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前景 >> 正文 >> 正文

一首二泉映月背后隐含着多少辛酸故事

来源:二胡 时间:2022/10/2

每当拉《二泉映月》的二胡弦声响起,二胡这乐器与《二泉映月》的旋律结合得如此默契,显得如此悲凉。让人顷刻间跟随于旋律之中,那种饱尝人间辛酸之感此心亦在绵绵荡漾。阿炳一路缓慢走着喃喃地诉说自己年少天赋异禀、年青放任自流、中晚年穷困凄凉生活的经历。

阿炳,原名华彦钧,出生于无锡市,是属于私生子,3岁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在私塾仅读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由于天赋异禀12岁便能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长得一表人才,还在无锡道教音乐界享有盛名。

原本阿炳在那个年代中,较之最底层的贫苦民众能够过在较好的生活中度过一生。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在父亲过世之后,阿炳继任为雷尊殿的当家大道士,可能因为年轻不懂世事,结识一群狐朋狗友,不慎开始吸食鸦片和嫖妓,最终因梅毒致瞎。因双目失明,而无法参与法事活动,不得不沦落街头卖艺为生。

沦落沿街卖艺为生的这份辛酸只有阿炳自己才能深刻体会。因眼睛看不见,一个人生活看不见,幸而族人为其安排了江阴农村人寡妇童彩娣来照料他。此后,在无锡走街串巷卖艺为生的便是一前一后步履缓慢地两个人。

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本就是乱世,后来遇到日军侵华,侵占了无锡,不得不回老家避难,后又辗转到上海。这时候,阿炳的家国情怀开始体现,有演奏过《义勇军进行曲》,自己还创作了《听松》,《听松》哀而不伤、气魄豪迈、倾泻了不愿当亡国奴的爱国主义情怀。年再回到无锡,继续走街串巷。抗日战争胜利后,曾禁止他在崇安寺的固定场所说唱新闻。年,他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度日如年。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重视民间艺术,遍访民间艺人,中央音乐学院来的杨荫浏教授便访到了阿炳,经过阿炳同意准备录制《二泉映月》。略带遗憾地是,当时准备录制的时候,因为阿炳病重,手劲也不够,琴也是临时找的,所以录音保存下来的《二泉映月》并不是效果最好的。杨荫浏教授准备过段时间再来重新录制阿炳亲自拉的《二泉映月》时,谁料阿炳却病逝了,阿炳拉的最完美的《二泉映月》就此成了绝响。

《二泉映月》是阿炳自述式的悲歌,是他经历磨难情感宣泄的传世之作。在里面没有因生活苦难而堕落的心态,声声催人泪下、扣人心弦,是中国氏的命运交响曲。一曲罢了还再来一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