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二胡 >> 二胡资源 >> 正文 >> 正文

风雨中的追思附一篇

来源:二胡 时间:2022/12/21

年8月17日,狂风呜咽,大雨滂沱。在省民政厅工作的同学王守琨来电话泣告,唐乐群老师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唐老师的突然离世仿佛在我心上划了一刀,那边电话早已挂断,我仍将手机举在耳边,许久没有放下,悲痛的泪水夺眶而出。从我惊愕的声音和痛苦的表情里,爱人猜出了电话实情,她含泪安慰我说:“难过没用,赶快往山东理工大学赶吧,这是与他老人家最后的诀别”。

风在刮,雨在下,路上的车一辆一辆被超过,我仍觉得车速太慢。此时,不由胸中哀潮滚滚,缠绵悱恻的思绪把我带回到与唐老师相识相知的许多往事之中。这些往事看似很平常很细小,它们的痕迹却如此清晰地深刻在我的记忆中。

唐老师退休前是山东理工大学的校领导,他曾是我上初中时的班主任。上中学之前,我村在他班上读书的两个学生,曾对我讲过他教学和生活的许多轶事,话语中尽显了对他的由衷敬佩之情。从那时起,我就觉得唐老师身上有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他的敬仰和追慕油然而生。考上沂水五中,见到了我仰慕已久的唐老师,而且还是我的班主任。在学校的朝夕相处让我对他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更觉得他的品洁芳行是一种吸力,一条守则,一座丰碑。

在沂水五中读书时,我常去向他借书。他宿舍里除了非常简陋的床铺桌凳之外,就是那几大橱书籍。书里有许多他习惯用红蓝铅笔作的圈点、随记与心得。初时,我误解他不爱惜书籍。不久,受他的影响,我也手摹心使用了这种读书方法。并不是这种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只因为它是我所崇拜的老师的一种读书习惯,唐老师对我小时候的影响就是这样非同寻常。我很庆幸能在自己的人生黄金岁月里,遇到一位德高望重知识渊博的好老师,并相识相交几十年。

语文和政治课是唐老师的强项。他讲课鞭辟入里,挥洒自如。虽有强项但他更是一位教学多面手,他的教学能力让我们佩服不已。唐老师曾经替不同课程的老师代过课,代这种“临阵磨枪”式的课,他是不需要照本宣科的,教科书也基本上躺在讲台教桌上独享清闲。可以说,他对中学所有课程无所不能无所不精。我曾猜想在他丰富智慧的头脑中有一套各门课程的教案。几支粉笔,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话讲完了,一堂课的时间大约用去一半,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对知识联想、引申和发挥。

这让我们常常有“课终意未尽”的感觉。听他讲过课的人普遍认为,即使是一些枯燥乏味的课程,他也会寓形象教学于趣味之中,让学生觉得是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他曾把这种学习方法带到其他学校。文化提高到这样一个水平,课教到这样一种程度,足以证明他的教学理论与知识丰富全面,具有高超的教学能力、教学艺术和水平。

唐老师不但用渊博的知识武装学生的头脑,而且用高尚的品德引领学生的人生。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竭尽全力伸出援手,拉他们走出困境,指引他们奔向人生理想的征程。

沂水是山东的贫困县。许多贫穷家庭的孩子常常上不起学。我们班里有四位同学,就是在家庭遇到变故,即将被迫辍学的情况下,得到了唐老师解衣推食般的资助,才重新燃起读书的希望,树立起不拔之志,继续完成学业的。

唐老师长期过着衣不完采、食不重味的物质生活。他平时饭菜不求精细,但对学生的关心却十分细心;他着装非常一般,但工作特别出色。让人难以忘记的是他那顶折了帽檐的单帽,戴了数年仍不舍得扔掉。我们对他总戴着那顶“特色”帽觉得不解又觉得有趣。

一些调皮的同学甚至有时背着手,把自己的帽檐往下一拉,模仿起唐老师的说话腔调和走路姿态,乐不可支。无知的我们,只看到唐老师不讲究吃穿一面,却体会不到他艰苦朴素的真谛。对此,几十年后我们都惭愧不已。那顶让人难以忘怀的帽子是他经济清贫,精神富有的象征。

我们八级一班宿舍在学校的东北角。夏秋两季,宿舍外就是一望无际茂密的果林和大片庄稼地。为了学生的安全,他把被褥搬到学生宿舍门口左下铺。我们在沂水五中读书期间,他大部分夜晚就睡在这张床上。有他在,我们能在踏实的睡眠中进入甜美的梦乡。为了同学夜晚行动方便,他买了手电筒挂在这张床的床头。

