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在民乐现场与运河相遇

来源:二胡 时间:2024/9/9
白癜风的初期治疗 http://pf.39.net/xwdt/180828/6489068.html
说起民族管弦乐,人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它的常规样貌:舞台上乐团扇形落座,指挥统领全局。而11月3日晚的常州保利大剧院,常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带来一场特别的沉浸式民乐现场:观众如同跌进时光隧道,与古人相遇。作曲家李博禅说:“希望能让观众更身临其境地感受运河,与运河文化相遇。”讲述常州运河故事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大运河也由此成为多地艺术创作之源泉,近年来运河题材的作品甚多。“运河在常州是穿城而过,运河的支流遍布这座城市,像母亲一样哺育着这里的人们。”坐在常州青果巷临河的茶馆里,李博禅指着眼前的水系说,“这也是古运河的一段哦。”有“江南名士第一巷”之称的青果巷,明清以来先后走出近百名科举才俊和一大批近现代名人,众多名宅故居都坐落于这条老街上。不同于乌镇、周庄的繁华喧闹,这里更清净、雅致,也是当地市民及游客都喜爱游览的一处休闲之所。时至今日,古运河依然与常州当地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年,常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举行了一场座谈会,邀请李博禅为常州创作一部与大运河相关的民族管弦乐作品。会上,很多当地专家为他介绍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人文精神、城市品格,边听边做笔记的李博禅,脑海里已渐渐有了作品结构,“之后的两年,就是把当时的想法逐渐落实的过程。”近些年,李博禅创作并首演了多部交响乐作品和民族管弦乐作品。怎样有所突破,以及怎样带给观众更多惊喜,是他此次最想实现的。这一次,他想把音乐会设计成一场特别的音乐现场,让观众沉浸式地感受运河。民乐现场设计巧妙创作《听见·大运河》,李博禅深感自己不仅是作曲,更是在做一个完整的策划。“作品写完后,还有很多事情要做,甚至演出前一晚还在想各种细节。”常州上下给予他很大的信任,无论是担任演奏的常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还是常州市音乐家协会,二百余人都在为他的创意落地而努力。当观众走进《听见·大运河》的演出现场,能看到舞台上有三块屏幕:中间的屏幕最大,两个小屏幕分列两旁,呈“八”字型,共同组成一个“冖”型大屏幕。左侧屏幕上留有一个长方形的门,一座小型拱桥从门中延伸出来。夜晚7时30分灯光熄灭,在全黑的剧场里,“冖”型大屏幕上流水潺潺,最右侧屏幕中出现一个小口,正方形舞台如同悬空,台上一人一琴。演奏古琴的女孩有一张稚嫩的脸庞,琴声悠远空灵。桥上走下一位老者,吟诵声与琴声呼应。《听见·大运河》共四个乐章,由这一老一小、一人一琴将它们串联。李博禅介绍,古代四大名琴的“焦尾琴”正出自常州溧阳,老者和古琴的设定便是来源于此,“将琴作为一个符号,贯穿全曲。”常州出了很多名人——明代儒学大师唐顺之,清代画家、书法家恽寿平,无产阶级革命家瞿秋白、张太雷,数学家华罗庚,“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都是常州人。“我想用一位老者代表这些君子,也代表这座城市的底蕴。”一老(吟诵者)一小(古琴演奏者),既是老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也是人与城的对话。饰演老者的任非是常州电视台的导演、制片人,尽管已60岁,但身高1.95米的他挺拔、英气。此次演出中他吟诵的内容全部是文言文,为了便于观众理解,文字同步出现在大屏幕上。整场演出中他无一字错误,并且情绪、神态都在情境之中,格外令人赞叹。