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业内外受人尊敬的小提琴演奏家,一首首经典曲目虽历经岁月洗礼却历久弥新;他是扎根基层,奉献艺术人生的音乐作曲家,七十余载风霜雪雨,他在黑土地上留下了人生最灿烂的芳华;他更是最受学生们敬仰的小提琴教育家,几十年如一日躬耕在教学一线,为中国弦乐事业播撒心血,如今,当初的桃李们早已名扬天下;
放下荣誉与光环,他更是一位可亲可敬的长辈,话里话外道不尽对学生们的那份关心,对音乐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他就是我国 的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薛澄潜。今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拨通了薛澄潜的电话,在他的引领下,回溯这绵延七十余载的艺术之缘……
年第二届哈尔滨中俄文化艺术交流周大型音乐会隆重举行,国际 指挥大师祖宾·梅塔亲临登台指挥演出,其中由美籍华裔小提琴演奏家薛苏里演奏、其父薛澄潜编创的小提琴独奏曲《乌苏里船歌》获得听众广泛热烈的欢迎。祖宾·梅塔深受感动,高度赞扬评价薛澄潜的音乐作品为“在国际上广受称赞的名作,超越了文化的差异而深深打动了听众。”
七十余载春秋传承与坚守同样重要
薛澄潜,出生于年,河南卢氏县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政协第六届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小提琴学会 届理事会顾问,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艺术职业学院客座教授,美国青年音乐家交响乐团和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特邀作曲家。
抗美援朝归来后的薛澄潜气宇轩昂、英姿锐意。年摄于南京胸前佩戴着中国人民 司令部颁发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与和平鸽纪念章。
薛澄潜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从事文化宣传工作。年他调入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师从上海音乐学院 小提琴教授陈又新、上海交响乐团李牧真先生学习小提琴。在名师的指导和个人的勤奋努力下,他的演奏技能日新月异。抗美援朝期间,他参加了“赴朝慰问团”,和战友们一起冒着战场的硝烟,把祖国母亲的温暖带给了前线战士。年响应国家号召,为支援边疆建设开发北大荒,携家赴黑龙江乌苏里江畔军垦戍边,在“八五九”农场文工队工作、年调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总局文工团担任乐队首席。年薛澄潜调入哈尔滨歌剧院任交响乐团副首席兼小提琴教师及作曲。作为一名有着非凡经历的专业音乐工作者,在音乐教育因材施教方面,在科学掌握小提琴演奏的核心技术方面,在小提琴音乐创作民族化方面,薛澄潜潜心专研、勤奋跋涉,几十年来历尽艰辛、笔耕不辍、成绩斐然。从教七十余年,薛澄潜见证了中国弦乐的发展历程,也亲手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 弦乐人才。七十余年弹指间,在他的心中,言传身教,三尺讲台就是他毕生的热爱,他将他的青春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他所钟爱的音乐事业。
薛澄潜及夫人张菊华在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时的结婚照,年摄于南京。
问:作为新中国早期小提琴演奏家,您是如何走上这条道路的?答:我自幼就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7、8岁的时候,正好赶上抗战,在一位进步青年教师的带领下,我所在的河南卢氏小学成立了“大风歌咏队”,并经常举行抗日宣传演出,我们唱的 首歌曲就是《义勇军进行曲》和《松花江上》。后来我学会了拉二胡,还亲手制作了一把二胡乐器。年6月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被分配到第三野战军文工团。组织上看了我的材料,就分给我一把德国制造的小提琴,这是我头一次见到这种西洋乐器,就试着像拉二胡那样,用两根琴弦演奏了小歌剧《生产忙》伴奏配乐,当时很兴奋,团里面就决定让我进入乐队工作。那时候会拉小提琴的人很少,后来团里派我去上海海政文工团,原来的“中华交响乐团”学琴,开始了全面学习小提琴专业的演奏方法。年从朝鲜战场慰问归来,组织上派我去上海音乐学院系统学习小提琴,先后师从陈又新教授和李牧真先生,开启了我的小提琴艺术生涯。问:您不仅是 的演奏家,更是卓越的教育家,您能更准确的把演出的经验分享给学生,这是普通的老师所不能给予的营养,对于二者,您更喜欢老师还是演奏者?答:我的小提琴演奏和教育生涯是密不可分的。我一直热爱小提琴演奏艺术,喜欢在演出中尝试新的演奏方法,比如用民族乐器的手法去创造新的技巧和效果。