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是指一个人或群体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创作的文艺作品所呈现出的独特形态,能够带给人们不同的情感和审美体验。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存在决定了社会意识,而经济基础决定了上层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二胡艺术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产物,通过二胡作品作为载体展示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的缩影。二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因此,在二胡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反映社会发展轨迹的痕迹。二胡作品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在“五四”时期,刘天华和阿炳等二胡演奏家在技巧上做出了重大创新和提高,并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月夜》便是他们创作的代表之一。与现代的二胡作品相比,那个时期的作品通常都很简洁精悍,主要是小型独奏曲。它们的创作技法简明扼要,曲式结构简单,调性变化较为单一,而且还采用了中西合璧的技法。无论是从标题还是主题思想上来看,这部作品都表现出了忧伤的情感,既宣泄了对旧社会的批判之情,又表达了渴望光明的愿望。这种情感不仅影响了当时音乐的整体氛围,也为二胡作品赋予了忧郁的风格。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演进,近现代的二胡音乐呈现出“乐融东西”的特点,实现了各家派别的竞争和多样化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二胡音乐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近代二胡音乐的发展,彰显了不同时期鲜明而独特的时代风格,并在内在上互相承接,充分展示了从无到有、从浅至深的系统演进过程。清末民初,西方列强冲击我国封闭的国门,西方学术思想开始涌入。此时,“国故”逐渐成为整理的对象,儒学也失去了原有的建制,变得游离无依。近现代的西方国家以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对其他国家产生威慑,同时对其他国家的文化产生影响,我国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对于中西方音乐文化的本质特征进行理性分析,可以看出,在封建传统和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环境下,音乐文化无法发挥其鼓舞民众的作用。与此相反,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自古以来一直被要求具备缓和阶级矛盾的特质。它在各个朝代的发展中保留了浓厚的民俗色彩、地域特色和自我娱乐性。在中世纪,西方音乐文化便开始了专业化的创作之路,并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以及欧洲资产阶级的影响。这使得西方音乐文化充满了资产阶级进步的文化特征和先进资产阶级思想中“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这种发展趋势也与我国社会的需求相契合,能够满足当前的需求。受到社会巨变的影响,各个领域对于全新音乐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包括多样性和自由等因素。而刘天华所处的时代,无论是在军事、政治、文化还是心理层面上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许多先进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忧心忡忡,深陷于对民族兴衰的忧虑之中。中国传统文化在各个领域都以西方文化为参照,并朝着现代化的方向转型。在这一演变过程中,由于经济地理的因素(上海在19世纪40年代开放),江南地区受到了最大的冲击,但也成为了引领潮流的先锋。许多江南学人自觉地接受了海外思想,积极走出国门,努力实现“汲取中西之长”。在西方学问的激荡下,这些江南学人对传统进行了批评并坚守了他们的信念。作为我国与世界交流的重要环境,江南地区的音乐家对西方音乐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有着深刻的了解,这也使得江南地区在国乐改进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中西方音乐共存的背景下,刘天华不仅接受了中西方音乐文化教育,而且还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他所创作的二胡独奏曲《月夜》以及其他乐曲,表达了他对中国社会思考的伤感情绪,并以艺术的方式呈现了现实情感。在演奏《月夜》的开头部分,他运用悠长而缓慢的弓弦动作、暗淡的小三度音程,以及连贯柔和的换把技巧,营造出充满忧伤氛围的色彩。而在曲子的后半部分,他通过旋律的逐渐上升和渐弱的下降,展现了作者内心的起伏。此外,沉闷而缓慢的八分音符也使音乐形象更加生动传神。音乐的后半部分呈现出更广阔的音域,演奏者可以感受到弓的长短随意变化,仿佛仰望着无边无际的天空,瞥见明亮的月光。