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作曲家、音乐评论家谢洛夫说:“如果人心灵中所发生的一切都可以用语言来表达,世界上就不会有音乐。”
不可否认,音乐已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克多·雨果说过:“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沉醉在音乐家营造出来的情绪、感知音乐特有的舒适感、欢快感,才能体会到音乐本身具备的、用言语和文字无法表达的朦胧美。
正如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卢梭所言:“音乐家的艺术不在于直接描绘形象,而在于把心灵置于这些对象能够在心灵里创造的情绪中去。”
我每次听《二泉映月》的曲子时,会逐渐静下去,最后感觉四周寂静无声,只有这首乐曲悠悠飘扬在空中,一曲终了,不禁使人肃然起敬,真是仙音袅袅,天地悠悠,这就是音乐本身所具备的力量。
一、《二泉映月》乐曲创作的由来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二胡音乐家华彦钧(阿炳)的代表作。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当之无愧地获得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江苏无锡的音乐奇才阿炳(.7-.12)一生极为悲惨,4岁丧母,自幼随父华雪梅当道士并学习音乐,其父是当地道教音乐界所公认的技艺杰出的人材,二十多岁时,阿炳患了眼疾,又死了父亲,贫病交加,后眼疾恶化,双目失明,据说阿炳失明时年仅34岁,从此人称“瞎子阿炳”,一直流落街头,坚持以卖艺为生,从不乞讨,历尽坎坷,一生创作和演奏过许多作品,可惜仅留下《二泉映月》等六首。
《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江苏无锡惠山泉,世称“天下第二泉”)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颇为动人。
阿炳纯粹靠演唱来维持生活,在黑暗、贫困中挣扎了几十年,他对痛苦生活的感受,通过他自创的音乐反映出来,他并没有因为生活艰难困苦而潦倒、庸俗,相反,他的音乐透露出一种来自人民底层的健康而深沉的气息。
年深秋,在无锡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阿炳首次也是最后一次演奏此曲,博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年,天津人民广播电台首次播放此曲;年10周年国庆时,中国对外文化协会又将此曲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中国唱片社曾将阿炳于年夏演奏此曲的钢丝录音制成唱片,畅销海内外。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
这首乐曲自始至终流露的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思绪情感,作品展示了独特的民间演奏技巧与风格,以及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显示了中国二胡艺术的独特魅力,它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因此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后来,此曲又被多次改编成民族器乐合奏曲、弦乐合奏曲、小提琴独奏曲、弦乐四重奏等等。
阿炳长期生活于社会的底层,有着鲜明的爱憎,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是用生命凝成了《二泉映月》等不朽作品。在解放后,当人民政府派人去关心他,去整理他的音乐作品时,他却突然吐血病故了,再也无法了愿,此生作品仅存下了年夏录制的那6首曲目:《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3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3首琵琶作品。
原本阿炳还答应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的请求,半年后继续录制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惜天不遂人愿,阿炳之死以及他数百首乐曲的失传,不能不说是中国音乐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一大损失。
二、乐曲的赏析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现,称“奚琴”,是北方的民间乐器。一般认为今之胡琴由奚琴发展而来,现已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拉弦乐器。它既适宜表现深沉、悲凄的内容,也能描写气势壮观的意境。
而《二泉映月》这首二胡名曲,作为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以一种抒情式的音乐语言,向人们描绘了月映惠山泉的景色和作者那无限深邃的感情。全曲共分为六段,经历了五次变奏:
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叙述、倾诉和感慨万千的情绪;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人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讲述了好久,因此才会不知不觉地发出这声叹息;乐曲如同在讲述一个老艺人在他坎坷不平的人生道路上徘徊、流浪而又不甘心向命运屈服的故事,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发展,曲调变化丰富,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深刻地展示了作者的辛酸、苦痛、不平与怨愤;第四段到达了全曲的高潮,二胡的强有力演奏更是表现了阿炳内心积愤的尽情迸发,人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紧接着,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给人一种意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承受着、倾诉着……音乐家贺绿汀曾说:“《二泉映月》这个风雅的名字,其实与他的音乐是矛盾的。与其说音乐描写了二泉映月的风景,不如说是深刻地抒发了瞎子阿炳自己的痛苦身世。”
我们在赏析时也分明能够感受到,创作者在倾诉着他所承受的苦难压迫与心灵上一种无法解脱的哀痛,他在讲述着他辛酸悲苦而又充满坎坷的一生,这是毫不掩饰的真情流露。那深沉、悠扬而又不失激昂的乐声,撼动着千百万人的心弦……
倾听这首乐曲,人们眼前仿佛出现了安静的画面:一把二胡,一脉清泉,一弯新月,一叶扁舟,这样的月夜下,二胡不绝如缕的旋律,表达着创作者真诚的情感,曲调时而悲伤、时而欢快让人们感受到创作者跌宕起伏、沧桑悲苦的命运身世,苍天大地为之动容……
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
“大雪象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疯疯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文/王秉清,全文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