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泉州民间音乐古风遗韵传承千年

来源:二胡 时间:2023/2/23

本期执行:周湖健赖小玲胡彦明

古城泉州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核心区域,文化积淀深厚。为了丰富全市人民群众节日的文化生活,传承和发展民间优秀音乐,以赛促保,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质生态保护环境。

马甲大鼓吹队《太子游》

近日,第八届泉州民间音乐邀请赛在泉州市区府文庙广场举行,此次活动由市文广新局主办,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泉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承办,主要参赛乐种有笼吹、大鼓吹、北管、十音、永春闹厅、安溪茶歌、德化小唱、车鼓、褒歌、锦歌等,精彩的表演赢得泉州市民的赞赏。

泉港十音传习所《十音》

泉州现在代表性的民间音乐主要有哪些,都有什么样的特色和发展渊源?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会长陈日升向记者进行了介绍。

陈日升现场主持

南音

此次邀请赛,南音作为前缀展示项目,表演者是丰泽第二中心小学南音社的25个孩子,虽声音稚气十足,但水平到位,让人折服,不愧为致力于推广南音的“使者”。

丰泽第二中心小学南音社,如今已颇有名气。据陈日升老师介绍,这背后有着这么一段故事。丰泽第二中心小学的一位学生的爷爷是出色的南音艺术家陈秀枝,日常他经常教自己的孙女学南音。一次,孙女的南音音乐特长被老师发现了,学校便邀请了陈秀枝老师一起帮忙教学校的学生。两年多来,孩子们也非常刻苦和努力,在各种比赛和演出中频频亮相,让人印象深刻。作为泉州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研究会负责人,陈日升老师觉得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传承的希望,也全力以赴,给予孩子们许多鼓励和支持。

“当你看着这些孩子们一边拿着乐器,一边弹唱,一边跳舞,你一定会深受感动,因为这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陈日升老师说。

十番

说到民间音乐的传承,陈日升老师特别介绍了此次邀请赛,晋江东石金山小学艺术团的参赛节目《十番》。27个表演者中,有一半是大人,一半是孩子,如此搭配有利于让音乐更好地传承下去。

据介绍,《十番》的起源可追溯到明末年间,萧下村(原名潇湘)成立弦管名曰“潇湘莞尔轩”以弦管南音为社团。据《安海志》介绍,清朝年间,潇湘莞尔轩的部分年轻成员去到全国各地当兵,接触了十番中的乐器,觉得有趣就在当地学习乐器,由于思乡就试着把乐器融合进家乡南音(又称弦管)演奏,发觉别有一种风味与特色,于是将所学乐器带回家乡,在泉州南音曲谱的基础上进行多次改良,并组成一支乐队称为“十欢”又名“十番”。其演奏的方式既留有弦管的低沉、委婉、缠绵的特色又通过变换乐器、变调演奏等独特的演奏技巧,融入了“十番”清亮、激昂、欢快的旋律,使之成为萧下村独树一帜的闽南特色音乐,萧下村“十番”特有的演奏方式及韵腔是先师们通过口头传授的方式所流传下来的,不但具有传统南音的韵味,也具有“十番”这一特色民间乐种独特的风格。

晋江金山小学《十番》

萧下村的“十番”,主要是以十种乐器作为主奏乐器,分别为弹拨乐器:琵琶、三弦;拉弦乐器:瑟(方名“床”)、二弦、二胡、高胡、板胡;吹管乐器:笛、管以及笙,演奏时以辽鼓为总指挥,演奏出的南音曲谱具有欢快与热烈的感觉。年萧下村潇湘莞尔的“十番”入选为晋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笼吹

鲤城区彩亭店带来的笼吹《将军令》和《亲王破阵乐》亦是本次比赛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笼吹又称泉州笼吹,发源和流传于闽南泉州一带,是一种鼓吹乐,用于民间婚丧喜庆,乐器有唢呐、洞箫、二弦、三弦、大小鼓和锣钹等。演奏时以吹奏乐曲为主,打击乐配和。

相传原为古代宫廷官衙用于迎宾送客、祭奠、庆宴的仪仗大乐,流传到民间后,艺人为了方便,平时把所用乐器收藏在一担红漆缀金、古色古香的细蔑皮编织的箱笼,或雕龙画凤的木制箱笼中;就座演奏前并列排放,搭起一个雕花刻柳的乐器架,挂放乐器,演奏完又把乐器置于笼中,如果是行走演奏,也带箱笼随队,故称“笼吹”。

