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资源 >> 正文 >> 正文

纯真的岁月永恒的记忆续

来源:二胡 时间:2023/6/2
北京重点荨麻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210414/8846512.html

在安新一中文艺班的日子

愉快的学习时光

紧张的学习生活开始了,尽管老师一再强调学习专业不能耽误文化课,但是许多同学还是抱着在文艺特长上找出路的心态来的,再加上那时候“读书无用论”大环境的影响,所以上午听文化课老师讲课都有些心不在焉。当时安新一中的师资力量还是很强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化学课王志老师,他操着一口饶阳县的口音,讲课基本不瞅学生,两眼朝上,手里搓着粉笔头,按部就班地讲着五氧化二磷、氨水等化学元素和分子式。课间休息,我到讲台上偷看备课本,结果都是看不懂的曲里拐弯的字母,后来才知道居然是俄语。王老师居住的小屋在教室旁边,他是一个老实巴交做学问的陈景润式的学究型人才,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研究生。还有地理课张树普老师,长的高大魁梧,腰有些弯曲,笑呵呵的,安新县关城口音,地理课讲的风趣幽默,张老师能熟练飞快地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画地图,全国各地的地形地貌都画得准确无误,堪称“绝活儿”。

文艺班部分男生合影

专业课的学习是我们最盼望的。正式开课前,老师要求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要表演一个拿手的节目,目的是再次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为将来分配专业做准备。大家都使出全身的解数努力表现自己。真的敬佩于阿敏老师的慧眼,在全县精心挑选的人才,同学们专业基础都是很出色的,歌曲、京剧、河北梆子、西河大鼓、快板书、山东快书,还有武生的基础动作,简直就是一场专业的文艺晚会。此时,王春花的戏剧表演、高全乐的歌曲演唱、张国顺、魏立军的武生动作等都已崭露头角,还有好多男女同学表现都非常优秀。恰巧,这时安新县要在县礼堂召开三级干部会议,通知临时抽调文艺班的节目和县文工团一起为参会代表演出。我有幸和王春花、熊小茹、刘二燕被老师推荐参加。我们的节目是:王春花、熊小茹表演京剧《平原作战》小英和妈妈张大娘的唱段:“枪声响激起我满怀惦念......枪林弹雨,军民隔不断......”刘二燕演唱了一首儿童歌曲。我演唱的也是样板戏,记得是《奇袭白虎团》严伟才的经典唱段:“为人类求解放粉身碎骨也心甘”。这是第一次到这么大的场合演出,台下座椅上是黑压压的人群,很是紧张,伴奏的是县文工团的专业琴师。有一个细节,唱段结尾最后一句是慢腔,演出前合练时,和乐队定好听到“啪..啪..”两声鼓响再开唱,(正版也是这样)正式上台演出要唱最后一句时,按照约定,我等着这两声鼓响,可就是不响,停顿的时间再长就是冷场,眼看着要出错儿了,“京胡”着急,先响起来了,我灵机一动,就别等那两声鼓啦,于是跟着京胡结束唱腔,过后我还在嘀咕,是敲鼓的人走神儿忘敲了,还是故意给我出难题?到现在还是一个谜。(哈哈)救场如救火,真得感谢那个“京胡”反应快,还好,表演基本成功,没有出现大的纰漏。初次上大舞台,根本没有经验,记得同村的同学王春花提醒我,让我的眼睛在演唱时盯着礼堂舞台前面放电影出光柱的孔口,这样眼神就会不高不低,还是老乡够意思,不愧现在是国家一级演员,小小年纪就经验丰富。这件事儿过去40多年了,还记得清楚,可见印象太深刻了。还有个小插曲儿,赵北口公社南街的我二舅当时是生产队长也参加了这次会议,回村以后,性格一向沉稳的他老人家竟然破天荒地替我一通猛吹:“我外甥了不起,这么小的孩子就能在县礼堂唱戏!”知道以后,我的虚荣心得到了很大的满足,现在想起来觉得很可笑,其实比我唱得好的同学有很多,只是一时的幸运罢了。

