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音乐可以为一部剧勾魂动魄,作曲家孟可用他的音乐数次证明了这一点。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下称“《知否》”)正在热播,由孟可、吕亮作曲的配乐,先声夺人,刷足了存在感。
有人将《知否》视作《清明上河图》的活化,而剧中幽默、活泼、轻快、俏皮的配乐,仿佛让汴京深闺中的点点滴滴都活了过来,玩的都是“心眼”。
孟可
孟可是在年1月接到写作邀请的,写了三个月,中间断断续续,因为一直在和导演张开宙沟通,大的沟通有三次,零碎沟通无数,主要是曲风的问题。
张开宙堪称孟可的“迷弟”。他是从《钢铁年代》《父母爱情》《琅琊榜》等正剧熟悉孟可的,因为太喜欢《父母爱情》里箫吹的一曲《忧郁》,他曾反复将它灌入自己导演的《战长沙》,两部剧的配乐效果都出奇的好,以致剧迷为了谁才是这首曲子的“正主”打了起来。
“去正午阳光时,侯鸿亮给我引荐了张开宙,导演说以后有机会一定得合作,我就以为是《父母爱情》那个路子,结果《知否》的片花出来,才发现完全不是,那种表达方式不是我最熟悉的。”
孟可笑说,他擅长写大抒情、有场面感、历史感、厚重感的音乐,这一回轻飘了一把,玩了一次蜻蜓点水,点到为止。
《知否》原声唱片封面
网上将《知否》归为“
种田文
”,又称“家长里短文”,描写的都是古人的家长里短和生活琐事,顺着这种路子下来,“导演要求音乐不要投入太多感情,不要太多深入,只要轻描淡写,旁敲侧击。”
“导演还说,音乐不要发力,因为没什么太大事发生。有个演员演的让人感觉故事太多了,后来就没用他了,演员演戏也要收着,就是演出古代生活日常的感觉,很有修养,不发力而发力,就像练太极一样。”
这么抽象的要求,一度把孟可难为坏了,不过后来他也想明白了,“这也是另一种高级,我们有波澜壮阔的画,也有《清明上河图》这样的风俗画,音乐也可以以一种不发力的、原生态的状态反映市井生活。”
《清明上河图》生动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电视剧《知否》同样把背景设为北宋时的汴京,将汴京深闺中的点点滴滴像《清明上河图》一样一笔一划勾勒,搭建酒肆、茶楼等外景时甚至直接从《清明上河图》里照搬和取材。
不过写音乐时,孟可强调,他没有按朝代来,而是以人为本。
《知否》剧照
比如明兰,“这小姑娘活得像太阳”,孟可认为,明兰的基调很明亮、很阳光、很正能量,因而在写明兰的系列音乐时,他的配器以竹笛为主,明快、恣意、悠扬,内藏勃勃生机。
而在片头曲“兰”里,他把自己擅长的、无处发泄的抒情都灌入到这一阕短短的音乐里——古筝+竖琴+竹笛的搭配,主奏是古筝,内含高山流水、意犹未尽的古意,“像以第三者的视角叙述明兰的一生,没有大哭大喊大闹,在一种看似平和的状态里,又有情绪的波动,有对生活的倾诉。”
“王大娘子傻得可爱,瞎热心,想机灵,想做主又搞不清状况,特别好玩,特别有戏。”王大娘子是剧中人气甚高的喜剧角色,孟可也专门为她写了两曲,“笨拙”和“凶中带傻”。
“笨拙”的配器是大管+三弦+弦乐拨弦,孟可原本想用大号,又觉得太洋气了,大管比较中性,自带喜感,适合表现笨拙,柴可夫斯基那段著名的“四小天鹅”就用了大管,笨拙里透着可爱。
“凶中带傻”在配器的色彩上更丰富一些,除了大管+三弦+弦乐拨弦,他还糅进了板鼓、小镲,就像京剧里的说唱,谁唱之前都要拿板鼓敲一下,滑稽感呼之欲出。熟悉民乐的人一听,就知道有戏曲的味道。