石狮什音乐团《西湖柳》

“要说笼吹的魅力究竟有多大,我想起了曾经发生在泉州的这么一段故事。”陈日升老师说。“九十年代初期,一位专攻中国唐代音乐的研究学者从伦敦来到中国考察,走访了大半个中国之后,正打算回去。最后他来到了泉州。当时,这位外宾在天后宫听了泉州南音和笼吹的表演之后,欣喜不已。他告诉陈日升老师,要是能够每天都听到笼吹的话,不回伦敦也罢了。”

如今,泉州笼吹作为中国民间音乐现存唯一带乐器箱笼和乐器架随队演奏的乐种,箱笼成为笼吹区别于其他乐种的鲜明标志。在石狮一带,通常有民俗活动就有笼吹,笼吹成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

茶歌:

要说在文庙广场的舞台上最耀眼、最鲜艳的当属《安溪茶歌》了。大红大绿的装扮,安溪代表队的演员们刚一登台,便让人感觉到一种独特的山间淳朴的味道迎面而来。

安溪茶歌

据资料介绍,安溪茶歌始于明代,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曾经在安溪各地,尤其是乌龙茶、铁观音的重要生产地,如西坪、虎邱、大坪、祥华、感德、龙涓、芦田等地广泛流传。唱茶歌成了茶乡群众消除疲劳、抒发情怀、调节生活的重要活动方式,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合唱等。同时,它是一种民间文化,是茶乡人民的口头文学,歌词特别贴近生活,由感而发,即兴而生,用闽南言演唱,韵脚能让歌曲悦耳、走心,具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

“听了由安溪代表队带来的《安溪茶歌》,我仿佛身临其境地闻到了安溪铁观音的芳香。”陈日升老师在现场赞不绝口。

永春闹厅:

“如果要说有特色的泉州民间音乐,其实不得不提到的便是永春闹厅了。”陈日升老师说。不过,颇有遗憾的是,本次比赛现场并未见识到永春闹厅的风采。

永春闹厅源于泉州南音,是永春县民间音乐中具有独特艺术风格、浓郁乡土特色的一种合奏音乐。唐宋以来,永春宗教发达,庙宇祠堂兴建甚多,每逢庆祀之时,皆有音乐助乐。古时民间在大厅为亡灵“做功德”,恐怕鬼神来抢焚烧的“金银纸钱”,因为“鬼”是半夜三更出动的,而且害怕钟声、锣声,便采用“闹厅”的方式防止鬼神来抢夺。后来在神佛生日、观灯做照、香会迎神、报恩做敬、追思功德时,也用鼓乐闹厅。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把永春闹厅引进吉祥场合,营造热闹气氛。清代鼎盛时期,永春的南音相当发达,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南音的“郎君会”,民间乐师、乐手会集于乐馆或祖宇闹厅奏八音。清康熙五十年(公元年)泉州南音得到皇帝御封,身价倍增。民间鼓乐手、宗教音乐手,经常与南音乐师、乐手以艺会友,互搓技艺,在清末和民国年间,便将永春闹厅的鼓乐与南音的“八音”结合起来,组编新的永春闹厅,一直延续至今。闹厅没有演唱形式,是以打击乐、吹奏乐、管弦乐相互交替进行的合奏音乐。闹厅乐队由打击乐队和管弦乐队构成,一般15人左右,不能少于10人,人员充足时可以一种乐器多人操作,也可以加入北琶、板胡、黑管等乐器。音乐由三大乐段组成,首尾呼应,是以打击乐、吹奏乐、管弦乐相互交替进行的合奏音乐。开头是狂欢乐段,宏亮激昂的吹打乐,中间是抒情乐段,婉转悠扬的管弦乐,结尾是激情乐段,各种乐器齐鸣的合奏乐。演奏由司鼓指挥,节奏的快慢均听司鼓的鼓点。各乐段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结构相当严谨,演奏内容丰富,各乐段衔接前均由嗳子独奏引接,第二乐段为合奏,各个转折部分使用打击乐按不同“锣鼓经”连缀,艺人们概括为“龙头凤尾麒麟身”,比喻其色彩斑斓,豪伟雍容,形象地说明它在民间器乐演奏中的华贵地位。

如今,永春闹厅和南音一样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音乐,不仅各种庆典、祭祀活动有闹厅出场,许多群众文艺晚会,闹厅成为“压台戏”,成为永春民间音乐品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