想起那套单薄的被褥和那只晶亮的电筒,还有那一千多个漫漫长夜里,他忍受的失眠、暑寒和困倦,会让人强烈感受到他的负责、细心和热忱。几十年来,这张床上的”体温”一直温暖着我,它提醒我不但工作之时要勤奋,而且在非分利益面前手莫伸。那只床头电筒的灯光,一直照耀着我的人生,它在我迷离困惑或自我陶醉时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

我们少小离家在外求学,全年绝大部分时间住在学校。唐老师对每一个学生都倾注大量深情,他对我们要求很严格,并善于批评帮助我们。他的批评教育总让人心悦诚服。据我所知,在他几十年教育的学生中,受他的良好培养,出现了不少在校品学兼优,踏入社会后德才兼备、有才华、有成就的栋梁之才。我们中学时代的幸福时光,是一生中最难忘的岁月。对恩师我们不但敬重和赞美,而且还效仿他,这才是他的真正不朽魅力。

记得有一次我班分菜,一些同学站在周围议论碗里菜的多少。唐老师发现后,教育我们说:“……要克服多一片油花或少一片菜叶就吵吵嚷嚷的不良现象,你少一点,他多一点又有何妨呢?人从小就应该团结友爱,学会舍己为人啊!小事中往往能见大精神!”此后,类似的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还记得我在沂水五中读书的一年夏天,唐老师在北京石油学院读书的学生孙跃光到校看望他,他让我与孙跃光见面。那一天,唐老师去高桥商店买来了水蜜桃罐头。虽然是仨人同享了一小瓶罐头,这也足以使我们两个没有尝过罐头的山区孩子心里充满了甜蜜,那涌在心头的甜蜜至今犹存。

多年后他说出了心中的秘密,就是想给我树立一个榜样,让我刻苦学习,猛着先鞭。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久远的往事渐已淡忘,但是在我的脑海里,我们师生仨人在一起的安详情景仍历历在目。为什么我总愿意回忆他一幕幕的过去,因为回忆时,我不但会找回往日的幸福与快乐,而且能重温他的博爱与高尚。

唐老师对人热情坦诚,许多陌生人与他接触后也会一见如故。年夏天,一位山东大学的学生到沂水高桥村作社会调查,他把这位大学生请到学校做客,让这位大学生给我班上了一次政治与音乐的课。这堂课部分时间讲大学和读书,部分时间教唱歌曲,唐老师二胡伴奏。学生时代,政治与音乐课我经历得不少,弦歌一堂,形声兼备的政治与音乐课,这是空前绝后的一次。这堂课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久久难以忘怀。时至今日,仿佛弦声依然,歌声依旧。

对凡是到办公室或家中的拜访者,无论职务高低、辈份大小、何种职业,唐老师都周到热情招待。他总是亲自烧水、沏茶和敬烟招待客人,展现出他对人谦和,一视同仁的真情实意。

对学生,唐乐群老师是忠诚的“卫士”。对社会和他人,他是勤奋的“义工”,是忠实的朋友和亲密的伙伴。我从沂水五中毕业到青岛上学工作后,只要有机会就会去看望唐老师,见面后他会告诉我有哪些朋友和学生来访,讲述此事时,喜之不胜的表情久久地挂在他脸上。

每年正月,在淄博市及附近县市的同事、朋友和学生们到唐老师家去拜年。他会为他们提前准备好精美实用的土特产品,别人给他拜年,他向别人赠送礼品,这成了一条每年的“春节规则”。然而今后,“春节规则”已成为无穷的追忆和缅怀,我们生命中从此增加了一份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每逢佳节,我和爱人会与唐老师通电话相互祝福。近些年来,他已不遵守等接电话的常规,总是提前给我家来电话。年迈的他能一直清楚地记着我爱人的姓名和孩子的乳名,并每次都祝福我远在老家的高堂,而且通话的时间一次比一次长,话语一次比一次多,流露出的情意一次比一次浓。

当电话里传来他缓慢、平易和亲切的声音时,我都会深深感到幸福和知足。他主动来电常使我特别不安,这分明是发出与接受祝福的角色颠倒了呀!我时时觉得,我与恩师之间有一条隐形的感情红线,他紧紧地握着红线的那一端。我们彼此心里都有珍贵的一席之地,是任何力量都不能将其磨灭和动摇的。