王春花和于老师、刘老师合影

现在回忆在文艺班的学习过程,三位老师还是很有章法的。正式开专业课以后,首先是全体同学共同学习乐理知识和进行形体训练,相当于部队新兵训练时的条令学习、队列训练,也称“共同科目”训练阶段。于老师主讲乐理知识,刘老师主抓形体训练。乐理知识从识简谱学起,于老师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超乎寻常的耐心,给我们这些对简谱一无所知,基础为零的孩子学生们讲解音节、音符、节奏、音乐符号等知识,现在还记得于老师用钢琴一遍又一遍地弹奏练习曲,我们用简谱语言学唱的情景,有些简谱练习短曲我现在还记忆犹新。记得我们学会的第一首正式曲子是《祖国的春天》,于老师用蜡板刻的乐谱和歌词,这首歌是一首可以和《让我们荡起双桨》媲美的儿童合唱歌曲,还有二部轮唱等技巧,非常好听。由于文字不能展示声音,在这里只能展示一下歌词:合唱“祖国的春天里阳光灿烂,春风吹开了鲜花的笑脸,亲爱的祖国啊,在您的大地上,我们像鲜花到处开遍”。轮唱“当红领巾,披上我们的双肩,红太阳光辉照耀在我们心间,是毛主席哺育我们成长.......”曲调很美,歌词更美,所以美好的东西是很难忘记的。由此也产生了一些联想,几十年了,我国优秀的少年儿童歌曲能传唱下来的在我的记忆中除了《让我们荡起双桨》、《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红星歌》、《我爱北京天安门》还有谷建芬老师的《歌声与微笑》,其它的我是想记也没有可记的了,特别是在创作都讲“效益”的今天,更没有人愿意写儿童歌曲了,所以现在的孩子们只能唱社会上流行的哼哼唧唧的成人歌曲,歌会唱了,可是把孩子的童心和纯真整没了。

形体训练,刘老师抓的很紧,她是县剧团的专业演员,后调到一中当文艺老师,在舞蹈、歌曲、戏剧的编排和表演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在刘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我们在女生宿舍前面的小广场上练习压腿、踢腿、下腰,劈叉,各种动作的造型等等,男女同学都练得热火朝天。学校还给我们专门购置了统一的练功服,记得是灰色直领上衣,浅灰色的确良灯笼裤,一双鞋头、鞋边都包着黑皮子很耐磨的练功鞋,这套服装还有以后练习的各种乐器都是免费的,现在觉得有点不可能,但是那个年代确实是这样的。放假回家,我穿着练功服和邻居的伙伴显摆,还给他们表演踢腿、劈叉,母亲高兴地说:“小胳膊小腿儿,练去吧!”转眼间45年过去,现在已经是老胳膊老腿了,就像宋丹丹说的,鞋能上去,腿上不去啦。

第一年的初夏,天刚蒙蒙亮,老师带着我们出早操,早操的路线是沿着十字街向南,一直跑步到当时被称为河北省最长公路桥的“白洋淀大桥”练功。桥下,河水清澈,波光粼粼,水草丰美,同学们面朝水面咿咿呀呀练声,年轻美丽的身姿倒影在水中,好似一幅优美的水彩画。刘老师说:对着水面练声,喊出来的是水音儿,带着湿润的气息。桥上,宽阔的桥面像一条巨龙横跨大河两岸,站在桥上眺望东方,视野开阔,一轮红日从翠绿的白洋淀芦苇的海洋中冉冉升起,此时淀中的美景在旭日东升,霞光万道中都尽收眼底。

白洋淀大桥,见证着时代变迁白洋淀的晨曦美如画

同学们在桥的栏杆上压腿练功,统一的服装,矫健的身影,整齐划一的动作,为亮丽的风景线又增添了鲜活的色彩。桥下练声的同学高全乐也许触景生情,唱了一段京剧《沙家浜》的经典唱腔:“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此时此刻,感觉到优美的唱腔和如画的实景融为了一体,真的是美极了!毛主席曾经说过: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现在回忆曾经经历的在安新一中文艺班的日子,再重温毛主席的教导,我只有四个字的感受,年轻真好!

