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琴,五年箫,一把二胡拉断腰,千年琵琶万年筝,唢呐一响全剧终。说起这段老话,老爷子笑出了声,言语间,满是对唢呐谁与争锋的骄傲。曲儿小,腔儿大,它可是民乐器的‘扛把子’,那不是浪得虚名,音频是钢琴的2倍,音响是钢琴的4倍,音色突出,画面感和穿透力强,‘抢戏’可不是靠声大。发旧的眼镜片下,老爷子又透出了一个音乐匠人的专业精神……
这位年近七十的老人,叫丛文新,丛氏唢呐的第四代传人。
太爷爷的镇店之宝:
一把秤杆子做锁呐
哈尔滨松北区凯利广场,在各种汽车配件店的包围里,隐藏着东北三省唯一一家唢呐厂——丛氏唢呐。门店外,连块牌匾都没有。推开一楼的玻璃门,映入眼帘的是堆放满地的长形木块,还有三台数控机床。此时,丛文新正在为新制作的唢呐调音,从事近50年唢呐制作的丛文新是这儿掌柜的。跨越三个世纪、一百多年,聊起他们家有关唢呐的故事,丛老只是对时间有些模糊。
我太爷爷曾在古乐班当学徒,学会了唢呐演奏和制作,现在算起来,我家从清朝末期就开始演奏和制作唢呐了。丛文新说,太爷爷出生在河北省,是在那里学习的唢呐演奏和制作。说起来挺遗憾的,我现在都不记得太爷爷叫什么名字,之前家里还有一本族谱,可惜‘文革’时被烧了。虽然族谱不在,但老丛家的第一把唢呐却保留至今,这把唢呐是丛文新的太爷爷用当时收来的秤杆,钻了三四个月才做成的,那时的气牌(如下图)也是用舀水的葫芦瓢一点点磨成的圆。
爷爷的不务正业:
成立红白喜事演出队
年,丛文新的爷爷丛玉良出生了,成为了丛氏唢呐的第二代传人。虽然那时家家户户都种地,但我爷爷却把吹唢呐当成主业。从那时起,村里谁家有婚丧嫁娶的事儿了,他就去吹一段。爷爷这一生,基本没下地干过活。在村里,这都叫‘不务正业’。丛文新说,后来河北闹饥荒,爷爷带着5岁的父亲和7岁的姑姑投奔在黑龙江省泰来县的好友,用一把扁担挑着俩孩子走了整整两个多月。
在泰来县落脚后,丛玉良用家里留下来的那把唢呐继续吹奏。他还和当地一个吹唢呐的组成了一个演出队。队里有两人吹唢呐,一人打镲,一人打鼓,再加上一对儿唱二人转的。县里谁家有事儿了喊一声,演出队就去帮忙。碰到心情好的,能赏几个钱,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钱,顶多给他们留一桌酒席,每次也就五六个菜,剩下的菜打包回家给老婆孩儿。县里也不是天天有婚丧嫁娶的事儿,单靠唢呐来养家糊口实在太难了,爷爷也没啥手艺,只能靠给县里有钱人家劈柴、挑水挣钱,那时挑一桶水才五厘钱,日子过的苦啊。丛文新说。
父亲的改造升级:
擀面杖椅子腿都能成材
作为丛氏唢呐的第三代传承人,丛文新的父亲丛佰青从十三四岁就跟着演出队当学徒。丛佰青一边打镲一边学习吹唢呐,还跟演出队里唱二人转的学会了拉板胡。虽然在当时,谁家有个红白喜事,都要找到演出队来演奏,但演出队的社会地位却不高,吹拉弹唱的活儿甚至还被很多人瞧不起。直到解放后,人们才慢慢认可演出队,丛玉良和丛佰青爷俩也开始通过演奏唢呐赚钱贴补家用。
丛文新说,父亲为了赚钱,曾到泰来县的星光大队种菜,每天种菜能赚3毛6分钱。那时爷爷和父亲每次出去演出,每个人能赚两三毛钱,吹一天下来,俩人最多能赚6毛钱,这在当时能买挺多东西呢,一般都会置办衣服、袜子之类的生活用品。而家里留下的那把老唢呐因为音不准,已经不能满足演出需要,于是在爷爷帮助下,父亲开始制作新唢呐。在那个年代,哪有什么好木材呀,能找到一个秤杆子都算不错了,父亲还曾用擀面杖、椅子腿啥的做过唢呐呢。丛文新说。而这些老唢呐,现在已经不能吹了,有的甚至已经开裂坏掉,但丛文新还是小心地用布把它们包起来,这一支支唢呐不仅凝聚着丛氏唢呐的制作手艺,也是老丛家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缩影。