年,我被组织上调到哈尔滨歌剧院后,很多乐队里的年轻人找我学习小提琴,并且在后期的音乐比赛中都获得了优异奖项,当时歌剧院乐队弦乐部,有一多半的演奏员都是我的学生。看到自己精心指导的学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我很开心,很有成就感。那个时候,小提琴演奏和教学以及作曲,都是一体的,都是我喜欢从事的工作。问:您的很多学生目前都是活跃在国内外舞台上的佼佼者,您教授他们 的动力在哪里?课堂上,您如何与学生沟通?除了传授给学生演奏的技巧、方法等专业技能外,您更侧重传授的学习理念是什么?答:我从事音乐教学70多年,很多学生都达到很高的专业水准,先后有百余名 学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美国南加州大学桑顿音乐学院、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和德国德累斯顿音乐学院等知名音乐学府攻读硕、博士学位。其中许多学生毕业后考入海内外知名交响乐团,包括中国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上海爱乐乐团、洛杉矶爱乐乐团、柏林交响乐团、慕尼黑爱乐乐团等,还有多人在国内外知名音乐学院或高校任教,另有30多名学生以小提琴艺术特长考入清华、北大、人大及美国哈佛大学等名校学习。年初,在我夫人张菊华的倡议下,我们创立了“哈尔滨少儿小提琴艺术团”,我负责编曲、教学,她负责舞台表演训练和演出服装等。我夫人原来在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就是 的舞蹈演员,后来在省歌舞团担任舞蹈编导,在舞台组织方面很有经验。所以我们开创的大型百人“少儿小提琴合奏”形式,一推出就反响强烈,多次在“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中获奖。在这个小提琴艺术团成员当中,先后多人在全国及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为我们的“音乐之城”哈尔滨赢得了荣誉。所以,我从事音乐教学 的动力,就是看到他们成长和进步,取得优异的成绩。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对作品表达的整体把握,我会强调对整首乐曲起伏的掌控和驾驭,演奏中要注入情感的感受与表达,一种激情或徜徉的状态。我的求学之路走得很不容易,我愿意帮助有理想的年轻人实现音乐梦想,学生就是我艺术生命的延续。音乐创作之路爱在那片黑土地上在音乐的道路上,薛澄潜拥有着坚持与执著,真挚与热情,他将音乐融入生命并乐在其中。在音乐创作方面,薛澄潜坚持音乐创作民族化方向,创造性地将民族音乐曲调元素和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融入小提琴乐曲创作之中,运用小提琴这件西方乐器表现中华民族淳朴丰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自上世纪60年代初至今,薛澄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先后创作、改编小提琴独奏曲、幻想曲和随想曲30多首,以国际视野和历史的眼光在小提琴乐曲“中国化”的道路上屡开先河,作品获得了国内外音乐专家的广泛赞誉,多次被列为国际小提琴比赛参赛曲目并屡次获奖。自年代起,在中央电台、电视台及欧美多家知名音乐电台、电视台广为播放,深受国内外艺术家和广大观众的喜爱。
薛澄潜及夫人张菊华和他们1岁的大儿子薛苏里,年摄于黑龙江饶河乌苏里江边。
问:在音乐创作方面,您坚持音乐创作民族化方向,您 的感触是什么?最让您骄傲的作品是哪一首?答:我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热爱音乐,那是因为我从音乐创作中获得了无穷的乐趣,那是一方纯净美好的天地,我为此着迷。我的 次创作的冲动,来自于从部队转业后不久,年到黑龙江饶河北大荒参加国家边疆建设,当时条件异常艰苦,但我以乐观的心态看待这些困难,经常把农场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编写成小歌剧、歌曲、快板书等节目,让战友们和周围的群众时常处在欢声笑语之中。那时,我在农场,主动承担起音乐谱曲和创作的角色,先后为大型歌剧《刘介梅》、小歌剧《木匠迎亲》及女声小合唱、独唱等节目编创伴奏曲目。那段时期,我们农场周边有赫哲族人居住的聚落,我经常去那里采风,积累了很多淳朴、生动的赫哲族名歌曲调,为以后编创小提琴独奏曲《乌苏里船歌》积累了原始素材,打下很好的基础。年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在哈尔滨举行,赛事委员会邀请我写一首中国风格的作品作为指定参赛曲目,以此来弘扬中国的民族音乐,与外国选手进行文化交流,我脑海中马上涌现出《乌苏里船歌》的旋律,这首民歌已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定为世界文化遗产,把它改编成小提琴作品,一定会受到欢迎,取得好的效果。