绿、黄为主,很明显参考了唐三彩的元素设计。
虽然造型设计参考了唐俑,但根据导演陈雷的介绍,该节目试图展现的是唐朝的少女乐师们,从准备、整理妆容,到进宫表演的全过程。
因此在少女们第一次现身时,我们可以看到她们手上都拿着不同的乐器。我对乐器不太了解,但感觉大概有笛子、萧、二胡等乐器。
当然,河南春晚选择展现大唐风貌,也多少有一些自己的私心。
可能提起唐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长安,紧接着就联想到陕西。但唐朝有两个都城,与西都长安遥遥相对的,正是今天在河南境内的——东都洛阳。
如果你觉得我这么解释有点牵强,那么不妨来看看藏在《唐宫夜宴》中的细节,这些细节就是河南春晚夹带的文化私货。
比如这一幕,出现的许多东西可都大有来头。
最左边玻璃柜里,那个看起来很大的壶,全名叫莲鹤方壶。
之所以叫这个名字,其实原因很直观。大家用心看就会发现,这个壶的上顶立着一只鹤,似有展翅之姿。
而在鹤的下方,托起它,供它准备起飞的,则是一朵盛开的莲花。
作为春秋时期制作而成的文物,莲鹤方壶出土于年,当时共出土了一对两只。其中一只藏于河南省博物馆,是首批镇馆之宝。而另一只,则藏于故宫博物馆,足以说明其价值。
而舞女左侧,好像长了两只角的青铜器,是妇好鸮(xiao,同枭)尊。
妇好鸮尊的器身刻有“妇好”二字,这位妇好来历可不简单。
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但身为一国之君的内人,她却并不是什么大家闺秀,反而能征善战,骁勇无比。
武丁在位期间,她屡屡披甲上阵,亲自冲锋,帮武丁打了许多胜仗,为商朝的安稳立下了赫赫战功。
而鸮,就是猫头鹰。在古代,猫头鹰可不像今天这样呆头呆脑的,反而被人们视为战争之神。
所以,鸮与妇好这一组合简直是天造地设。商王武丁制作一个形似鸮的酒器,用作给妇好喝酒,也就容易理解了。
妇好鸮尊来历大,价值自然不可小觑,现如今,它也是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将典藏文物与舞蹈设计相结合,既能营造古风古韵的意境,同时也有助于激起人们的兴趣,去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从而帮助河南省博物馆招揽了一波人气。这一波操作,可谓是一举两得。
聊完《唐宫夜宴》,再来聊聊另一个节目《天地之中》。
《天地之中》这个节目,是我个人觉得构思最为精妙的,编导将太极与太空背景相结合,实在是让人佩服。
先来说说这个节目名,这个节目之所以取名“天地之中”,固然跟节目本身的寓意有关。我们生活在浩瀚宇宙中的地球上,不就是在天地之中吗?
但实际上,这个名字也源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嵩山的历史建筑群,这片历史建筑群,就叫天地之中。
好巧不巧的是,在节目背景里第一个出现的古建筑——登封观星台,恰好就是天地之中建筑群中众多名建筑之一。
其余的建筑,还包括周公测景台、嵩阳书院、少林寺,虽然并没有在节目背景中出现,但也足以说明该节目的名字有着十足的河南特色。
而节目背景中的第二个建筑,形似于洛阳天堂。
天堂是武则天时期修建的,用于礼佛的圣地。但天堂还有另一层作用,那就是“与天沟通”。
虽然我们现在都知道,什么跟天对话,和天沟通只是古代君王们的美好幻想。但当今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人类对太空的不断探索,不也正好是另一种形式的与天沟通吗?所以节目选择以此为背景,也并非没有深刻含义。
除此之外,河南南阳的汉代天文学家张仪所发明的浑天仪也在节目中露了一面。
在这组俯视画面中,浑天仪内部的机械齿轮缓缓运转,从观众眼前划过。而下方的演员们也打着太极,你来我往,做圆周式运动,两相结合,不可谓不绝。
最后再来聊聊,让宇航员打太极这个设计。
众所周知,太极讲究阴阳,而宇宙的许多特性都体现了高度的阴阳调和性。比如在宇宙中,正反物质是对称的,黑洞可以蚕食周围的物质,毁灭宇宙,而白洞却能将周围的物质聚拢到一起,形成“宇宙”。
而且太极的动作讲究柔和,恰好与宇航员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极为相似。所以让宇航员打太极,既有一种现代科技感,却又不显得突兀。
再说说第三个我觉得很有意义的节目——《白衣执甲》。
《白衣执甲》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豫剧《穆桂英挂帅.出征》,第二部分是黄梅戏《天仙配.夫妻双双把家还》,第三部分是豫剧《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
