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介绍 >> 正文 >> 正文

常忆初心不负韶华记中国火车头职工艺术

来源:二胡 时间:2023/6/23

(图为艺术家阎好录先生)

作者:马红云

时间是伟大的作者,生命是对岁月的回眸,人生在与岁月的较量中征服了岁月,也就获得了超越生命年轮的青春,岁月也悄然地充当着生命的见证!

阎好录是新中国创立后的第一代儿女,与共和国同年龄,与祖国共命运的老三届。在老三届年轻的心中,有一个个梦,曾经澎湃地流过,但漫长的生活旅途却使他们走过了一条矻矻跋涉的坎坷之路。生活给予他们磨砺,他们在负重中成长。虽然时间已经带走了他们拥有的青春韶华,但风雨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从幼年起精神上却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教科书和接触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大多是时代的题材。董存瑞、赵一曼、江姐、雷锋、欧阳海是他们那一代熟知的英雄故事,也是学习的楷模。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长征组歌》、《黄河大合唱》是他们热爱音乐艺术的经典旋律,更是生命的交响曲。《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英雄儿女》、《铁道游击队》这些电影中的英雄是他们心中的偶像,铸就着他们的信仰、理想与追求。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八岁那年,阎好录第一次看到同院小伙伴的舅舅站在院子里的葡萄架下聚精会神地拉琴,那优美的旋律让他好奇、惊叹,他听得如痴如醉,那音乐的甘甜第一次流进他幼小的心田,融化在童心骨髓的深处,使他与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那时虽然家境清贫,深知买一把小提琴的15元钱在那个年代是个天文数字,可是童年的苦难生活并没有泯灭他对拥有小提琴的渴望,对艺术的追求,为了梦想,他竟偷偷地把姥姥留下来的一个铜臼拿到废品收购站卖了九块九毛钱!可是买小提琴的钱还是不够,他就把平日母亲给的钱一分一分地攒起来,为了尽快地凑够六元钱,还瞒着母亲经常去捡废铁、破麻绳、废纸等等,攒起来送到废品收购站去卖。在那些拣“破烂”的岁月里,生活给了他更多的磨砺与启示,终于有一天,他拥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小提琴,他爱不释手,每天放学后都如饥似渴地拼命拉琴,用心感受着音乐带给他无穷的快乐,他废寝忘食地练习,凭着对音乐的天赋和悟性,很快的掌握了拉小提琴的要领,每天傍晚他的琴声就是当时左邻右舍茶余饭后的唯一乐趣。

知青上山下乡是老三届青春岁月难忘的轨迹,初中毕业后,年,闫好录也随着时代的号召,去了哈密火石泉铁路农场接受下乡再教育,白天在地里累的精疲力尽,傍晚收工回来,拉琴是他必做的功课,《草原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这首曲子,是当时上山下乡许多知青的精神慰藉,那悠柔的旋律,犹如一股细细的坎儿井泉水,沁人心田,驱散了一天的疲劳和忧虑,同时,也让那苦不堪言的知青生活,有了不可言状的渴望。

一心向党、传承铁魂精神

年,国家对知青回城的政策,他分配到了乌鲁木齐铁路局西山机修厂工作,后因为了照顾年迈体弱的父母亲,申请调回了哈密铁路机务段。机务段的工作虽然又脏又累,但干起活来他从不含糊,通过不懈的努力,他连续两次被评为机务段“工业学大庆”的先进个人。在一次全路机车检修大比武中,还获得了铁道部的奖励。工作之余,他还学会了二胡、扬琴、大提琴、木琴、小号等乐器,通过刻苦的学习,他逐渐掌握了许多乐理、器乐知识,让他的音乐创作之路伸向了远方。他常常在工班的休息室里,为师傅们拉上一段二胡,琴声掺合着厂房里轰鸣的机器声,师傅们依然听得那样专注,那样悠闲。师傅和工友们的掌声让他心潮澎湃……。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从年起,阎好录开始从事工会群众文化工作,历任哈密铁路分局工会俱乐部主任、文化宫主任、分局工会宣教部指导员,分管铁路文学艺术协会工作。无论时光荏苒,岁月变迁,他永远都不会忘记年元月5日那一庄严的时刻,“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面对党旗他许下的不仅仅是铮铮誓言,而是刻在骨髓融在血夜里的信仰。36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入党的初心,努力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为了更好地为铁路职工服务,丰富活跃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充分发挥工会俱乐部文化宣传的职能,年,他把铁路地区有一定技能和特长的文艺、音乐爱好者组织起来,组建成立了“哈密铁路职工艺术团”,配合铁路安全运输生产,常年活跃在铁路地区和沿线站区。为了创作出贴近职工生活的音乐文艺作品,他经常参与一线职工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以丰富活跃铁路职工精神文化生活为己任,无怨无悔,为铁路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倾注了全部精力。

日月经年,世事无常,人生如月,盈云有间,每个人的人生如同在时光的隧道里做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行,途径之处看到的不尽是山青水绿、歌舞升平,更多的却要领略崎岖坎坷,或平淡无奇。