看会吹唢呐的丛文新:
露脸万人音乐会
年,丛文新出生了,唢呐和板胡的声音让他过耳难忘,只要父亲和爷爷出去演奏,他就跟着跑前跑后看热闹。虽然丛文新表现出对唢呐和板胡的极大兴趣,但父亲却不让他学。他一直希望我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别像他们一样吃苦挨累,还不受人待见。没人教,丛文新就趁父亲下地干活时,把挂在墙上的板胡拿下来偷偷练习。刚练明白怎么拉出声,就被父亲发现了,被狠狠揍了一顿。摸过了板胡,丛文新还想试试唢呐,于是又冒着挨揍的风险偷吹唢呐。极具天赋且刻苦的丛文新打动了母亲,在母亲几番劝说下,父亲终于同意了丛文新学习乐器演奏。10岁时,丛文新先学了板胡,11岁时学习唢呐,也正式成为了丛氏唢呐第四代传承人。
可不像现在小孩子学乐器,家长得哄着、陪着,我学唢呐的模式基本上是‘他吹我看’。刚开始就是纯粹的听音儿,看父亲吹奏。在这过程中,我要去记住音高、音准、手型,手指按哪几个孔能出什么音,动哪个手指,音调会有变化,父亲没什么理论知识,只能靠模仿和悟性。丛文新说,刚开始他只能趁着父亲下地干活时,才能拿着唢呐模仿父亲的动作进行练习。训练没几个月,丛文新就具备了绝对音准,听到的任何一个音他都能马上说出音名。15岁时,丛文新已经在县里小有名气,更成为学校宣传队的文艺骨干,业务水平甚至能领导老师。16岁时,丛文新已经能演奏两千多首乐曲了,拿手曲目包括《百鸟朝凤》《八条龙》《小龙尾》《一枝花》等。
少年时丛文新已经锋芒毕露,还在一次万人音乐会露过脸。我记得那是年左右,16岁的我有机会参与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在泰来县的万人广场演奏了唢呐曲《天大地大》,当时整个泰来县能有4万人左右,三分之一都到了演出现场,我至今还记得观众给我的雷鸣般的掌声,特别有成就感。直到那时他才意识到,其他小伙伴在外玩耍,而他整天憋在家里练琴、背谱的功夫没白下。
18岁时,丛文新响应号召上山下乡来到大庆做起了力工,凭借出色的音乐才华,在年5月,被调入大庆市采油三厂文艺宣传队并成为了队长。5年后,宣传队解散,丛文新选择了热处理工作成了一名钢铁大夫。直到年,大庆市歌舞剧院面向社会招收唢呐专业演奏员,丛文新凭借扎实的演奏功底成功应聘,从此走上了专业音乐道路,也在大庆市东风新村扎了根。
听到暗号儿子乖乖回家:
逼出来一个科班出身
第五代传承人丛洋从小受到父亲丛文新的艺术熏陶,从7岁起就随父亲学习唢呐演奏与制作。时代不一样了,接触的信息也多了起来。在六七岁的年龄,正是对好多事情都好奇的阶段,身边的小伙伴都在楼下玩,丛洋当然也渴望能下去跟小伙伴儿们一起。不过我们爷俩有个约定,只要‘暗号’响起,他就必须回家。丛文新说,那时他们住在一栋5层的小楼里,他家在最顶层,每天儿子放学后,都可以跟小伙伴在楼下玩会,可等他下班回来,只要吹响唢呐,就是吹响了召唤儿子回家练功的号角,有时是几个单音,有时是一小段乐曲,比较随机,主要看我心情。丛文新说,儿子刚开始并不是十分喜欢唢呐,但他知道这是家里几代人传承下来的东西,也就跟着学了。
直到丛洋10岁左右,他在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里因为表演唢呐赢得了一件毛衣后,才真正意识到唢呐原来能给他带来荣誉和认可,这时才真心喜欢上了唢呐演奏和制作。年,丛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唢呐专业,在校读书期间,他多次去北京、上海等知名院校拜师学艺。21岁时,丛洋顺利考入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工作,如今已经成为省歌唢呐声部首席演奏员。他算是丛家百年来第一个科班出身。
7岁大孙子:
