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二胡
拉弦乐器。又名胡琴、南胡、嗡子、胡胡。由唐宋以来的奚琴、嵇琴、胡琴演变而来。奚琴因出自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奚人而得名,宋代出现马尾胡琴,沈括《梦溪笔谈》载:“马尾胡琴畔汉车,曲声犹自怨单于”。甘肃榆林石窟元代壁画中有一乐伎拉奏乐器,此器卷颈,二弦,以弓奏之,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图像。
明代胡琴又有所发展。在《麟堂秋宴》一图中,有一童子奏胡琴、此琴卷首,龙头,二弦,用马尾弓拉奏,琴杆上已有固定弦长的千斤。其形制与今天的二胡大体相同。明清以来,随着地方戏曲的勃兴,形成样式繁多的胡琴类乐器,它们是各种拉弦乐器综合发展的产物。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著名音乐家刘天华(-)对流行于民间的胡琴加以改进,固定其形制,为二胡走向专业化道路奠定了基础,现代二胡琴筒用红木、紫檀、乌木、花梨木制作,呈六方形,长13厘米,前口对边长8.8厘米。有些地区则制成圆形或八方形筒,筒腰略细,前口蒙蟒皮,后口置木或骨制,雕有镂空纹饰之音窗。琴杆,又名担子,用与琴筒相同木料制作,全长78厘米。顶端为琴头,常雕成龙首或呈弯月形,上端装两个弦轴,琴杆是张弦的支架,也是演奏者持琴运指的支柱,弦轴是一对木制的圆椎体,多用黄杨木或黄檀木制作,起系弦和调整琴弦张力的作用。弓子用江苇竹作杆,全长76厘米,系马尾而成,弦用丝弦、钢丝弦或尼龙缠钢丝弦。
现代二胡定弦为:d1、a1。音域约三个八度。音色刚柔多变,有精巧灵活的性能。既能演奏柔美、流畅的曲调,也能演奏跳跃、有力的旋律。发音可以持续不断,强弱变化自然,还能奏出独特的模拟效果。弓法有长弓、短弓、颤弓、连弓、分弓、顿弓、跳弓、提弓、碎弓和击弓。指法有按音、揉音、打音、滑音、颤者、拨弦、泛音和轮指等。在今日民族乐队中,二胡已作为主奏乐器。小型乐队一般使用二至六把二胡,大型乐队中则有十至十二个席位。著名的乐曲有《二泉映月》、《光明行》、《良宵》,协奏曲有《长城随想曲》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