唐老师为人师表,成绩卓著有口皆碑。他曾被当选为党的第十二届代表大会的代表,中共山东省第四届省委委员,全国特级教师和山东省劳动模范。他荣获诸多荣誉却淡泊名利,廉洁自律。他心中丝毫没有对名利的追逐、狂热、贪婪和苦恼,倒是葆有一副宽广的胸怀和淡然的心境。跟他在一起,能体会到淳朴和真诚以及难能可贵的心灵净化。

每当回首往事,就感到我还是多年前那个懵懂不敏的初中生,还有太多的东西需要向唐老师学习。他就像一座遍布宝藏的高山,我虽然是站在山脚下仰望它的壮丽,但我虔诚崇慕的情感早已投怀于这高山之中。

年8月17日,是我们永远铭记而无法忘却的日子!这一天,我们泪如雨下!这一天,苍穹雨幕垂天!恩师离世,上苍与我们同泣共悲!唐乐群老师带着无愧于党、国家和人民,无悔于人生的微笑和两袖清风走了,走完了他壮美的人生。

我们的恩师已把自己归还世界,把自己的生命铭刻在我们永不磨灭的记忆中,他的精神永生!人们的记忆就是他的生命,就是他的荣耀。敬仰他的人们会时时呼唤出同一个话语,唐乐群老师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附:敬业乐群

——怀念恩师

“敬业乐群”是汉语成语,意指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我初中的班主任唐乐群老师就是这样的人。唐老师的名字中有“乐群”二字,他对工作极端负责,对他人极端热忱,这个成语用在唐老师身上名符其实、恰如其分。

唐老师是山东寿光市台头镇傅茅陀村人。年从山东益都师范学校毕业到沂水五中任教。他是《大众日报》和《山东教育》等报刊杂志的通讯员,他的许多教学文章和杂文时见报端。他从中学普通教师一步步选任为县、地级市和省属大学的领导干部。迈入白发潇潇的老年之后,他仍保持奋发进取的心态,虚心受善,笔耕不辍,真正做到了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的“从政有佳绩,从文出名篇”。

唐老师既是一个老先进,也是一个新标兵。他坚持用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美德、党纪国法规范自我,完善自我,毕生守护良知,党和政府也给了他许多荣誉。

唐老师逝世后,山东省原常务副省长张瑞凤为同学编辑的《唐乐群杂文集》序言中写道:”唐乐群老师在沂蒙山区执教近三十年,为人师表,读书成痴,淡泊名利,乐善好施,廉洁自律。其声望可以说是有口皆碑,妇孺皆知。因为成绩卓著,声誉颇好。曾被选为党的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共山东省第四届省委委员,全国特级教师,山东省劳动模范。”这是他忠于党,为沂蒙山区教育事业做出优异成绩,获得的崇高荣誉。

唐老师是那种说话和思考问题都很周到妥贴,让人信赖、尊敬,愿意亲近倾诉之人,他在师生中威望很高。中学时代,每当他出差或回老家探亲,我总有类似观看演出时那种渴望帷幕快快启开,演员快快出场的心情,盼望早点看到他那和蔼可亲的面容,也特别怕他不能继续担任我们的班主任。

我甚至痴心地希望这充满激情的青葱岁月一直延续下去。那时,只要有表明自己班主任是唐老师的机会,我从不会让这种表现机会错过。能得到名师教导是许多人十分羡慕的事情,遇到这种“沾光”的宣扬场所,我的心情无比兴奋,声音特别宏亮,神情尤为自豪。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幼稚的展扬。但我至今也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用现在的流行语讲,唐老师是我们崇拜的偶像,我们是追捧他的“粉丝”,是他的“拥趸”。正是因为我们与他有深切的情感交融,在我们的花季雨季,才有了人生中一段难以忘怀的美好岁月。唐乐群老师是一位导师,一座文库,一所学校。和他在一起不但能学会很多文化知识,而且能学到很多做人的道理。

中学时期,唐老师很喜欢我的作文和钢笔字。那时,我和唐明山同学经常帮他出板报和用钢板刻题卷,教室西墙上那面板报,有时几乎成了我和唐明山的专版。我的语文课程和作文成绩在班里是佼佼者,经常受到唐老师金针度人的指导,我也时常向他请教。在我的作文里,常能看到他画的大段大段红圈和写的夸奖评语,这些都是他对我的鼓励和奖赏。

年春季,获悉唐老师因病住院的消息,我和爱人赶往淄博看望他,他对我说:”依我对你的了解,你的素质和工作等条件,再练练笔可以写一手好文章。”令我感动的是,几十年来他对我的情况仍然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2720.html