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云南大理的龚琳娜和老锣似乎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
两人早起就打太极拳,打完再教拳友唱古诗词和《24节气歌》。兴致来了,他们就在田边开古诗词音乐会,附近的村民都跑来听、跟着唱,音乐听起来高雅又严肃,其实完全没有门槛。
两人的儿子一个10岁、一个12岁,和几位小朋友一起读起了私塾。龚琳娜每周会给他们上两堂音乐课,另有老师教古琴和美术,两位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固定教数理化,都是定居在大理的艺术家。
“云南有山有水有太阳,有非常漂亮的自然环境,城市里很喧嚣很浮躁,我想过田园生活,让作品更纯粹。”
来到云南,龚琳娜的心也跟着静了下来。在这里,她和老锣创作出《24节气歌》,每一个节气出一首歌,词都是从唐诗宋词元曲里取。
6月28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龚琳娜演唱,老锣执棒。
《稻花香里说丰年》是最新的一首,词取自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曲子说的是夏至,写尽了丰收的喜悦,心境开阔,乐声铿锵,完全没有其他唐诗宋词的婉约伤感。
6月28日,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稻花香里说丰年》在上海民族乐团的演绎下世界首演,龚琳娜演唱,老锣执棒。
当晚的音乐会还上演了数首老锣的旧作,二胡与乐队《江南四季》、唢呐与乐队《易水歌》、竹笛与乐队《西行》、民族管弦乐《徜徉天地》都显示出老锣对中国民乐器鲜明个性的把握。当然,还有那首让他爆红的《忐忑》。
遇到老锣前,龚琳娜已经是中国舞台的主流民歌手,常常提着华丽的大裙子奔袭于各大晚会。然而,她并不快乐。
年,两人初遇,合作首晚便即兴玩了三个多小时。龚琳娜形容,那三个多小时把她全身唱通了,也让她意识到,音乐不是为别人表演,想怎么唱就怎么唱,没任何条条框框。
“他作曲,我演唱,音乐非常重要的是要创新,要有这个时代的声音,而不是一直陶醉在《茉莉花》里。”
龚琳娜直言不讳对老锣作曲才华的欣赏,比如上海这场音乐会,“他写的音乐能把每一个声部、每一件民乐器的优点展现出来,是发挥它的美,而不是去改变它的美。”
自年走进上海音乐学院拜师龚一学古琴,德国人老锣来中国已经25年了。他总觉得自己前世是一个中国人,尤其是将数首《楚辞》谱成曲,和屈原“神交”后。
在他看来,中国音乐里有挖不尽的宝藏,根本不用追着西方跑,“中国音乐家要忠实和尊敬自己的音乐。”
德国人老锣
澎湃新闻:
德国是古典音乐大国,你为什么没进古典音乐行业,反倒对中国文化、中国音乐感兴趣?
老锣:
德国的音乐高潮是21世纪吗?不是,已经过去了。古典音乐是我们的历史,我们很自豪有贝多芬,“欢乐颂”就代表了德国音乐,但这不是21世纪的德国。中国曾经从曾侯乙坟墓里挖出来编钟,这是两千多年前的乐器,从这个角度来说,全世界的音乐高峰肯定是在中国。德国两百多年前的贝多芬、中国两千多年前的编钟都是历史,只不过后者没有留下来。
作为一个当代人,我为什么到中国来?我在年有了来中国的想法,年来了上海音乐学院。那时候中国在西方媒体里出现的不多,我在欧洲偶尔听到了一点中国音乐,就想中国在历史上是那么伟大的一个国家,为什么它的音乐没意思?我觉得中国音乐不可能没意思,肯定是我听不懂,我就决定来中国学习。
另外,当时全世界的人基本都听不懂中国音乐,没有很当代化的国际化的中国音乐,没有出口的中国音乐,我就想和中国音乐家合作,说不定可以把中国音乐带到国际舞台。
澎湃新闻:
遇到龚琳娜后,你感觉自己找到了一块还没挖出来的宝藏,这块宝藏宝贵在哪?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老锣:
中国声乐是非常丰富的,有很多不同的发声方法,真是很有意思,西方现在没留下来什么,就是美声唱法。但是,中国新的音乐,包括流行乐、艺术音乐听不到这样的声音,龚琳娜做到了什么?她把传统的发声方法融入到当代艺术音乐中,这是一种非常大的创新,中国声乐走到了一条新路线中。
最开始,我就意识到她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她做到了。可惜的是,中国的流行音乐环境和中国音乐没什么关系,和中国发声方法更没关系。
澎湃新闻:
你觉得中国音乐还需要怎样的突破?
老锣:
中国音乐分很多类,比如流行音乐和艺术音乐。中国艺术音乐应该和中国文化相关,中国作曲家如果写很西方化的音乐,那就不是中国音乐,那是西方音乐,代表的是西方文化。中国音乐要发展,第一是要创作,需要更多人创作和中国文化相关的新作品。
中国流行音乐根本没有忠实自己的声音,整个环境就是一个大的模仿秀,都是模仿欧美的音色,中国乐器也听不到,你们注意听就会发现,每一首曲子的前奏都是钢琴、吉他之类,没别的。二十年前还不一样,好像一直在退步。
中国艺术音乐也有类似的问题,作曲系老师大部分用的是西洋作曲法,从音乐语言的角度来说,就像他们没学过怎么说中文。老一辈作曲家都退休了,而年轻的作曲家和老师们又太西洋化了。这是我们必须要突破的,我们要大大方方地把这个问题说出来,如果不面对这个问题,那就永远都改变不了。中国音乐家要忠实和尊敬自己的音乐,里面有很多可挖的宝藏。
澎湃新闻:
西方作曲家写中国音乐,你觉得应该从哪些地方着手?
