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樱(辽宁)
当我不经意走上永丰街大众剧院老戏院遗址时,心弦似乎被重重地拨了起来,眼前浮现往日市井风情,一座沧桑老戏院又呈现在我眼前,一幕幕场景又浮现在我的脑中。
孩提时,大人们把京剧叫“大戏”,“看戏”叫“听戏”,戏迷叫“票友”,剧场叫“戏院子”。
我记忆之中的家乡老戏院最熟悉的有两个,一个是宏济大舞台,坐落在中山区民生街,始建于一九一一年,三十年代改建,镜柜式舞台,有包厢,也有散座。五十年代改为市评剧院,后来又叫人民剧场。母亲喜欢听评剧,曾去看过戏。我比较熟悉的是“福兴大戏院”,坐落在西岗区永丰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修建的,后来改名为大众剧院。听说戏院开业时,著名京剧演员杨小楼的外孙刘宗扬“打炮”三日,演出《长坂坡》等戏,轰动滨城。
大众剧院离我家不远,走过人民广场,再前行,便是当时的“复兴里”,即永丰街。童年时,我和邻居的小伙伴,常到这里玩耍,那时我感到戏院挺神秘的,有时凑近戏院门口看热闹。我们凑进戏院大门看“大名角”,从门缝往里瞅,可什么也没看到,反而被戏院里“跑堂的”(戏院里的伙计)看见,吆喝着举着双手将我们撵走。
父亲喜欢看“大戏”,他不仅会“听戏”,还会说戏。一口气便说出“四大名旦”、“四大小旦”的名字,还有他们的“打炮”戏目。有时也哼上几句,听起来还挺有味的。
记得我读小学时,有一年春节刚过,父亲托人买到了两张戏票,说是梅派剧团来戏院演戏,由梅保玖和梅保玥主演《霸王别姬》和《天女散花》。父亲和母亲穿着整齐,早早去了戏院。他们听戏回来后,津津有味地讲给我们听。父亲还从旧货市场买回了一台旧式留声机和几张梅派唱片,一边放唱片,一边说戏,我听得入了迷,那欢快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记得我上初中那年,有一天放学回来,母亲告诉我,父亲买了几张票要领我去看戏。我早早穿好母亲为我准备好的新衣,等着父亲下班回来。
这便是第一次零距离接触大众剧院。大众剧院坐北朝南,门前一块大牌子上的大红纸上写着:今日公演《三岔口》和《全本武家坡》,还写着主演的名字。我第一次走进戏院,场内气氛热烈,戏院里有跑堂的,卖茶、卖香烟、卖黑白瓜子和盐炒小花生的,还有一个绝活儿,叫“扔热手巾把”,跑堂的将热手巾从空中抛向观众,扔的一刹那口中喊:“手巾把来喽!”老戏院里分厅座、楼座,我们的座位是在二楼临时加的散座上,举目向前望去,前厅为四层楼房,后台为三层楼式建筑,镜框式舞台,前台是大红带绣花的大布幔。二楼厅呈弧形,两侧伸向舞台,楼下设长条木椅。过了一会儿,锣鼓响起,接着是二胡等拉起,继而布幔拉开,开始是垫戏《挑滑车》,而后是《三岔口》和《全本武家坡》。三个多小时的戏,有时台上的唱或武打,赢得一阵阵拍手叫好。台上演戏,台下说戏,老滋老味。
如今,老戏院已成往事,但老戏院的影像却在我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作者简介:本名:田俊明,笔名:田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曾任大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大连市企业家协会常务理事,现为大连作家协会顾问、辽宁省作家协会理事、大连市散文学会会长。著有:《榴槤情》《樱花情》《草屋情》《峇厘情》《吴哥情》《基纬情》《雅典情》《海天片羽》《樱》等。
投稿邮箱:haijiao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