《乌苏里船歌》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好评,多次应邀参加“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哈尔滨新年音乐会”、“中俄博览会”、“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等重要演出,得到国际音乐界知名人士,包括世界音乐教育家爱丽丝·勋菲尔德教授、世界指挥大师祖宾·梅塔的称赞。年在美国洛杉矶的华人春节庆典音乐会上,由我的大儿子薛苏里独奏、橙县音乐和舞蹈中心少儿小提琴乐团合奏、美国太平洋交响乐团协奏,乐团音乐总监、 指挥家卡尔·圣克莱尔执棒指挥、成功地演出了《乌苏里船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我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专注于创作、改编小提琴作品,先后写了30多首曲子,都像是我的孩子,很难说哪一首是我最喜欢的。要说独特性方面,最满意的,除了《乌苏里船歌》,还有《赞歌》。那是年, 指挥家卢卡斯·里奇曼带队的美国青年家交响乐团首次来华访问巡演,他们邀请我写一首中国风格的小提琴独奏曲。我忽然想起来十多年前,我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看到的一个节目,描述了内蒙草原上蒙古族牧民养的骆驼刚生了幼崽,不知什么原因拒绝喂奶,小骆驼奄奄一息,牧民就拉起了马头琴,悠扬缠绵的琴声哀怨倾诉,令人柔肠寸断,母骆驼被打动,最终接受了小骆驼为其哺乳。这个节目令我十分震撼,久久不能忘怀。所以,我就选取了《东方红》史诗中的《赞歌》进行改编,加入了模仿马头琴的特殊音效,并创作了前奏曲、发展部和尾声,乐曲获得空前成功,不仅是观众,就连美国青年交响乐团里的年轻人也对《赞歌》十分喜爱和着迷。从地方性和民间情结讲,我最为钟意的,就是我创作的河南老家民间戏剧调式的《中原畅想曲》。我参军后离家70多年了,家乡的情景一直魂绕梦牵,不能忘怀。我老家卢氏在豫陕晋三地交界,我年幼时深受秦腔豫剧等地方戏剧音乐的熏陶和濡染,深深印刻到我的记忆之中,就像融入到我的血液中一样,成为了一种基因。年参加哈尔滨作曲比赛多次获得大奖,包括黑龙江省“文艺创作大奖”、哈尔滨市“天鹅杯创作大奖”,并在年作为中国音乐作品,首次进入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小提琴比赛曲目,受到了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赞誉和国外观众的热烈欢迎。《中原畅想曲》连同我编创的《红军哥哥回来了》、《北风吹》等曲目还被编入全国小提琴考级教材与小提琴曲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上海音乐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年,广州“俏佳人”音像公司出版的高清晰小提琴CD专辑《中国之韵》中,特别收录了我的三首作品,就包括《中原畅想曲》。笔者获悉,年,在哈尔滨群力音乐厅“爱上交响乐音乐季”期间,薛澄潜与 青年指挥家于学峰带领的哈尔滨交响乐团合作,举办了“薛澄潜中国小提琴作品专场音乐会”,他在国内外 乐团的10位学生,汇聚冰城,演奏了他创作、改编的多首涵盖中国不同地区地方曲韵(曲调)的精彩作品,引起热烈反响,各大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音乐(评论版)发表文章《中国小提琴艺术的畅想曲——薛澄潜中国小提琴作品专场音乐会》。国际 小提琴家勋菲尔德教授曾给予高度评价:“他的作品蕴含了他个人的精神魅力,就如同帕布罗萨拉萨蒂典型的欢快的西班牙节奏和旋律风格一样广受喜爱和珍视”。薛澄潜勤恳奉献、终身致力于小提琴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与尊敬,曾多次获得哈尔滨市文化局与哈尔滨市教育局颁发的“ 教师奖”及“尊师重教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年哈尔滨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授予薛澄潜“终身 艺术家”荣誉称号。年以来,薛澄潜创作的多部小提琴音乐作品被选入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的指定曲目,并先后获得美国青年音乐家基金会“ 作品奖”和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杰出作品奖”,年,薛澄潜获得香港国际音乐节“音乐教育终身成就奖”。在创新和开拓中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西方乐器结合起来,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与魅力。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中国的传统民族音乐,民族音乐代表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用小提琴这样的西方乐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他希望成为中国演奏者们的艺术特色和精神追求。