高全乐看望刘老师,在家门前合影

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训练,盼望已久的专业分配终于开始了。50多名学生的分配方案,其实老师们经过深思熟虑早定下来了,可学生不知道,心里没底,所以都非常紧张,形容那时候的心情就跟部队新训结束后分配工作前新兵的心情是一样的。上课的钟声响了,(学校西院有一个木头钟楼,一个校工老大爷专门负责敲钟,上下课、开饭、晚自习、熄灯,钟的节奏都不一样,相当于军营的号谱)只见于老师手里拿着一张白纸,轻轻走进教室,慢慢走上讲台,性情沉稳的他脸上挂着微笑,刘老师、王老师紧随其后,也进了教室,同学们知道,马上就要宣布分配专业的名单了,刚才还叽叽喳喳的教室立刻鸦雀无声。全班分成表演、器乐、声乐三个组,我被分到了器乐组学习二胡演奏。说起学二胡,主要是受我三哥的影响,三哥比我大6岁,是安新一中高中班的学生,靠自学,当时二胡演奏已经有很高的水平了,记得后来还得过于老师的真传,《赛马》、《江河水》、《金珠玛米赞》等二胡名曲都能演奏,也是我的编外老师。分乐器那天,那欢天喜地的气氛真的跟过年一样。乐器库房就在我们宿舍旁边,同宿舍器乐组的男同学领完乐器回去,那个兴奋劲儿和新鲜劲儿就别提了,整个宿舍立刻像炸了窝,开了锅一样,各种乐器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成了声音的“大杂烩”震耳欲聋,记得是在对学生管理以严厉著称的王小表老师的“镇压”下,才恢复秩序。我们宿舍的10个人有近10样乐器,哪个人分到了啥乐器,现在还熟记在心,如数家珍。苑仿杰:板胡,李占桥:京胡,张旭午:扬琴,张会来:笙,苑占虎:唢呐,刘广军:笛子,我和杨会生是二胡,剩下的就是声音更大的锣鼓镲等打击乐器了,这些“玩意儿”如果没有规律的一齐响起来,会是什么动静?可想而知。男同学是这样,女同学器乐组学生分配的大部分是琵琶、中阮、三弦、月琴、柳琴等弹拨乐器,也有二胡。乐器拥有者的名字也能说出,在此不再赘述,后来女生又增加了小提琴、男生也增加了小号、长号等西洋乐器。这样一个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的乐队就组成了。现在想,购买这么大一批乐器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得需要很大一笔经费,可见对文艺班的重视程度。

文艺班二胡乐队合影(左一为作者)

到现在我都没搞明白,这些五花八门的乐器,在没有任何演奏基础的孩子们手里,不到半年的时间竟能够像变魔术般地演奏出美妙的音乐作品,而且还第一次登上了安新县对外交流汇报演出的大雅之堂,这里该蕴藏着多少老师呕心沥血的辛勤付出和学生奋发向上的艰苦努力呀。一年以后,我们带着一台丰富多彩的节目下乡演出,晚上就住在老乡的炕头上,受到了父老乡亲们的热情接待,小小年纪就享受到了被人尊重和羡慕的自豪和幸福。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宿舍和我挨着铺盖的张旭午同学,在练好扬琴演奏的同时,后来还在打击乐组打板鼓,熟悉京剧的人都知道,板鼓是整个京剧乐队的总指挥,京剧的板和眼,全靠板鼓,要想熟练掌握,难度很大。平时形容一个人办事稳妥,常用“有板有眼”这个词儿,我想一定和板鼓有关。板鼓虽然近听声音不大,但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武场的几件打击乐就数它和小锣传的声音最远,由此想到一句俗语:有理不在声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张旭午为了练好板鼓,找来一块坚固的青砖,也不知道从哪里做了一双“铁筷子”,用“铁筷子”敲砖,这也许是他自己发明的部队战士腿上绑沙袋超负荷进行武装越野式的训练方法。我亲眼见他不长的时间愣是把一块坚固的青砖用“铁筷子”敲了一个洞,小小年纪就有这样的韬略和滴水穿石的精神真的令人佩服。

打击乐队(左二为张旭午)

无独有偶,吹笙的张会来也是刻苦训练的典型,他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是受王小表老师真传,因为王老师当时应该称为“全县第一笙”,演奏水平非常高,由于长期吹笙,两腮形成了两个“大酒窝”,他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不讲情面,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没过多久,张会来就能够担任笙独奏节目了,代表曲目是《大寨红花遍地开》。记得学校开饭的钟声敲响很久了,他还在练功,习惯的姿势是把乐谱放在自己叠好的被子上,趴在大炕上对着乐谱吹,我催他去打饭,他总是拖着浓郁的沈家坯口音对我说:“着什么急呀,再练会儿。”乐队练功刻苦的还有板胡苑仿杰、琵琶刘二燕,仿杰的板胡独奏《众手浇开幸福花》和二燕的《唱支山歌给党听》、《阳春白雪》都是文艺班演出的拿手节目。值得一提的是,仿杰考上了河北省艺术学校(王春花、高全乐同学都考上了这所河北省的著名艺术学府,和那位坐船头的妹妹于文华成为校友)至今还活跃在戏剧舞台上,现在他的板胡演奏,已经到了行云流水,出神入化的程度,前些年寄给我的演出光盘至今珍藏着。一次,仿杰下乡演出,已经70岁的王小表老师在台下观看,他对周围的观众不止一遍地说:“看看,那个拉大弦的,是我的学生!”骄傲和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学生的成功就是对老师最好的报答。至今,安新一中校园内文艺班老师精心指导,学生们刻苦练功而呈现出的那种热气腾腾,蓬蓬勃勃的动人情景和场面仍历历在目,不能忘怀。(未完待续……)

苑仿杰(后左)、刘小桃和刘老师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