不仅会拼装还为自家唢呐代言
年6月,丛文新把大庆东风新村的锁呐厂搬到了哈尔滨凯利广场。在丛文新看来,祖辈留下的传统手艺不能丢,到任何时候都不能忘本、忘根。
现在,我11岁的孙女丛诗诺和7岁的大孙子丛子越已经开始学习锁呐演奏和制作了。丛文新说,大孙子丛子越只要看到父亲和爷爷制作唢呐,就会凑到跟前认真学习,别看现在只有7岁,但他已能独立完成将唢呐各部分进行拼装的工作了。丛子越还自告奋勇当起了丛氏唢呐的代言人,瞧,这唢呐多好,是丛氏唢呐家的,这是我爸作的,也是我做的,我会做唢呐了!丛子越手里拿着三把唢呐,瞅着镜头满脸骄傲地推荐自家唢呐。而这条视频也被丛洋和丛文新发到朋友圈,获赞无数。
几个月前,小孙子丛天越降生。只要喜气洋洋的唢呐声一响,小家伙不哭不闹,会目不转晴盯着爷爷看。丛文新希望这几个小娃娃也能肩负起第六代传人的责任,把丛氏唢呐制作这门老手艺一直传承下去。
手工作坊申请国家专利:
父子兵造出8万元唢呐
从一块方木到一把精致的唢呐,要经过车外形、扩内膛、钻孔、打磨、调音等二十几道工序。制作过程不仅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还要懂乐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说起唢呐制作,丛文新相当有发言权,要知道他可是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练习唢呐演奏和制作的。
别看唢呐个头小,里面的门道可不少。市面上常见的唢呐有D调、C调、F调、E调、G调等20多种,唢呐根据调性不同,长短也不同,自然价格就不同。入门级的唢呐价格从元至元不等,一般选用的是红木、黑檀木、大叶紫檀木。像用百年老红木、印度小叶紫檀木等木材制作的唢呐,价钱自然也会贵一些。当然,也有一些爱好者愿意花重金收藏,丛文新就曾做过用海南黄花梨定制的唢呐,一把小唢呐价值2万多元。
丛氏唢呐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革新和超越的过程。丛文新和儿子丛洋通过研制新刀具、使用数控机床等先进机械设备,让古老的纯手工制作变为半手工半机械制作,以前三四个月才能做成的成品,现在不到一小时就能完成,大大缩短了制作时间。
经过长期的实验和摸索,丛氏唢呐制作工艺日趋完善,深受众多知名音乐院校教师、演奏家及唢呐爱好者的青睐。之前,我制作的唢呐都是供学生使用,身边亲戚朋友有喜欢的就送一把。直到退休之后,我才有时间研究唢呐的批量生产。丛文新说,咱东北地区,乐器厂非常的少,作为东北三省唯一一家锁呐厂,每年他制作的唢呐数量大概在至把左右。年,丛文新还荣获了年度中国民族乐器十大制作师称号。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满足唢呐爱好者的演奏需求,丛文新父子俩又开始琢磨加键唢呐。传统的唢呐只有高音唢呐与低音唢呐两种,这种加键唢呐,在一支唢呐上结合了两种音高,吹奏起来游刃有余,高音低音转换频繁,十分流畅。丛文新说,父子俩研究的加键唢呐曾在年和年获得加键唢呐外观设计、钛合复金属件唢呐、两段碗唢呐三项国家专利。去年在上海举行的国际乐器展览会上,丛氏的一把加键唢呐被一名爱好者用8万元收走了。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实习生于佳琦记者:于秋莹/文王译楠/摄/视频剪辑
原标题:《龙江唢呐传奇丨跨越三个世纪传承六代,吹奏一百多年,把“小宅门”做成东北“大作坊”》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4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