担任古琴演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古琴青年教师高欣然。此次她也是作品的文学撰稿之一,给予作曲家很多灵感与建议。随着舞台正中央大屏幕上升、悬停于半空,二人、二筝出现在舞台上。一架筝奏响,如水滴落入人间。另一架筝加入,水在汇聚。桥上走来一人,手中持箫,筝与箫的重奏如同更多水流淌到一起,它们成为生命之源,也是第一乐章“大地之源”名称的由来。一老一小再次出现。老人问:“吾身何所在?”古琴声作答。老人明白了,“此处常州府。”第二乐章“最忆江南”,舞台正中央的大屏幕再次升起,这次出现的是二胡、琵琶、扬琴、古筝、大阮。老人感叹“此邦多君子”,二胡声起。当每一件乐器都单独展示后,五件乐器的合奏共同呈现了古代江南常州府热闹繁华的市井生活。高欣然表示,“在作品中,古琴不是为朗诵伴奏,朗诵也不是对音乐的解释,两者之间是真正的对话,有来有往。”如果观众对音律格外敏感,甚至能听出古琴的问答与具体的字词。一束追光下,老者出现在舞台最左侧,手扶栏杆与台下鼓手相和。台下两条通道分列摆放着12张鼓。此时,置身于通道间的观众如同身在船上,两侧鼓阵发出号令,仿佛无数纤夫在他们身旁拉着大船前行。鼓手们意气风发,在号子声中,第三乐章“船夫颂”开始。当观众的目光都被台下鼓手抡开臂膀的演奏吸引,舞台中央乐池缓缓升起,围成弧形的鼓阵出现,一位红衣演奏者手持唢呐出现于舞台上。唢呐与台上的鼓阵如列于船头之上,台下鼓阵围起的区域则为船身,而观众便坐在这大船之上,在鼓声与乐声里游历大运河。当观众还未从刚刚震撼的一幕中缓过神来,在老者的吟诵声中,七十多人的民族管弦乐团出现在舞台上,第四乐章“中国大运河”奏响。音乐带领观众穿越时光,从古时来到今日,大运河依然生生不息。李博禅介绍,“运河之上有专门的拉纤号子。这次第三乐章和之前场景中使用的号子,源于常州文献资料里一句盛行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号子。虽然只有简单的三个音,我把它做了延展,使用在第三乐章中。”担任打击乐演奏的是上海鼓鼓文化艺术团艺术总监、中国民族打击乐学会理事、绛州鼓乐传承人杨雷恒(二娃)与他的团队。唢呐演奏者是唢呐演奏家、上海音乐学院唢呐教师刘雯雯。这是她第三次与李博禅合作,“每一次他的作品都能带给我惊喜。这一次,演奏中我使用了两支唢呐,大唢呐的声音低沉,带来一种如岁月般的味道。小唢呐声音灵动,演绎船夫号子,高亢,有号召力。”李博禅对此做了解释,“提到江南,大家很少会想到唢呐。但为了表现船夫号子,唢呐是最好的选择。”的确,唢呐和打击乐都是能唤醒中国人骨子里民族基因的乐器,这一乐章带给观众极大的震撼。助力常州民乐发展从一人一琴,到两件乐器、丝弦五重奏、唢呐与鼓阵,再到最后的民族管弦乐团,层层递进让音乐在结构上有越来越开阔的感觉。李博禅考虑到乐团的实际情况,认为小重奏的形式既能展示乐团中主要乐手的能力,也便于未来灵活演出,“如果是一台四五十分钟的民族管弦乐作品,未来能再演出的机会比较少,那么能让更多本地观众听到这部作品的机会就少了很多。”现在,第一乐章筝与箫“大地之源”和第二乐章丝弦五重奏“最忆江南”都能在小型音乐会上演出,甚至不在音乐厅里也能演,便于乐团进校园、进社区。第四乐章“流向未来”可以单独作为民族管弦乐作品演出,相比整部作品,它时长短,情感丰沛,又带有浓郁的江南味道。唯独第三乐章唢呐与鼓阵“船夫颂”,未来本地想要演出会比较困难,但李博禅也想好了解决办法,可以通过播放部分声部加现场演绎的形式演出,或者定期邀请演奏家到常州来。此次音乐会散场时,很多观众对摆在台下的鼓都很感兴趣。不仅小朋友会上手拍一下感受鼓的声音,成人观众也很好奇,使得散场时台下一度鼓声绵延不绝。与大多数演出禁止拍照、录像不同,此次音乐会允许拍摄,甚至乐团也希望大家能将演出视频通过朋友圈、短视频平台进行二次传播,让更多本地观众了解常州市歌舞剧院民族乐团,认识民乐,也让更多喜欢音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6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