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爱笛生的对话》系列之一
作者按:爱笛生何许人?顾名思义不言自明。不问年龄、性别、职业、地位、脾气秉性、文化程度、艺术水准……只要爱笛与我就有共同的语言。我也是爱笛生中的一员。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之间不知讨论过多少有关笛箫的问题,其中不乏值得拿来与更多的爱笛生们共飨的内容,为什么不把它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讨论呢。
另外,以对话的形式阐述问题或许更直接、更方便、更灵活,是我喜欢的一种表达方式。
一、最早的曲谱、最早的录音
1、严箇凡、卫仲乐
爱笛生:介绍笛子曲《鹧鸪飞》的文章中,都说它的曲谱最早见于年严箇凡编的《中国雅乐集》。可是熟人之中谁也没有见过这份乐谱,八十年前的曲集太难找了。
屠:恰好我有这份乐谱。你看简谱与工尺谱对照是那时乐谱出版物的特点。二十世纪初简谱还不普及,很多读者必须借助工尺谱来认识音乐。
爱笛生:这个谱子怎会这么短?大概只有赵松庭、陆春龄版本的一半?
屠:年赵松庭为这个曲子加了一段快板,年他又要求把这个快板吹奏3遍;年陆春龄演奏时,在结尾之前也采用了一段快板。这两个版本当然就长多了。
另外,一般说老乐谱大都比较粗略,但是只要是素材好,总会招致后人不断加工。于是篇幅就长了,版本就多了。对比不同时期的不同版本时,最容易看出处理者的匠心。你看严谱的前2拍,居然被赵松庭发展为12拍,被陆春龄发展为20拍。
爱笛生:这真是一个典型的用加花手段来发展旋律的例子。
屠:在旋律的发展上,《鹧鸪飞》确实是用了加花变奏的手法。但在这前四个音符处理上,却恰恰不是典型的放慢加花的手法。只不过是把前4个音做骨干,利用装饰指法和气息上的渲染,画出了一片供鹧鸪飞舞的天空罢了。特别要说明的是这4个音处于曲笛中间偏低的音区,发挥了音色上的长处,再配合恰当的演奏技法,就产生预期的效果。这几小节如果由别的乐器演奏,就不会这样精彩了。这是一条照顾乐器长处的成功经验,值得专业作曲者学习。
爱笛生:据说卫仲乐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在美国录制了《鹧鸪飞》。
屠:是的,卫先生年夏天随国际红十字会组织的“中华文化剧团”赴美国30多个城市演出。年归国之前录制过四张唱片。《鹧鸪飞》就在其中。
在《卫仲乐演奏曲集》唱片说明第10页说:“鹧鸪飞这首乐曲原是流行在湖南的一首民间乐曲,卫仲乐将之进行加工改编,使之成为一首笛子独奏曲。”这种说法包含了“首次改编”的意思;还有一个旁证,严箇凡的谱子中特别举出了演奏所用乐器:“箫小工调二胡外尺内合”还明确说:“本曲不宜用笛最好用声音较底(“底”字,保留原文写法)的乐器似乎幽雅动听”,说明在严谱出版的时候还没有人用笛子演奏《鹧鸪飞》。
爱笛生:这样我们就可以断言是卫仲乐第一个用笛子演奏了《鹧鸪飞》?
屠:目前没有找到更早的录音,也没有不同的说法。有些人就是专门注意谁是第一,而忽略艺术。我劝你们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1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