在演奏时,需要注重细腻而稳定的线条来描绘环境。整体听起来宽敞而舒适,充满了渴望和自由。《月夜》呈现了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表达了忧郁情绪。在这段时间里,二胡作品的忧郁风格大多形成于此,原因是社会形势混乱,人民生活困苦,文人理想难以实现。可以说,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军阀混战、国共两党对抗、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连年的内战导致生产力停滞不前,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深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社会状况所带来的痛苦。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刘天华更多地感到了壮志未酬的苦闷,在奋斗中对于社会发展方向的迷茫和期望产生了强烈的忧国忧民情绪。为了真实地表达这种情绪,刘天华在创作时采用了别具一格的创作手法和演奏技巧。在旋律运用上,他注重使用小三度进行和下行级进的色彩性乐句,恰当的节奏平衡给音乐增添了一丝阴郁、忧伤的色彩。音乐缓慢地进行,由于八分音符的均等节奏,使得旋律带有慵懒和沉闷的味道。在笔者练习和演奏的过程中,我运用柔和的音色,并且巧妙地将弓法和呼吸结合起来,以突显这个时期阴郁而晦暗的音乐调子。刘天华创作的二胡音乐作品充满了明显的资产阶级特点,表达出资产阶级对社会未来发展的迷茫感。通过对他的音乐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其中所隐藏的精神内涵。一曲《月夜》似乎是为了表达在夏日纳凉时所引发的情感而创作的诗意画面之乐章,然而演奏时并不像预期的那样轻松愉快。特别是在乐曲的第二段中,频繁使用小三度、小六度和小七度的下行进行,使得音乐的色彩变得忧伤、暗淡而痛苦。较慢的速度和自由的滑音演奏,使得第二段演奏充满更加忧郁、沉闷的情绪,音乐的流动变得凝滞而沉重。《月夜》这首曲子不仅展现了月光如水般的静谧、悠闲和愉悦的心境,同时也是在人生和事业低谷时对未来仍抱有一丝期盼的情感表达,是个人内心情绪的一种宣泄方式。刘天华的音乐所表达的时代内涵、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以及难以实现的抱负,在五四时期的年轻知识分子中具有一定的共鸣。他在演奏中创造出了月亮升起、清辉洒落的情景,通过极慢板的速度来传达这种意境。在演奏到第11小节快速音符时,他需要放松左手,使手指按下琴键时轻盈而有弹性,产生柔美而流畅的音响效果,仿佛营造出了微风吹拂、树叶沙沙作响的音乐氛围。在最后一个小节,为了更加形像地表现内心的不安宁,他要适当调整揉弦的方式,主要采用压揉的方法,辅以滚揉,揉动频率不能太快,这样可以使发音更加坚实而深邃。富有弹性的32分音符与中等力度的演奏,结合了压揉的方式,与极慢板的祥和宁静形成鲜明对比,与“月亮升起时惊动山上的鸟儿,深谷中时而鸣叫”的意境相得益彰。音符的灵动犹如内心“鸟儿”的啼鸣,打破了夜晚“山谷”的寂静,与作者所处的宁静环境形成对比,实现了同时动感与静谧的境界。我将这种交替的动静理解为,在江阴夜色的月白风清中,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刘天华内心澎湃的波澜,这正是他身处动荡社会时内心矛盾的写照。刘天华的二胡音乐融合了音乐、诗歌和绘画的元素,使诗画与音乐相互融入,这正是文人音乐最重要的特性。作者希望通过月色和天籁之美来宣泄情感,可以说是在寂静中有音乐,在冷寂处有神奇。地域的特色风格任何一种地域文化,只要它具有独立而完整的结构和功能,往往与该区域的地理环境的相对完整性和文化传统的相对独立性密切相关。谈到自然地理环境时,通常会与经济地理学紧密联系在一起,因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根据历史资料,江南地区早在很久以前就出现了农耕文明,并且与北方干旱农业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南北方的自然环境差异所致。这种生产生活方式对江南地区居民温和细腻的性格起着重要作用,不能被轻视。河网错综复杂的江南水乡,土地平坦而广袤,为农耕文明的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江南地区的溪水流淌,展示了江南人民活力四溢的生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江南人的性格特点。唐代孔颖达在《礼记?中庸》疏中提到:“南方指的是荆扬之南,那里阳气充足,人情宽和柔软。北方沙漠之地则以阴气盛行,人们刚强而好斗。”人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适应规律在这里也得到了展现。因此,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月夜》所呈现出的雅致、细腻、柔美和精致的艺术风格。这种独特的江南二胡音乐风格与江南文化相互契合,是江南音乐文化历史传承和千年发展的结果,它受到地理环境和制作风格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历史源流看,江南文化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其他地区的文化相比,江南地区的物产丰富和人文发达是最显著的特点。早在先秦时期,吴越国的统治阶级就积极倡导以和为美的雅乐,大大推动了该地区音乐文化和平民百姓审美观念的提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