老锣:
每个人都不一样,语言不要单一,不需要一个统一的声音。
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声音,那就是代表21世纪的音乐语言。我听了很多中国传统音乐,从古典音乐到民间音乐,把它们融入到我的音乐语言里,我的音乐就代表了老锣。
我的作品都是很混合的,西洋音乐和中国音乐的影子都有,也有作品非常明显地抓住了中国音乐的魂,很多中国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澎湃新闻:
《忐忑》(年问世、年爆红)引发过不少争议,这么多年过去,大家对它的态度也有了改变,越来越能发现它的艺术性,回过头你会怎么看这首曲子?
老锣:
这首歌最大的特色是,不同环境的人都会喜欢,艺术圈喜欢,戏曲圈喜欢,流行音乐圈也尊敬,但它最红最火的地方是娱乐圈,所以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娱乐作品,但它从一开始就得到了艺术圈的尊敬。它到现在还会留下来,还对人有很大的影响,就能看到它的意义在哪。
澎湃新闻:
你写的很多严肃音乐其实都挺好听,比如《24节气歌》,可能普罗大众只看到你的神曲、只看到你实验性的一面,因此对你产生了偏见,你会觉得委屈吗?
老锣:
我最流行最有名的那些曲子,我觉得也是艺术歌曲。《忐忑》肯定是艺术歌曲,《金箍棒》从声乐角度来说也是很难的一首歌,内容方面也是有说服力的,编配方式很有层次感,从难度来说绝不像普通流行歌曲。
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我有两首歌火起来而其他歌没有,而是中国音乐产业没有发展起来。我们一直被忽悠,中国音乐产业就是跟着西方的屁股走,就是做西方音乐。还有人说中国音乐产业的核心内容是做一个APP,做一个音乐节,格莱美就代表音乐产业,这简直是开玩笑!
格莱美是美国音乐产业的宣传通道,是通过这个渠道卖美国音乐产业的产品,产品最重要的还是音乐。为了产品的发展,中国音乐产业投资了多少?音乐产品发展重要的是要有创作、创意,要有独特性,没有独特的产品很容易就死了。中国音乐产业现在就是这样。
我一直都在衷心写作品,但没得到多少经济回报,版权费什么的都没有,中国法律是保护版权的,但是音乐产业没有发展出来。
澎湃新闻:
你有《静夜思》这样严肃的雅乐,也有《法海你不懂爱》这样接近“口水歌”的音乐,你怎么看雅和俗?
老锣:
你觉得大众听不懂《静夜思》?中国农民都唱过《静夜思》,他们当然能听懂。
有人老觉得普通老百姓听不懂艺术歌曲,这是很大的误解,这不是观众的问题,这是内容提供者的问题,他们经常有这种偏见。你给大众机会听更有意义、更有深度的作品,他们会听不懂会不喜欢吗?
当然,高雅艺术在每一个国家的观众都不会很多。柏林爱乐乐团也没多少观众,但它的知名度是有的、价值是有的,所有人都知道它是一流乐团,虽然大部分人还是不去听交响乐,但德国人知道这代表了德国音乐文化的顶级水平。中国音乐产业还没有形成这样的金字塔。
澎湃新闻:
你曾经说,现在很多音乐都不够好玩,幽默感对你来说很重要?
老锣:
我有很多作品是非常严肃的,也有一些作品非常好玩,这没有冲突。好玩并不代表低俗。《小苹果》好玩,但挺低俗的,《金箍棒》好玩,但是不低俗,这是非常复杂的一个作品,有艺术含量在里面。
澎湃新闻:
除了作曲家追着西方跑,不少中国年轻人也迷恋西方文化、西方音乐,反倒对中国文化、中国音乐没那么了解,你怎么看这个现象?
老锣:
对中国人来说是挺难的。中国变化太大了,每一天都有变化,国家的发展非常了不起,但人的心理状态踏实不下来,发展音乐也需要时间,不是一两天能做到的。我们心里没有安全感,这是必然的,不是偶然的结果。
年轻音乐家很难,经常靠别人说中国音乐怎么样。我们这个环境里忽悠真的挺多的,最糟糕的是高晓松这一类人,他是公众人物,对年轻人的影响力非常大,他说汉人没有音乐感、没有节奏感,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他不懂中国音乐有什么。汉族音乐有很多节奏,锣鼓音乐的节奏真的太牛了,中国戏曲、中国京剧的节奏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怎么能说没有节奏感?中国可以挖的宝藏多的很。
澎湃新闻:
来中国25年了,你觉得自己对中国文化、中国音乐完全懂了,完全通了吗?
老锣:
没有完全的时候,还要不停学习。我敢说我比很多中国音乐家更懂中国音乐,但是还有太多可学的地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3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