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的凤阳民歌,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凤阳民歌音韵朴实优美,曲目繁多,主要有秧歌、号子、山歌、情歌、小调等多种类型,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流行的有多首。闻名中外的《凤阳花鼓》、《凤阳歌》,以《鲜龙谓》音乐元素编创的《茉莉花》等,是凤阳民歌中的传统经典曲目。凤阳民歌得以流传的主要载体是凤阳花鼓、钱杆子、镲拉机等民间艺术形式。特别是凤阳花鼓,从问世起就和凤阳民歌结下不解之缘,成为凤阳民歌传承传播的最佳载体。最早以文字形式记载凤阳民歌的是明嘉靖万历年间(-年)的周朝俊所撰写的戏曲《红梅记》。明末清初,凤阳民歌流行区域更广,全国各地都有凤阳人打着花鼓演唱凤阳民歌行乞的身影。清代文人孔尚任、袁启旭、李声振等人的诗词中都有描述凤阳人在街头卖艺演唱凤阳民歌的情景。正是由于凤阳花鼓的广泛流传,极大地提高了凤阳民歌的知名度,使凤阳地区的民间艺术蜚声海内外。风阳民歌曾流传至美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凤阳民歌的流传影响了许多艺术门类。据调查,国内外有很名艺术形式利用凤阳民歌的音乐元素来丰富本体,特别是《凤阳花鼓》、《凤阳歌》、《鲜花调》、《王三姐赶集》等音乐元素,在钢琴曲、管弦乐交响曲、唢呐曲、二胡曲、琵琶曲等领域流行最广。风阳民歌有刻印本、手抄本的多种曲谱,唱本在国内外流传。凤阳民歌的曲谱有简谱、五线谱和古老的工尺谱,充分体现了凤阳民歌在悠久历史中的流传轨迹和深远影响。20世纪初,凤阳民歌有十多首曲目被多家唱片公司录制成唱片,流传海内外,风靡一时。年初,安娥编词、任光编曲、黎莉莉演唱的《新凤阳歌》出现在表现抗日题材电影《大路》上,美国歌手保罗·罗伯逊也演唱过这首歌。年2月,凤阳民歌歌手欧家玲、刘明英、黄庆谧、邓泽菊(已故),随安徽省代表团参加全国第一届群众业余音乐舞蹈观摩演出会,在北京怀仁堂为中央领导同志演出凤阳民歌《王三姐赶集》,受到高度评价。凤阳民歌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欧家玲(省级)、焦天珍(市级)、周熙婷(市级)。醉滁州,赞7来源:滁州文旅、滁州市文化馆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