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图片 >> 正文 >> 正文

五个音的牛角琴,能奏出远古的绝唱陇

来源:二胡 时间:2023/1/6
北京手足癣医院网站 http://baidianfeng.39.net/a_yyxw/210410/8833710.html

作者:马韫菲

在甘肃的玛曲县有一种藏族特有的拉弦乐器,其造型独特,音色柔美绵长,琴音清脆悦耳,悠扬动听,名曰“牛角琴”,藏语称为“章瑞扎木聂”。单看名字就可以想象到,其造型定与牛角有关。

玛曲“牛角琴”只有五个音

由于牛角琴的琴筒是用玛曲当地的野牛角制成的,因此而得名。牛角琴的角长一般为20公分左右,是将牛角凿空,以木为弦竿和琴耳,杆头还有装饰性的雕刻花纹。琴箱是用牛犊皮或欧拉羊的羔羊皮制成,弓弦用河曲马的马尾制成,全长大概60到70厘米。年,玛曲牛角琴演奏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

玛曲牛角琴只有五个音,1、2、3、5、6五音进行演奏,它的演奏方法也与二胡、马头琴等弓弦乐器不同。常见的弓弦乐器演奏是用指尖按弦,而玛曲牛角琴则用指肚按弦,采用打音奏法,这也是玛曲牛角琴的独特和绝妙之处。牛角琴可用其角度和高低部位的不同,演奏出齐全的音调。演奏时采用坐姿,将琴筒置于左腿上,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执弓拉奏。牛角琴是“跳”和“玛曲弹唱”中的主要伴奏乐器。

已有多年历史

牛角琴从胡琴发展而来,据史料记载,牛角琴已有多年历史,曾经广泛流传于西藏、青海、甘肃的广大藏区以及云南、广西的少数民族地方。但玛曲县境内的牛角琴,与其他藏区流行的牛角琴区别很大,无论形制、音色和演奏方法等都非常独特,依然保持了远古风韵。

相传藏族艺人格桑尼玛在做拜山神之际救了一头正在吃奶的小牛,视为山神厚礼呵护有加。起名为“邛嘎儿”。有一天恶魔降临,山崩地裂。可怜的“阿尔觉哇”(流浪者或热巴艺人)们全部被掩埋。“邛嘎儿”用高大的身躯挡住雪球,牦牛肚下的体温让困于雪山崖口昏迷过去的格桑尼玛得救,自己却成了冰冻的“寨棚”。格桑尼玛为了表达对“邛嘎儿”的怀念,他取下“邛嘎儿”的角作音筒,筋作弦,骨作杆!制成了第一把牛角琴。当他拉响牛角琴,琴声如泣如诉,他哭着唱了第一支关于“邛嘎儿”的歌……从此有了牛角琴。

草原父子让“牛角琴”得以传承

在玛曲的草原上,有一对父子传承着草原上已几近绝迹的牛角琴演奏,父亲叫秦占布,今年60多岁,儿子叫尕藏丹巴,今年37岁。他们都是玛曲草原上土生土长的藏族人,他们在牛角琴古朴浑厚深沉的琴音中,坚持传承着古老的旋律。

尕藏丹巴介绍,他和他的父亲是玛曲县牛角琴演奏仅剩的两位传承人。说起和牛角琴的渊源,他介绍,父亲从小就对音乐有天赋,父亲十几岁的时候,在一座寺庙中偶然听到一位佛教高僧演奏牛角琴,父亲一听便喜欢上了,后来在高僧乐知布的悉心教授下,努力学习,才慢慢掌握了这门古老而又独特的乐器。现在,他们父子已是玛曲远近闻名的牛角琴演奏者。

收了好多徒弟都没有学会

由于玛曲牛角琴制作和演奏上的独特性,而且自古以来只能口授心学,所以知音难寻,鲜有传人。尕藏丹巴说,父亲前前后后收了好多徒弟都没有学会,自己也是在父亲的熏陶下才对牛角琴渐渐产生兴趣的;学习牛角琴也是因为想让父亲痴迷的牛角琴继续传承下去,一种使命感驱使着他不停学习。

“牛角琴没有曲谱,实在太难以掌握,学习起来特别困难,我是通过多年父亲手把手的教导学习,才慢慢掌握了牛角琴演奏要义,要不是从小的耳濡目染恐怕三年都学不会。”说起学习的艰难,尕藏丹巴仍感慨万千。如今,尕藏丹巴能够熟练的演奏牛角琴了,最大的乐趣就是与年迈的父亲一块儿合奏牛角琴。

现在的尕藏丹巴,也正在努力学习谱曲,并跟随年迈的父亲更加努力的钻研牛角琴的全部演奏和制作技艺。牛角琴的制作技艺也是一门辛苦活,由于演奏者少,市场上极少有牛角琴,所以必须得自己制作,现在的尕藏丹巴已经熟练掌握了牛角琴的制作技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