在他记忆中最深刻的经历就是年7月27日,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引发的山洪向哈密绿洲顷泻而来,兰新铁路哈密—瞭墩部分路段,淹没在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之中,波涛汹涌的洪水,夹带着泥石流,咆哮着灌满了铁路的立交桥,涌上路基钢轨,顷刻之间,钢轨在塌陷的路基上悬空,线路中断,列车停运,上万名旅客被迫滞留在哈密,咆哮的山洪,在东天山脚下肆虐,风卷着淅雨,冲刷着伊州的漠野……。

他永远不能忘记那繁忙奔波的五天五夜,不能忘记哈密铁路人,用血与火的铮铮铁骨,与洪魔抗争的分分秒秒,站段的工人师傅们来了!分局的机关干部们来了!家委会的大妈大婶们来了!家里的红领巾小朋友们来了!开饭馆的邻居也来了,他们手提着滚烫的开水,肩背着收集来的衣服,自行车、小推车、三轮车上装满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与物品,将关爱和温暖,送进那些并不相识的滞留旅客当中,车站的客运员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为这个爱心驿站注入温暖,点点滴滴中彰显着哈密人的仁爱、友善、奉献。铁路分局和哈密地区各级领导,身先士卒,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和衷共济、共度难关!在这条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上,弘扬与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英雄的哈密人民,与肆虐的洪水展开了一场线路保卫战,创造了饮誉全国的“哈密精神”,谱写了一曲惊天动地感人的赞歌!

这段经历让他刻骨铭心,生活是创作的源头活水,中华大地,从来不缺史诗般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花,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于他长期扎根基层,常常被铁路职工的奉献精神感动着,所以他创作的灵感往往是妙手偶得,年他创作的器乐合奏《哈密精神万岁》,荣获乌鲁木齐铁路局第七届职工文艺汇演优秀节目奖,为了丰富铁路职工的文化生活,为了当好铁路职工精神文化的后勤兵,他又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写作,文学是音乐植根的土壤,音乐是文学的翅膀,由于他用心用情,他创作的歌曲《黄芦岗芦花香》、《我们是光荣的铁路工人》;独幕话剧《母亲从乡下来》、《今天有约会》、小品《爱与第三产业》、《家庭防线》等音乐与文学艺术作品,多次获得乌鲁木齐铁路局文艺汇演优秀创作奖、表演奖;年,他创作的小品《提速》、相声《风区养路人》在铁道部职工文艺汇演中被评为创作一等奖,年他创作的小品《别拿我当农民工》、音诗画《为了名旅客的生命》参加铁道部“感动铁路职工文艺汇演”获优秀创作奖;音诗画舞《风中的敬礼》获一等奖。在乌鲁木齐铁路局建局40周年之际,他创作的电视专题片《历史的丰碑》,在全局引起了共鸣和轰动。年,他曾获得“全国工会优秀职工文化工作者”光荣称号,受到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命名表彰。年5月,他被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中国火车头职工艺术家”。

永葆初心、彰显党员本色

寒风赋予生命洁白,同时也沉淀生命的份量。《论语·学而》中有这样的一段话:“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经历过失去亲人的痛苦,但在传承中华美德、历经儿女孝道、温暖亲情、感恩和照管亲人的过程也许有所不同。

透过思念的眼眸,回首逝去的岁月,在阎好录年轻的时候,体弱多病的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他记得,母亲在世时,每每说起家境清贫、饥寒交迫的辛酸往事,常常是泪水打湿了双眼,母亲说:人是要懂得感恩的!对母亲那无法抹消的怀念常常使他伤感至极。父母的人生理念、优秀的家风、生活的阅历等等,给予儿女的是永远的精神家园。

母亲离世的第二年,父亲又患了脑梗、痴呆、偏瘫整整七年,七年的时光里,阎好录夫妇二人和他的哥哥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中顽强地拼搏,精心地照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他的爱人被评为哈密铁路分局“好媳妇”,在站段和职工中巡回宣讲,倾诉父母用慈祥的情愫温暖儿女,养育儿女漫漫旅途的往事画面,讲述儿女们用默默的耕耘,回报父母养育之恩的经历,唤出人们心灵深处,最为纯洁而美好的情感。

人生很长,长到你想不出要多么勇敢,才能承受所有的挫折与煎熬。人生很短,短到你想不出要怎么珍惜,才能不负所有的关爱与祝福。然而,不幸的追随,难免也使常人嗟叹于岁月的无情,和命运的多舛。

年末,他的二哥患了不治之症离开了人世。手足之情难以割舍。在二哥病痛住院治疗半年多的岁月里,他医院的病榻前,兄弟三人也常常回忆起童年生活、畅谈艺术、阔论书法、展望美好的明天,所有的亲人都在祈祷二哥能战胜病魔,走出病室,享受儿女的孝敬,颐养天年。然而,上苍并没有眷顾彗星的陨落······

岁月悄然地充当生命的证人!有贤者曰:日月经年,世事无常,人生如月,阴云有间,每个人的人生,如同在时光的隧道里,做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行,途径之处,看到不尽的是山青水绿、歌舞升平,更多的却要领略崎岖坎坷······