坚持守正创新赓续红色血脉耄耋之年的薛澄潜依然孜孜以求,笔耕不辍,在疫情防控期间,创作和编创了《鄂尔多斯舞曲》、《茉莉花》、《故乡情》、《欢乐的赫哲人》、《沂蒙山之歌》5首新曲。适逢抗美援朝胜利70周年,薛澄潜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 出国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为国家建设、音乐创作和教育事业勤恳奉献一生的老人,仿佛重新焕发了青春,满怀激情开始谱写新的篇章。薛澄潜创作的音乐作品,旋律优美,流畅清新,以其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征,为中国音乐走向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
年12月21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主办了《薛澄潜艺术人生七十年》音乐教育与创作成果小提琴专场音乐会,获得圆满成功。图为薛澄潜携夫人张菊华在演出后谢幕讲话。
问:年12月21日,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由中共哈尔滨市委宣传部和哈尔滨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共同主办了《薛澄潜艺术人生七十年》音乐教育与创作成果小提琴专场音乐会,非常成功,演出后您 的感受是什么?答:那是我最为难以忘怀的演出。我从7岁接受音乐启蒙,与音乐结缘,19岁参军,投身小提琴演奏和教育事业,在文革期间历经波折和艰辛,是音乐陪伴我走过困难时刻,又步入成功的路途。音乐使我静心钻研、淡泊纷争,真诚待人,我帮了无数的孩子,使他们成长为音乐家和社会有用之人,家庭事业成功后,不少学生带着孩子回来看我,他们的孩子又和我学琴,很多又脱颖而出,成为新秀。从年代起,总共算下来,我教了四、五代人学习小提琴,很多人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 的演奏家和教育工作者。那次专场音乐会,国内外的学生很多赶回来参加演出,我和夫人创办的“哈尔滨少儿小提琴艺术团”,位琴童也上场助阵,我当时感慨万千,非常激动。我是个平凡的人,对音乐的热爱,对教育的热忱,使我走上了艺术的道路,取得今天的成就,内心充实,由衷地欣慰,特别是感受到来自社会各届的支持和学生们浓浓的爱。这种感觉是美妙的,是无价的。
问:半个多世纪以来,您持之以恒地致力于小提琴教育事业,您能为我国的弦乐发展提一些建议吗?答:中国的弦乐发展,有着曲折而艰辛的过程,但是经过几代音乐人的努力,无论在教育还是演奏上,我们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绩,走向了世界。音乐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要从儿童抓起,越早越好,这既符合儿童智力发展的规律,又能促进普遍的美育教育,提升一个社会的整体文化水平。所以说,中国弦乐的发展,既要突出专业队伍的培养,选拔 的青少年人才,又要注重社会文化土壤的培育,形成广泛的观众和文化群体,只有这样,才能互相促进,形成良好的氛围。哈尔滨有着悠久的音乐发展历史,是西方音乐传入中国的发源地,也被联合国授予“音乐名城”的殊荣。哈尔滨自年代起,迄今举办了35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国内外久负盛名。年引入的勋菲尔德国际弦乐比赛,将哈尔滨音乐发展推上国际舞台和新的高度,受到国际瞩目,这是音乐发展广泛的普及性和 的专业性相结合的绝好例子,也使我们对于中国的弦乐发展融入生活,走向世界,更加具有信心。
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联合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和“中国人民 出国抗美援朝作战70周年纪念章”之后,薛澄潜与夫人张菊华合照。摄于年。
采访后记七十余载栉风沐雨,七十余载薪火相传。尊重艺术、传承艺术,这是薛澄潜一直遵循的人生信条。一直以来,他都会坚持自己的音乐理念,用小提琴架起通往世界音乐的桥梁,向世界展示中国色彩斑斓的音乐文化。多年来,躬耕杏坛让他多了一份恬淡,传承民族音乐让他多了一份执着的信念。把中国文化中的精华让学生去传承、弘扬,甚至是创新,这已经成了薛澄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今已九十多岁高龄的薛澄潜仍把主要精力放到音乐创作和教学中,采访 ,他坦言:“作为一名中国音乐教育工作者,我身上有一份不能忘记的职责和使命,那就是做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将中国音乐推向世界。中国音乐里有中国山水画的色彩、唐诗宋词的韵律、民族乐器的魅力、民风民俗的绚烂……希望可以让小提琴‘讲中国故事’,让更多人通过音乐了解中国。”(文/东洋)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