选择以豫剧作为主要的表演形式,当然十分具有河南的本土特色。但这组节目最让我感动的是,我看到了导演的用心。
何为白衣执甲?白衣执甲一词兴起于去年抗击疫情期间,当时国内的白衣医护从全国各地奔至武汉,义无反顾地踏上援鄂之旅,因此有了白衣执甲一词。
而我之所以要称赞导演用心,就是因为这一组节目,没有请流量明星,而是请了当初抗击疫情的援鄂医护。
年3月,一则新闻走红网络。身穿防护服的护士李俊姗为患者唱豫剧《穆桂英挂帅》,激励患者要坚持下去,被网友大为称赞。
谁能想到,在河南春晚上,当初在病房外唱戏的护士再次唱起了那激动人心的曲子。
“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一不为官二不为宦,为的是那大宋江山和黎民。”
仍旧还是当初那身白衣,女护士从台后缓缓走向前方,步伐坚定,唱出的每个字都掷地有声。一如当初她们披甲上阵,为保护人民的安康而奔向最危险的地方。
而第二部分《天仙配》,则邀请了两对医护夫妻。
20年的新春佳节,他们本该在一起欢欣度过。但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他们选择舍小家为大家。
于是夫妻二人纷纷奔赴前线。在最危急的时刻,他们相见相识,却不能给彼此一个拥抱。只能用手势致意,然后再各自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等到抗疫胜利,这些夫妻们才能彼此紧拥,手牵着手一起回到家中。所以,再没有比让他们合唱“夫妻双双把家还”更为合适的人选。这种喜悦和幸福,完全值得由他们代言。
第三部分《谁说女子不如男》,则邀请了一对母女。
在疫情期间,医护母亲坚守岗位,将女儿留在家中。女儿想妈妈想地实在受不了,去医院看她,但由于疫情,母子二人却只能隔空拥抱,远远相望。
听到女儿说很想妈妈,母亲虽然不禁潸然泪下,但却也擦干了泪水,坚强地抬起头来,对着年纪尚小的女儿说道:“妈妈有职责在身,妈妈必须去。”
在抗疫过程中,哪一位女性医护工作者不是抱着这样坚定的信念,奋勇前行,毫不犹豫?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怎能不说一句,谁说女子不如男?
如果说什么是对医护人员最好的馈赠,我想,河南卫视的《白衣执甲》便是。
《白衣执甲》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不会忘记那些奉献自我的伟大女性医护,也永远不会吝啬对于她们的赞美,掩藏所抱有的崇高敬意。
最后,如果要说哪个节目最能体现文化自信,我想,那就是《新春国乐畅想曲》。
《新春国乐畅想曲》可谓全程高能,演出的方锦龙老师被网友戏称为“武器大师”。
网友如此戏称也并非没有道理,在演奏过程中,方锦龙老师使用了二胡、板胡、柳琴、葫芦丝、箫、琵琶、马头琴、贾湖骨笛、簧,以及一种用鼻子吹奏的不知名乐器,共计10种乐器,的确让人大饱耳福,大开眼界。
这些乐器都是我们中华传统的乐器,尤其是其中的“贾湖骨笛”,更是来历非凡。
贾湖骨笛出土于河南省贾湖遗址,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
贾湖骨笛共有七孔、六孔、五孔等不同样式,依次可以吹出不同的音阶,其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也十分之高。
要知道,当中原的祖辈们开始用贾湖骨笛吹奏出昂扬的乐曲时,古埃及人若想拥有同样的体验,还要足足再等上两千多年。
单凭这,就足以让国人感到自信。
方锦龙老师介绍贾湖骨笛时的一段话,带给我很深的震撼。
他说当初自己带着贾湖骨笛到日本去表演,一曲奏罢,他对着台下的日本听众说,你们知道吗,这是八千八百年前的乐器。
那一刻,台下的听众不约而同地发出“哇”的赞叹。
也是在那一刻,方锦龙老师油然而生出一股文化自信。
最近几年经常在提倡文化自信,但方锦龙老师的这段经历,以及河南春晚的演绎让我明白。
我们的传统文化本身就已经十足优秀,要想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其实没那么复杂。只需要提供一个平台,能够让人们看到这些承载着历史积淀的文化象征。
而身为华夏子孙的我们,自然会被其中的风韵所折服,沉浸其中,一如今日,我们对河南春晚所发出的声声赞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