王大娘子是观众的快乐源泉,这两首曲子让王大娘子活灵活现,自带BGM出场,不过曲名一出来,又引发了网络狂欢,评论里铺天盖地都是“哈哈哈”——来自官方的吐槽最致命;这俩名字是认真的吗;大娘子不要面子吗;正午的OST,歌名还是那么简单粗暴——网友纷纷评论。
《知否》海报
孟可认真解释,名字是他和工作人员一块儿取的,“我们这次比原来(《琅琊榜》)小心一点了,原来没太在乎名字,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和王大娘子一样,孟可为“柔弱不能自理”的林小娘、朱曼娘也写了主题音乐,同样戏曲意味浓厚,把这两朵心机深重的“白莲花”勾画得入木三分。
沿着喜剧的色彩,孟可还为全剧写了“诙谐”“尴尬”“逗趣”“闹剧”等系列音乐,它们是散板式的、游吟式的、松散而不经意的,时不时来一声,盛家和顾家的日常就出来了。
值得一提的是“怡然自得”。在常规印象里,二胡都是走悲情路线,孟可却用它勾勒盛家大宅的轻松氛围,俏皮感十足,让人一听就眉头舒展,是让人幸福的音乐。
“二胡要了一辈子饭,也该施舍一次了。二胡拉这首曲子咯咯吱吱的,有很多泛音和杂音,因为这并不是它的擅长,我说就要这个。我不是正经拿它当二胡,就是用它玩,怎么不能玩呢?这是中国人尽皆知的民乐器,拿它营造轻松气氛,反而有一种反差萌。”
剧中人物有喜怒哀乐,音乐自然也要像网一样编织得五味杂陈,而非单一线条——只有喜感撑不起全剧,只有一个类型也织不成网,因而你在剧中也能听到“回忆”“遥望”“分别”“牵挂”等厚重深情的音乐。
“从头到尾都闹腾也不行,闹腾半天突然来这么一条就有意思了,不过这次深情的比例比以往少得多,主要是喜和乐,玩心眼。”孟可说。
《知否》剧照
以民乐器为主、西洋乐器为辅,孟可在《知否》里大力发掘了民乐器的潜力和魅力。民乐器用的好,可以有极大发挥空间,然而很多人并没有发现民乐器的美。
孟可认为,这和作曲家现代民乐写得太少有关,在这一点上,日本很值得国内学习,他们习惯用尺八、三味线等传统民乐器为影视配乐,而这两者在祖上都是从中国传到日本的,“我和张开宙都喜欢日本电影《黄昏的清兵卫》,音乐主题一出来就是二胡,脑洞多大?他们描写一个日本近代人物竟然用了中国民乐器,下次我们也可以考虑用尺八来写中国电视剧。”
“民乐器本身都没有错,有错的是作曲家。”孟可观察,有些学院派作曲家写出来的音乐,思维定式,追求技术和难度,离大众太远了,“我听了都费劲,听了都睡着。我也是人,他们不按人写,就没人听,就犯困。你是为人民而创作,而不是为自己创作。”
为《知否》写音乐,风格不在自己熟悉的范围,孟可一开始也忐忑、也费劲,好在最终的结果比想象中好,更让他尝到了创新和突破的乐趣。
“大家都很熟悉孔笙和李雪,张开宙做了一次生活化的尝试,把他的导演风格拉开了,我的风格也跟着拉开了。重复是最没意思的。”
《知否》剧照
从《闯关东》《钢铁年代》《父母爱情》,到《琅琊榜》《伪装者》《外科风云》,再到《知否》,孟可和侯鸿亮团队、和正午阳光至少合作了八部戏,配乐一如既往受好评。
“牢记初心,别管钱和名,一旦接下来,你要被它感动,被感动就好写了,做起来没那么痛苦了,那是一种精神交流,而不是做功课。还是一句话,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孟可说,他为电视剧配乐的诀窍就是投入和认真,“尤其是导演的意见要特别重视,我尝过这个甜头,孔笙以前和我说什么,我听得特别认真,事半功倍。他们都是好导演,很有感觉,大家互相之间很信任,会凝成一股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4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