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发展 >> 正文 >> 正文

江西这一民间艺术,由宫廷音乐派生而来,有

来源:二胡 时间:2023/1/20

民间艺术是宫廷艺术、文人艺术的根,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财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中国民间丰富的艺术生命和形式,却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衰败和消失着。正如,很多人所惋惜的一样:“很多以前的东西都找不到了”

在我们江西,也有很多流行于世的优秀民间艺术,它们分布在赣鄱大地的各个角落,沾满了明显的当地乡土气息,是为当地人文方面不可或缺的珍宝。

就拿今天楚秋要介绍的这个民间艺术一样,数百年流传,早已是当地一种重要的符号和乡愁印记。

它就是江西省宜春市的袁州三星鼓。很有幸,在各方的重视下,它依旧还能不断响彻在这方土地之上,并与袁州文化融为一体。

袁州三星鼓,浓郁的乡土气息

广东舞狮每逢节庆或重大活动,必有醒狮助兴,表演的过程,鼓谱的种类中就有三星鼓。

而到了江西宜春的袁州,三星鼓又开始有了另外的含义。

据传,宜春三星鼓形成于清朝乾隆年间,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在宜春市袁州区中心城区西部、袁河中上游及北部的一些乡镇。

其得名于福禄寿三星吉祥之意,通过三星匠人的毕生演奏,将福、禄、寿三星,带进宜春的家家户户!

鼓,作为我国十分古老的打击乐器。在古代,不仅用于祭祀、乐舞,还用于震慑敌人、驱逐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三星鼓,在演变的过程中,曾拥有过这样的身份。

据说,宜春三星鼓最原始的形态是“吹奏乐”,是由宫廷音乐派生而来的。

因为三星鼓曾用于古城楼上报更(夜间报时),又叫“三更鼓”。但由于战事原因,用“三更鼓”报更的时间并不长。

随后,“三更鼓”逐渐流传于民间,成为人们婚丧嫁娶的演奏工具。

后来,随着万载客家人从广东移居而来,带来了一种悦耳动听的吹奏乐。

当时宜春有对杨姓兄弟,很有音乐天赋,他们学会这种吹奏乐后,就把宜春地方性的锣鼓及打击乐的钹、铛与之糅合在一起,同时又别具匠心地制作了板鼓、腰鼓、堂鼓这三种不同声音的鼓,从而形成了三星鼓。

这一点从三星鼓存留至今的曲牌《小桃红》中可以看出,其旋律与现在广东民间音乐中的《小桃红》几乎无差异。

同时,在历代传承的过程中,三星鼓又增加了笛子、二胡、高胡等管弦乐器伴奏,使其更为悦耳动听,成为了宜春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音乐。

袁州三星鼓,奏出民间生活百态

喜闻乐见的同时,也是当地风土人情的一种表达。

结构严谨的乐曲,优美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对于熟悉的人而言,一听到这音,一股浓烈的乡土情结便油然而生。

就像是味蕾记忆和建筑浓缩的记忆一样,音乐的旋律一响,总会让心心念念的人,彻底沦陷。

这就像三星鼓渗入这片土地所留下的印记一样,即使百年已去,但这里的人们,还是会在娶亲嫁女、祝寿生子、建房开业、归老送终等红白喜事中,或逢年过节时,三星鼓来表演,烘托气氛。

据介绍,宜春三星鼓的曲牌大部分是热闹欢快的,多用于婚礼、祝寿、闹元宵及其它喜庆场合;当然也有少部分是悲伤的,常用于丧礼。

其中,最富特色的如《慢拍》一曲,由“慢板上团花”“丢板”“下团花”“王婆骂鸡”和“柳青娘”等几个部分组成。

当然,任何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必然会孕育和产生一批优秀的民间艺人,三星鼓也不例外。

比如年进京会演中,以柏木乡村民杨民才和杨民苟为代表,期间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得到专家的好评。

如今,三星鼓已传至第五代,其传人依旧在技巧娴熟和风格稳健传承着这一民间艺术。

“宜春三星鼓乐队一般由5人组成,一人击鼓并兼任乐队指挥,一人打小铛,一人碰钹,还有两人吹唢呐。”如今的三星鼓传承人如是说道,“有时,三星鼓表演除了小铛、钹和唢呐外,还会有二胡、竹笛、长号、琵琶等乐器伴奏,因此,表演人数和表演形式是灵活多变得。”

即使没有曲谱,也没有文字记录,可三星鼓的一代代手艺人有着那份执着和热忱,一代教一代,手把手,耐心教,而新的传承人也会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好好学,最后在日复一日的匠人本色中,将三星鼓得以推向今天。

这种民间艺术,不仅仅浓缩了一方水土的风土人情,更凝结了无数匠人、艺人的心血,这也是民间艺术不可多得的宝贵一面。

就这样,带着吉祥之意的“三星鼓”紧打慢敲,奏出了民间生活百态。喜闻乐见是横亘了几代人的付出,流行,则是风土人情味儿在不同时代的集中展现。

如今,我们还能在很多重要的节日或场合看到这一民间艺术的演奏,它更是早早被入选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也相信,在社会和政府的不断重视之下,这一富有民间乡土色彩的艺术,一定会代代传承,并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成为宜春文化中一颗最为璀璨的明珠。

我是『楚秋』,我为您讲述江西,感谢您的阅读!

*本文由楚秋说江西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3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