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如何弘扬阿炳(音乐大师华彦钧)文化
沈振伟
用原无锡市灵山祥符禅寺住持无相法师的话说:但是他的好学精神,他的技艺,今天仍然值得人们学习,而千古流芳矣。”
我认为弘扬阿炳文化:必须分析阿炳技艺高度的原因。我个人认为有一下几个原因:一是他的天赋,二是是无锡和东亭的十分浓厚的道教音乐氛围,三是他的好学精神,四是他一生的坎坷、困苦和哀痛。
作为一个阿炳的同乡人,分析原因,有时我在思考:无锡和东亭以前能出现这样阿炳式的世界级音乐大师,如果现在我们要发掘阿炳文化,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
一是办好“阿炳艺校”、“阿炳二胡乐队”等团体。原来东亭实验学校的校园品牌“阿炳艺校。年,东亭实验小学经过多方考察、研究分析,创办了“阿炳少儿艺术学校”,开展艺术培优工程。现在,能不能有新的传统培训形式,让东亭的热爱音乐的人们,也像“阿炳曲不离口,琴不离手,数十年的磨练,他是何等的熟练和坚强。倘若没有这么坚实的基本功,非凡的功力”,播下大师的种子。
二是发掘道教传统音乐。春合村是阿炳音乐修养的一块福地。小泗房巷奶妈家是阿炳健康成长的摇篮,也是阿炳音乐修养奠基的温床。道士云集的春合村是当年出了名的道士村,具有十分浓厚的道教音乐氛围。明末清初,道教盛行,道乐高手层出。其时无锡的78所道观中的道士有许多来自春合村,尤其以俗家道士居多。阿炳的第一个音乐老师是他的父亲,华清和作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在无锡道教界以精通道乐,尤擅琵琶而闻名全城,他“是一位中国乐器样样都奏得不差的道士”。
三是正确看待阿炳一生的坎坷、困苦和哀痛。讨论阿炳的平生并没有那么重要。但是,《二泉映月》是阿炳一生历程的写照,是他倾吐愤懑、憧憬光明的心声。有人说,《二泉映月》表现的是“一把心酸泪,满腹肺腑言”。《二泉映月》虽然悲伤,但不像《江河水》那样恸哭,而是一种无法发泄、不可排遣的苦闷:是一个经受了常人所没有经受的生死搏斗之后.灵魂得到升华的情感表现;是长歌当哭、痛定思痛、欲哭无泪的状态。凝聚在阿炳琴弦上的音调是阿炳生活经历、思想感情的艺术结晶;是阿炳丧母、做道士、失明、卖艺的种种痛苦惆怅;是阿炳坚韧不拔、爱国爱家乡的抗争和追求。总之,整首曲子意境深远,是一首乱世中的怨怒之歌。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2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