阎好录八十多岁的表哥,因为中风卧床近十年了,这些年来,他坚持每周都要去表哥家探视和照顾,给表哥送去爱人亲手包的饺子、包子、表哥爱吃的面食和营养品,与表哥聊聊家常,说说话,为表哥解闷,用轮椅推着表哥,在户外的小区里、街道边的林荫道上散步。为了能改善和丰富表哥的精神生活,他在手机里下载了几十首流金岁月的经典红歌,和民族音乐,在边推着轮椅散步的当儿,播放给表哥欣赏,《马儿啊你慢些走》、《看见你们格外亲》、《再见了大别山》、《请你尝块哈密瓜》···每当表哥聆听着那一首首熟悉而曼妙的歌曲和音乐时,便不由自主地用手指在轮椅上拍打着节奏,时而还“摇头晃脑”······每在此时,他的心中便感到由衷的酸楚,时常转过身去偷偷擦拭着眼中的泪水,但也倍感到莫大的欣慰。是啊!真爱无言,与兄长的手足之情,那植根血脉的骨肉亲情,永远魂系心头,从未稍离。也许真爱的乐土,在摒弃了安逸与享乐才更加弥足珍贵。

他以植根于内心的中华传统美德践行着信仰,播撒着爱心,用砥砺跌宕起伏的曲折而特殊的经历和真真切切的行动,为我们诠释了孝老爱亲的真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年,阎好录同志光荣退休,然而,他那承载热爱艺术、乐于奉献、热心公益事业的列车并没有停止前行。年他受聘于哈密市总工会,担任集体协商指导员,依然孜孜不倦,敢于担当,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做好总工会的各项工作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工运战线继续实践、演绎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同年11月,阎好录同志受命筹备、组建成立了哈密地区工人文化宫文艺工作队,把德才兼备、技艺精湛的文艺爱好者组织起来,按照精干、高效、务实、一专多能的原则,走“乌兰牧骑”式的道路,开展文化志愿服务,为推动、活跃哈密广大职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作用,成为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繁荣区域职工文艺的有效载体。

作为文工队的艺术指导,他把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发条紧了又紧,愉快地投入组织和领导交办的每一项工作。在哈密市总工会每年举办的“迎新声乐器乐大赛”、“五一”职工文艺汇演和区域性各类文艺演出中,担任总策划和艺术总监。在文工队“送文化下基层”的各类演出中,他都全方位进行谋划和操作,经常加班加点,抄歌谱、写配器、抓排练、搞创作。多年来,这支被誉为“不拿工资和报酬的志愿者文工队”,参加和承担了工会重大节庆,和区域重要活动的文艺演出及服务,送文化进企业、下基层、到社区、赴乡镇和边远农牧区,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演出和学习交流活动,阎好录同志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和力量。同时,在许多企业、社区、单位组织举办的职工文化活动中都帮助策划、创作文艺作品,教唱歌曲、担任指挥、评委等工作。还应邀为一些单位党组织安排讲党史、党课。年,阎好录同志被评为哈密市第二届优秀志愿者。

直到今天,他仍然在哈密铁路离退休工作站的岗位上,为中国铁路乌鲁木齐集团公司落实“中央关于企业退休职工社会化管理移交工作”,奉献余热,尽心竭力,被人们誉为“不拿工资报酬和任何待遇”的在职干部。他奉行“退休不退志、退岗不褪色”的价值追求,以感恩的心奉献余热,努力感召周围人乐观向上,崇德向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了老有所为的时代风采!

一个民族的强盛,必然要有强大的民族文化的支撑,闫好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中国火车头职工艺术家的使命和担当。

“德修终生,艺无止境”!

他在日志中写道:在我的字典里责任比能力更重要。用智慧、情感和责任,放歌艺术事业勤奋敬业的华彩,把坚守和操劳沉淀为精神的沃土,今生今世我注定为艺术事业献身,要达到理想的彼岸,只有里程碑,没有终点站!他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坚守艺术理想,发挥自己的优势,用心、用情、用功去书写这个伟大的时代,与广大文艺工作者一起为“中国梦”添砖加瓦。

年7月23日于新疆哈密

后记: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铭记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才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心潮澎湃,总有一种激情,一种油然而生使命感,让我寻访我身边的老党员,并为他们写一些文字,以此来激励自己,在寻访的过程当中,我有幸结识了中国火车头职工艺术家阎好录,在和闫好录交流的过程中,我被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所打动,被植根于他内心的中华传统美德所感动,更被他胸怀若谷的精神所震撼,于是我情不自禁地开始着笔,在写作的过程中,多次和闫好录交流,他不仅真实地讲述了他的经历,而且在写作的技巧上,给予了我很多帮助,让我由衷的敬佩,于是在文章结笔的时候,我又发自内心的写了这段文字,由此来表达我对闫好录的敬意,也感谢他这次在我写作过程中,对我的帮助的提高,正是有千千万万个象闫好录这样“不一定使你伟大,但一定要使你崇高”的普通党员,才让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老百姓的心中,铸成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我们永远深信,我们伟大的祖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会更加繁荣昌盛!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5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